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忠,曹海燕
(1.安徽省廣德縣人民醫(yī)院,安徽 廣德 242200;2.安徽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陳武忠,E-mail:chenwz1968@yahoo.cn
中藥蜈蚣的研究進展
陳武忠*,曹海燕
(1.安徽省廣德縣人民醫(yī)院,安徽 廣德242200;2.安徽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安徽 合肥230031)
蜈蚣作為傳統(tǒng)常用中藥,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查閱近年來對蜈蚣資源、生藥鑒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整理,以便為其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奠定基礎。
蜈蚣;資源;生藥鑒定;化學成分;藥理藥效
中藥蜈蚣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息風鎮(zhèn)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的功能,用于肝風內動,痙攣抽搐,小兒驚風,中風口,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疬,蛇蟲咬傷,為傳統(tǒng)常用中藥?!吨袊幍洹穂1]規(guī)定其正品來源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本文從其資源、生藥鑒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對蜈蚣的研究作一綜述。
我國蜈蚣資源種類較多,分布較廣,主要種類有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分布于陜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南方諸省,主產于浙江、湖北、江蘇、安徽、河南等地[2];多棘蜈蚣S.multidensNewport分布于廣西、湖北、浙江、海南、云南、四川,主產于廣西、云南[2-3];墨江蜈蚣S.mojiangicaZhang et Chi和黑頭蜈蚣S.negrocapitisZhang et Wang主要分布于云南[2,4];哈氏蜈蚣S.hedaani Brandat分布于廣西、云南和海南[2]。其中少棘巨蜈蚣S.subspinipesmutilansL.Koch為中藥蜈蚣的傳統(tǒng)品種來源,其余4種為地方藥用品種。
從目前文獻報道來看,蜈蚣的生藥學鑒別研究方面還存在不足,整體報道的僅有少棘巨蜈蚣的鑒別研究,對于其他幾種蜈蚣的研究則少之甚少,有待于今后在研究中加強。
2.1性狀鑒別[5]
2.1.1少棘巨蜈蚣 蟲體扁平長條形,長9~18cm,寬5~10mm,平均條重0.8g。全體由22個環(huán)節(jié)組成,最后一節(jié)略細小。頭部及軀干第一節(jié)暗紅色,觸角毒顎各1對,有的脫落。背部棕綠或墨綠色,有光澤。腹面淡黃或棕黃色,皺縮,可見與蟲體等長的竹簽插在頭及末節(jié)兩端。步足21對,黃或紅褐色,第20對步足有跗刺,呈鉤形彎向腹面,常殘缺不全。斷面裂隙,氣微腥,有特殊刺鼻臭氣,味腥微咸。
2.1.2多棘蜈蚣 蟲體較大,長15~24cm,寬10~12mm,平均條重2.5g。頭部及軀干第一節(jié)赤銹色,背部淡棕至棕褐色。步足棕紅色,偶見黃色,第20對步足無跗刺[4]。
2.1.3墨江蜈蚣 蟲體較小,長7.5~12cm,4~6mm,平均條重0.3g。頭部及軀干背面均為墨綠色,第3~21體節(jié)側具棱緣,可見較蟲體略寬的薄竹片,兩尖端分別插在頭、尾腹面。尾肢前股節(jié)腹面外側具二棘。
2.1.4黑頭蜈蚣 蟲體較小,長8.5~11.5cm,寬4~5mm,平均體重0.3g。頭部及軀干背面均為暗青色,第17~21體節(jié)側具棱緣。尾肢前股節(jié)腹面外側具3棘。腹面可見與蟲體等長的竹簽插在頭及末節(jié)兩端。
2.2顯微理化鑒別[5]
粉末顯微特征:呈灰綠色或淺黃色,稍有腥氣。鏡下可見多數(shù)體壁碎片,表面具規(guī)則的多角形網(wǎng)狀紋理,其間散布雙圈形小孔,外徑2.7~16μm,單個或2~4個成群。多見橫紋肌碎片并偶見剛毛及氣管碎片。
紙層析: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為展開劑,0.5%茚三酮溶液為顯色劑。用蜈蚣粉末的冷水浸提液點樣。顯色后為七斑點,第一斑點為紅紫色,其余六斑點為藍紫色。
紙上電泳:甲酸-醋酸緩沖液(pH2),200V恒壓電泳,0.5%茚三酮為顯色劑。用蜈蚣的冷水提取液濕法點樣,顯色后為七斑點,第一斑點為紅紫色,其余六斑點均為藍紫色。
近年來對蜈蚣化學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酶和膽甾醇等幾個方面[6-8]。方紅等[9]對黑頭蜈蚣化學成分的研究結果表明,黑頭蜈蚣除二十二碳一烯酸、花生四烯酸、山愈酸未檢出外,含有12種與少棘巨蜈蚣相同的脂肪酸,但兩者具有不同的蛋白質色帶;同時它們都含有相同的21種游離氨基酸和12種微量元素,其中黑頭蜈蚣的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撬嵋约扳?、鋁、鈣、鎂、鋅、鐵、錳的含量較少棘巨蜈蚣高。陶勇[10]報道少棘巨蜈蚣粗毒中有磷酸酶A、蛋白水解酶、乙酰膽堿酯酶、精氨酸酯酶、類凝血酶、α-淀粉酶、纖維素酶、透明質酸酶、堿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等10種酶,還有羥肽酶、ATP酶、核苷酸焦磷酸酶、氨基酸萘胺酶、精氨酸酯酶等。曲愛兵等[11]采用薄層層析法對蜈蚣提取物進行初步化學分析,結果顯示蜈蚣組織提取物中含有組織胺類物質。任文華等[12]從少棘蜈蚣的毒液中提取出了抗菌肽。Mohamed等[13]利用堿性盤狀凝膠電泳觀察到13條陽極蛋白帶和1條陰極蛋白帶,還含有3種脂蛋白,并證明該種蜈蚣毒具有蛋白酶和羧肽酶活性。
4.1抗腫瘤作用
近年來蜈蚣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多種腫瘤。研究表明,蜈蚣對肝癌、胃癌、肺癌、腎癌、結腸癌、卵巢癌和宮頸癌等均有抑制作用[14]。
劉國清等[15]將蜈蚣油性提取液加入肝癌細胞株中一起培養(yǎng),檢測其對肝癌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蜈蚣油性提取液對肝癌細胞增殖抑制率為(82.12±8)%,明顯優(yōu)于碘化油及對照組的抑制率,說明蜈蚣油性提取成分對肝癌細胞增殖有較強抑制作用。曾紅等[16]對蜈蚣的提取物進行抗癌活性的體外篩選得到8個組分E1~8,并初步確定E1~6組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肺癌、腎癌、結腸癌、肝癌和卵巢癌活性,且以E1和E6活性最強。周永芹等[17]運用體外細胞培養(yǎng)技術,以蜈蚣不同濃度的乙醚、乙醇提取物作用于培養(yǎng)的Caski細胞48h,采用MTT法測定細胞代謝率,以流式細胞術觀察DNA含量和凋亡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蜈蚣乙醚、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宮頸癌Caski細胞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機制與影響癌細胞的DNA合成、阻止瘤細胞的分裂增殖和促進其凋亡有關,并呈現(xiàn)一定的量效和時效相關性。韓莉等[18]以同樣方法研究宮頸癌HeLa細胞生長的情況,證明蜈蚣的乙醚、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宮頸癌HeLa細胞的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機制與改變細胞DNA周期、促進凋亡有關。
4.2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
蜈蚣具有調節(jié)脂代謝、改善血液流變學、降低血脂、增強心肌抗氧化能力及保護心肌免受脂質過氧化損傷的作用,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損傷,有效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冠脈血流量。
司秋菊等[19]采用腦垂體后葉素,造成小鼠心肌缺血性損傷模型,觀察蜈蚣對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響,結果表明蜈蚣可顯著提高NO及iNOS的表達,其機理可能與蜈蚣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有關。趙志國等[20]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形成大鼠急性心衰模型,觀察蜈蚣酸性蛋白(CAP)對大鼠心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CAP可明顯改善急性心衰大鼠心功能,減輕脂質過氧化損傷,對心肌起到保護作用。張明泉等[21]研究表明,少棘巨蜈蚣提取液對在體大鼠心臟血流動力學有明顯改善作用,對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左心功能有明顯保護作用。王鑫國等[22]采用高脂飼料喂法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家兔模型,以觀察蜈蚣水提物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結果表明蜈蚣可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內皮素并抑制平滑肌細胞分裂、增殖,從而起到抑制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陳少鵬等[23]研究表明蜈蚣纖溶酶具有抗血栓作用。
4.3毒理作用
文獻報道[24-26]蜈蚣中含有組織胺和溶血性蛋白質等有毒成分,具有溶血效應。Bücherl[27]通過毒性實驗發(fā)現(xiàn)用藥后動物的中毒癥狀為不安、呼吸加快、驚厥、呼吸衰竭,最后死亡,認為死亡原因是呼吸中樞麻痹,從而推測蜈蚣毒屬于神經毒。另據(jù)報道[28-29]在臨床用藥過程中會偶見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過敏性瘙癢、皮疹、消化系統(tǒng)疾病等,有些患者用藥后導致蛋白尿、急性肝腎功能損害、溶血性貧血反應等,且蜈蚣能使懷孕率降低、致畸率上升并出現(xiàn)死亡現(xiàn)象,為妊娠禁忌藥,在使用中應注意個體差異,密切觀察服藥后的反應,同時要根據(jù)病情調配劑量,確保用藥安全。
4.4其他作用
蜈蚣在抑菌、抗炎、調節(jié)中樞神經等方面也有報道。任文華等[30]研究表明少棘巨蜈蚣水提取物有較高的廣譜抗菌活性,且在600μg·mL-1以下,沒有表現(xiàn)出溶血和凝集活性,為抗菌藥物的開發(fā)提供了依據(jù)。毛小平等[31]研究表明,蜈蚣可使小鼠懷孕率降低,致畸率升高;RBC數(shù)減少,Hb含量、RBC壓積降低,凝血時間延長,微血管開放數(shù)顯著增加,微血管口徑增大;鎮(zhèn)痛抗炎作用明顯;升高脾臟指數(shù)。沈大躍等[32]研究表明適當劑量的蜈蚣有抑制正常小鼠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蜈蚣還能減少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衰退癥狀,包括記憶喪失[33]。
況時祥[34]報道蜈蚣在治療腦溢血、癌癥、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前列腺肥大等方面顯示出很好的功效,認為蜈蚣可以通絡散結、定痛,有較好的促進血腫消散、通暢血管、解痙止痛的作用,而抗癌作用必須在大劑量運用時才產生。陶紅[35]報道蜈蚣與牽正散治療三叉神經痛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328例,總有效率94.12%;缺蜈蚣則療效明顯降低。王豪[36]報道蜈蚣散在治療陽痿方面有較好的療效,總有效率為92.5%。羅國強[37]利用蜈蚣治療臂叢神經牽拉傷、頸椎病等療效顯著,認為對由于神經牽拉受壓而引起的麻木疼痛,蜈蚣具有較好的搜風通絡、止痛效果,但對肝腎有毒性,應加以重視。蘭友明等[38]報道蜈蚣消痹湯治療急性腰扭傷100例,治愈95例,好轉5例。
綜上可以看出蜈蚣在抗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等方面有顯著的療效,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眾多成果,為臨床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依據(jù)。同時蜈蚣資源分布廣泛,對其產地做進一步的調查、整理可以為蜈蚣藥材的收購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提供指導依據(jù),結合化學和臨床療效的研究可以對優(yōu)質蜈蚣藥材進行產地篩選,為確定蜈蚣道地藥材資源提供參考。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 [S].一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335-336.
[2] 康廷國.中藥鑒定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501-502.
[3]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xié)作組.中國藥用動物志[M].第二冊.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87-88.
[4] 王克勤,方紅,葉卯祥,等.蜈蚣藥源調查及商品鑒定[J]. 中藥材,1997,20(9):450-452.
[5] 李振榮,聶風褆,張春寶.蜈蚣的生藥鑒別[J].河北醫(yī)學院學報,1987,8(1):10-11.
[6] 梁潔,黃華營.藥用蜈蚣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近況[J].廣西中醫(yī)藥,2005,28(4):6-7.
[7] 張保國,張大祿.動物藥[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3:875-894.
[8] 肖培根.新編中藥志[M].第四卷.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2:330.
[9] 方紅,鄧芬,嚴宜昌,等.黑頭蜈蚣的化學成分[J].中藥材,1999,22(5):226-228.
[10] 陶勇.蜈蚣毒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0,1(2):94-95.
[11] 曲愛兵,趙維成,梁良,等.蜈蚣組織提取物抗腫瘤活性的初步研究[J].實用腫瘤學雜志,2003,17(1):29-30.
[12]RenWenhua,ZhangShuangquan,SongDaxiang,etal.Induction,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ationofanantibacterialpeptidescolopendrinⅠfromthevenomofcentipede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J].IndianJournalofBiochemistry&Biophysics,2006,43:88-99.
[13]MohamedAH,AbuSinnaG.Proteins,lipids,lipoproteinsandsomeenzymecharacterizationsofthevenomextractfromthecentipedeScolopendramorsitans[J].Toxicon,1983,21(3):371-377.
[14] 陳剛,朱玲新,周倩,等.蜈蚣多糖蛋白復合物的提取分離及其抗腫瘤活性研究[J].醫(yī)藥導報,2007,26(S):971.
[15] 劉國清,田秉漳,皮執(zhí)民,等.蜈蚣油性提取液對肝癌細胞增殖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2,12(4):55-56.
[16] 曾紅,張國剛,程巨龍.蜈蚣中抗癌活性成分的提取[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04,20(5):57-58.
[17] 周永芹,韓莉.蜈蚣提取物對宮頸癌Caski細胞增殖的抑制效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34):6805-6807.
[18] 韓莉,周永芹,韓鈺.蜈蚣提取物誘導宮頸癌HeLa細胞凋亡及其機制的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9):2109-2111.
[19] 司秋菊,王亞利,王鑫國,等.蜈蚣對心肌缺血性損傷小鼠NO及iNOS的影響[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4,23(8):492-494.
[20] 趙志國,李軍云,蔣曄,等.蜈蚣酸性蛋白對急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2(2):106-109.
[21] 張明泉,王亞利,溫瑞書,等.蜈蚣提取液對大鼠心臟血流動力學的作用研究[J].河北中醫(yī),2004,26(9):716-717.
[22] 王鑫國,張艷慧,司秋菊.蜈蚣抗家兔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5,21(1):26-27.
[23] 陳少鵬,韓雅莉,郭桅,等.少棘巨蜈蚣纖溶活性蛋白的抗血栓作用[J].中藥藥理學通報,2007,23(8):1088-1092.
[24] 汪猷,陳耀全,韓友娣,等.蜈蚣粗毒的生物活性[J].科學通報,1985,(3):218-222.
[25]GomesA,DattaA,SarangiB,etal.PharmacodynamicsofvenomofthecentipedeScolopendrasubspinipesdehaaniBrabdt[J].IndiaJofExperimentalBiology,1982,20(8):615-618.
[26] 鄧芬,方紅,王克勤.中藥蜈蚣毒溶血活性實驗[J].中藥材,1997,20(1):36-37.
[27]BücherlW.InVenomousAnimalsandTheirVenoms.(Eds.BücherlW.andBuckleyEE)[M].NewYork:AcademicPress,1971,169-196.
[28]BrenoRates,MarceloPBemquerer,MichaelRichardson,etal.VenomicanalysesofScolopendraviridicornisnigraandScolopendraangulata(Centipede,Scolopendromorpha):Sheddinglightonvenomsfromaneglectedgroup[J].Toxicon,2007,49(6):810-826.
[29]ShadiHasan,KamalHassan.Proteinuriaassociatedwithcentipedebite[J].PediatrNephrol,2005,20:550-511.
[30] 任文華,張雙全,宋大祥,等.少棘巨蜈蚣水提取物的抗菌活性[J].中藥材,2007,30(1):10-14.
[31] 毛小平,陳子君,毛曉健,等.蜈蚣的部分藥理研究[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22(3):1-7.
[32] 沈大躍,張金芝,褚捷,等.中藥蜈蚣對正常小鼠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J].天津藥學,1993,5(1):30-31.
[33]RenY,HoughtonP,HiderRC.Relevantactivitiesofextractsandconstituentsofanimalsused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centralnervoessystemeffectsassociatedwithAlzheimer’sdisease[J].JPharmPharmacol,2006,58(7):989-996.
[34] 況時祥.蜈蚣的運用經驗[J].四川中醫(yī),1994,12(3):17-18.
[35] 陶紅.牽正蜈蚣散治療神經系統(tǒng)疾病328例臨床體會[J].湖南中醫(yī)雜志,1990,6(1):21-23.
[36] 王豪.蜈蚣散治療陽痿40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1994,8(2):30.
[37] 羅國強.蜈蚣在骨傷科疾病中應用舉隅[J].江西中醫(yī)藥,1997,28(3):38.
[38] 蘭友明,蘭義明.蜈蚣消痹湯治療急性腰損傷100例[J]. 湖南中醫(yī)雜志,1997,13(3):43.
201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