崔文鳳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132012)
中醫(yī)護理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我國人民的生存、健康與繁衍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醫(yī)向來十分重視護理,主張“三分醫(yī)藥七分調理”。正確的診治和護理必須對疾病的有關情況進行系統(tǒng)周密的調查。中醫(yī)學的診法——望、聞、問、切,就是調查了解疾病的基本方法。其心法要訣:“畢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吉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何色脈,可以萬全”?!饵S帝內經》不僅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診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四診還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加以仔細考察,就是說對任何疾病產生的癥狀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應該聯(lián)系到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病人的性情好惡、體質強弱,以及年齡、性別、職業(yè)、家庭等等,運用四診的方法全面地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然后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給予正確的護理。如《素問·疏五過論》中指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立,眾容下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比梭w是有機的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全身的病變也可以反映在局部。從診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觀癥狀、體征,可以幫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為辨證論治、辨證施護提供依據。
四診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凡病人的精神、形態(tài)、五官、齒舌、膚色、毛發(fā)、唾液、二便等都為望診所必審;呼吸、氣息、嗅味等都為聞診的必查;居處、職業(yè)、生活狀況、人事環(huán)境以及發(fā)病經過都為問診所必詢;脈象、膚表、胸腹、手足等都為切診所必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疾病的本質。中醫(yī)的辨證施護,就是利用四診方法,分析病情、認清癥候,從而了解疾病的真相,確定相應的護理。例如同樣是發(fā)熱的病人,要正確地診斷和護理,就必須通過四診進行系統(tǒng)而周密的調查,在辨證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制定出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護理工作計劃,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我們知道,發(fā)熱有表熱、表寒、表虛、表實的不同,患者也有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等的差異;發(fā)病還有季節(jié)、氣候、輕重和時間之分,護理方法當然也應隨之而變化。如外感邪熱,病邪在表,病狀多為發(fā)熱伴有惡寒、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數,治療原則是解表,應服用解表、清熱發(fā)汗藥。在護理上就應該注意避風,切忌冷敷降溫;如高熱不惡寒,口渴心煩,舌苔黃膩,舌紅絳,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則病邪在里。治療原則是清熱,宜服用清熱解毒藥。在護理上就應該注意通風,但又不能讓涼風直接吹到病人身上;應多進清涼飲料,飲食宜清涼而富于營養(yǎng),忌油膩炙烤食品,并應根據病情變化隨時增減衣服。如因中暑而發(fā)高熱,則病邪已由表及里,由于暑氣通于心則往往出現(xiàn)汗多、氣虛等癥狀,在護理上切忌用冷水擦浴,更不能用冷水或冷水袋降溫,也不宜讓病人吹風,以防濕邪內遏,冰伏病機,還須嚴密觀察汗液數量和性質,是全身出汗還是局部出汗,是黏汗還是清冷汗以及有無汗臭等。一般只宜微微出汗,不宜大汗淋漓,以防傷陽過甚,大汗亡陽,年老患者更應注意。如周身出現(xiàn)黏汗,說明病情出現(xiàn)好轉。對出汗的病人還應隨時拭去身上的汗液,不讓濕衣裹身,因暑邪易于夾濕,防止熱退藏濕。再如濕熱患者,由于病情的先后階段不同,表現(xiàn)出的癥狀也不同,護理的方法也隨之而異。病初起時,癥狀多為胸悶不適,舌苔白膩、脈濡,這是濕重于熱。在護理上應注意保持室內溫度略高,禁食油膩和冷飲,并多加衣被。中期癥見煩躁熱盛,口渴自汗,舌苔黃膩,脈數,這是陽盛化燥,熱重濕輕。在護理上應注意使室內溫度略低,少加衣被并可適當給予清涼飲料等等。
近年來,護理人員將中醫(yī)四診應用于臨床護理中,辨證施護,提高了護理質量,縮短療程,總結出大量的寶貴經驗。我們注意將中醫(yī)四診與現(xiàn)代護理學中的新技術、新理念相結合,形成中西醫(yī)結合的護理體系,從而能夠更加準確地為辨證施治、辨證施護提供可靠的依據,將護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