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成
西方財政學的發(fā)展軌跡與研究方法探析
谷 成
亞當·斯密有關公共收支的理論和思想為財政學搭建了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新古典財政學采用邊際分析方法解釋了政府干預經(jīng)濟的行為并對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問題進行了探索。進入黃金時期后,財政學更加重視預算活動對經(jīng)濟運行產(chǎn)生的影響,而不僅局限于對稅收征收規(guī)則和稅收管理問題的描述。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化,財政學逐步由主要采用理論歸納的方法轉變?yōu)楦嗟剡\用數(shù)理和計量工具進行經(jīng)驗性研究。西方財政學的發(fā)展歷史,尤其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對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福利經(jīng)濟學及公共選擇成為財政學領域占主導地位的分析方法。
財政學;歷史演進;研究方法
亞當·斯密 (Adam Smith)在《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又稱《國富論》)第五篇“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中,較為系統(tǒng)、完整地闡述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債等問題,確立了財政學體系。①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通常被視為財政學的奠基之作。也有觀點認為,阿道夫·瓦格納 (Adolph Wagner)于1872年出版的《財政學》標志著現(xiàn)代財政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與其經(jīng)濟思想一致,亞當·斯密的財政理論認為,社會福利的提高是在自由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無須政府干預。政府的支出是非生產(chǎn)性的,其職能應嚴格限定于國防、司法以及提供私人不愿承擔但為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yè)上。亞當·斯密的財政理論和財政思想為后來財政學的發(fā)展搭建了基本框架,在學說史的研究中被稱為“古典財政理論”。總體而言,此后西方財政學都是在斯密財政理論基礎上的分化和綜合②參見張馨等:《當代財政與財政學主流》,20頁,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0。在這一時期,薩伊 (Jean-Baptise Say)、李嘉圖 (David Ricardo)、穆勒 (John Stuart Mill)等人均對古典財政理論的分化和綜合作出了貢獻。,盡管對政府職能的看法可能存在一些不同③例如,德國歷史學派意識到國家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其國家職能的范圍要比斯密的國家職能范圍更廣。盡管如此,與斯密一樣,歷史學派在強調(diào)國家的經(jīng)濟作用時,仍將其作為市場經(jīng)濟的外生變量來看待。參見吳俊培:《關于財政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基于勞動價值論的古典財政學認為,只有勞動才創(chuàng)造價值,政府部門的活動是非生產(chǎn)性的,因而無法解釋政府干預經(jīng)濟的行為以及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矛盾如何協(xié)調(diào)的問題。在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中①這實際上是一場方法論的革命,主要特征是采用邊際分析方法研究需求和供給。,邊際主義學者對古典學派的方法和理論加以修改或否定,采用邊際分析方法闡述和解決經(jīng)濟問題。1890年,馬歇爾 (Alfred Marshall)出版了《經(jīng)濟學原理》,拓寬了斯密經(jīng)濟學的研究范圍,指出用于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勞務也是有價值的,也是“生產(chǎn)性”的,從而將斯密的市場經(jīng)濟擴大到非物質(zhì)生產(chǎn)領域。他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了稅負的轉嫁與歸宿問題,奠定了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基礎,使財政學研究走上可驗證的軌道,這一時期的財政學研究也因此而被稱為新古典財政學。馬歇爾的學生庇古(Arthur C.Pigou)創(chuàng)立了福利經(jīng)濟學,構建了規(guī)范分析理論體系。庇古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對外部性問題進行了考察,指出政府可以通過征稅或給予財政補貼的方法促進邊際社會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進而實現(xiàn)對市場缺陷的彌補。②馬歇爾的另一個學生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將宏觀經(jīng)濟問題引入經(jīng)濟學,主張政府采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尤其是財政政策)在經(jīng)濟蕭條時期對經(jīng)濟運行加以調(diào)節(jié),通過增加有效需求促進經(jīng)濟的增長。此后的財政學研究也更加注重政府活動對經(jīng)濟穩(wěn)定產(chǎn)生的影響。此外,庇古還從功利主義的視角對稅收負擔在個人間的分配問題進行了探討,從而將收入分配問題納入財政學的研究范圍。他認為,在收入存在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的情況下,稅收的分配應當使邊際犧牲相等,以達到總犧牲最小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1]
在邊際效用理論的基礎上,奧意學者和瑞典學者開始了對公共產(chǎn)品問題的研究。③奧意學者的代表有潘塔萊奧尼 (Maffeo Pantaleon)、馬佐拉 (Ugo Mazzola)、馬爾科 (Antonio De Witi De Marco)、薩克斯(Emil Sax)等;瑞典學者主要是威克塞爾 (Knut Wicksell)和林達爾 (Erik Lindahl)。他們的觀點也被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傳統(tǒng)的新古典財政學。參見楊志勇:《20世紀西方財政學的發(fā)展》,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奧意學者指出,除了適用于私人產(chǎn)品之外,邊際效用理論同樣適用于公共產(chǎn)品。差別主要在于,由于公共產(chǎn)品的消費存在著不可分割性,因此,人們無法通過消費數(shù)量的改變增加或減少從公共產(chǎn)品中獲得的邊際收益。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使納稅人從公共產(chǎn)品中獲得的邊際效用與因征稅而導致的邊際效用損失相等。瑞典學者威克塞爾認為,盡管稅收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征收的,但征稅時仍應將公共產(chǎn)品為個人帶來的收益與個人在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中所作的貢獻結合起來。換言之,稅收負擔的分配應當按照受益原則進行。他還指出,由于公共產(chǎn)品的特殊性會導致免費搭車機制的存在,選民的偏好表露可能不夠真實,因此,公共產(chǎn)品的供應不能簡單地模擬市場而忽視政治程序問題。④威克塞爾認為,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不僅是市場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在他看來,理想的政治程序應當是采用對稅收-支出進行投票的方式促使偏好的表露,就像在市場上對私人產(chǎn)品的出價一樣。在此基礎上,政府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對有關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作出某種決策。在威克塞爾所做工作的基礎上,林達爾建立起一個類似于私人物品競爭市場的公共產(chǎn)品供應模型。他認為,在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中,每個人都面臨著根據(jù)自己意愿確定的價格,并均可按照這種價格購買公共產(chǎn)品總量。處于均衡狀態(tài)時,每個人支付的稅收 (后被稱為林達爾價格)分別等于他們從公共產(chǎn)品消費中獲得的邊際效用,公共產(chǎn)品的價格恰好就是各人支付稅額的總和。
20世紀50年代中期,薩繆爾森 (Paul Samuelson)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對公共產(chǎn)品的分析吸引了眾多理論分析家的目光,財政學也因此而備受推崇。薩繆爾森采用數(shù)學方法對私人產(chǎn)品和公共產(chǎn)品進行了界定,指出公共產(chǎn)品與私人產(chǎn)品的區(qū)別在于,每個人對公共產(chǎn)品的消費并不影響或減少其他人對該產(chǎn)品的消費。[2]這也是財政學研究中首次較為嚴格地給出公共產(chǎn)品的定義,該定義被后人奉為經(jīng)典。布倫南 (Geoffrey Brennan)也因此認為,薩繆爾森以及馬斯格雷夫 (Richard A. Musgrave)和布坎南 (JamesM.Buchanan)作品發(fā)表的年代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標志著財政學黃金時期的起點。①作為經(jīng)典理論的范本,薩繆爾森的論文獲得了高度贊譽。參見 Geoffrey Brennan.“Public Economics:Where Are We Now?”.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994(1):183-188.有意思的是,薩繆爾森公共支出理論最初的寫作目的主要是為了說明數(shù)學方法能夠為解決經(jīng)濟問題提供幫助。當時,對于這種觀點,人們接受起來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實際上,人們發(fā)現(xiàn),薩繆爾森后來在期刊上通過幾何方法發(fā)表的論文[3]更易于接受。因此,盡管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早期的表述從技術上看可能算不上高深,但在當時,薩繆爾森有關公共產(chǎn)品的論文無疑是非常深奧的理論。值得注意的是,薩繆爾森的文章并未解決之前威克塞爾所關心的偏好表露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蒂布特 (Charles M.Tiebout)在一系列假設前提的基礎上,于1956年構建了地方支出和公共產(chǎn)品供應模型。蒂布特指出,薩繆爾森的分析對于聯(lián)邦政府而言是成立的,但不適用于地方支出。他認為,如果居民可以在社區(qū)間流動,他們就會選擇居住在能夠提供符合其偏好的公共產(chǎn)品的社區(qū)。[4]換言之,對于地方支出而言,居民對公共產(chǎn)品的偏好是通過對社區(qū)的選擇反映出來的。盡管蒂布特只是從理論上對地方支出和公共產(chǎn)品供應作出推理和論證,并未給出實證檢驗,但他首次提出了財政競爭和分權以及稅收資本化等問題,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興趣,也為財政分權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5]
1959年,美國著名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出版了經(jīng)典著作《財政理論:公共經(jīng)濟研究》。實踐表明,財政學研究內(nèi)容的來源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廣泛地包含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并且這種多樣性仍在不斷加大。該著作的目標是將如此龐大的財政學體系整合在一個統(tǒng)一的框架下。馬斯格雷夫的三部分模型,即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穩(wěn)定三個分支,就滿足了這一需求。一方面,這種三分法為制度環(huán)境下財政職能和工具的描述提供了一種便利的方法,對財政學課程的設置也提供了一種有益的安排。按照這樣的思路,包括稅收歸宿分析、海格 (Robert M.Haig)和西蒙斯(Henry C.Simons)的稅收改革主張、公共支出理論以及宏觀財政政策等多方面文獻,都被包含在一個規(guī)范的分析框架之中。與之前的多數(shù)經(jīng)濟學家不同,馬斯格雷夫更多地采用數(shù)字和圖表來分析政府支出和稅收對價格和產(chǎn)出的影響。他所關心的是財政支出的歸宿和效率以及收入分配效應,而不似以往的教科書那般僅限于對稅收征收規(guī)則和稅收管理等問題的描述。從馬斯格雷夫的三分支模型中提煉出來并逐步發(fā)展的市場失靈概念后來成為有關預算支出理論中的核心理念。與其他理論相比,這種發(fā)展更加重視預算活動對經(jīng)濟運行產(chǎn)生的影響方面,從而使財政學轉變?yōu)楣步?jīng)濟學。
公共選擇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財政學發(fā)展的又一重要領域。從歷史的角度看,公共選擇理論源于財政學;從邏輯上看,其發(fā)展源于公共產(chǎn)品理論和市場失靈理論的福利經(jīng)濟學——威克塞爾和林達爾早期影響深遠的著作實際上就是公共選擇模型。當傳統(tǒng)的基于福利經(jīng)濟學的財政理論提出希望能夠矯正市場失靈的有效管理者時,研究者的注意力就轉移至追求自身利益的公共官員身上。1951年,阿羅 (Kenneth J.Arrow)以序數(shù)效用論為基礎,運用數(shù)學工具提出了阿羅不可能定理,即在一定條件下,按照已知的個人偏好順序推導出社會偏好的順序是不可能的。該結論實際上對社會福利函數(shù)存在的可能性提出了質(zhì)疑,從而使以序數(shù)效用論為基礎的福利經(jīng)濟學陷入困境,這也引起了后來學者的激烈爭論。[6](P74-75)布坎南和塔洛克 (Gordon Tullock)采用微觀分析方法,將個人間的利益交換概念引入政治決策領域。他們在威克塞爾對公共支出和稅收之間關系分析的基礎上,深刻揭示了隱藏在公共支出和稅收水平背后的政治背景,提出公共部門政治決策的基本原則。[7]目前公共選擇理論具有自身的體系,該體系跨越政治科學和經(jīng)濟學兩個領域。事實表明,這樣的歷史軌跡并非偶然。在規(guī)范的財政學分析于制度方面處于空白的情況下,很多問題無法解決,由此而產(chǎn)生的采用個人主義方法建立的政治分析模式在邏輯上是完全合理的。
前已述及,盡管馬斯格雷夫用三分支模型構建了財政學研究的基本框架,但其著作并未詳細分析稅收結構以及政府支出的各個具體領域,而這正是近年來財政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①實際上,后來學者的研究似乎都可以在其構建的框架下找到適當?shù)奈恢谩?/p>
1971年,米爾利斯和戴蒙德 (James A.Mirrlees and Peter A.Diamond)突破以往僅從效率角度對稅制進行優(yōu)化分析的研究視角,采用一般均衡模型探討了如何對一定的稅制結構進行優(yōu)化,以實現(xiàn)效率和公平目標的整合。[8]這種分析框架為解決存在稅收扭曲的次優(yōu)環(huán)境下公共產(chǎn)品的最優(yōu)提供問題提供了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線索。在此之前,英國經(jīng)濟學家拉姆齊 (Ramsey)于1927年對最優(yōu)商品稅進行了考察。他從效率的角度提出了商品稅稅率與需求彈性之間的關系——在商品需求相互獨立的情況下,某種商品的稅率必須與其自身的價格彈性呈反比,這樣才會使稅制的超額負擔最小化,進而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9]隨后,科勒特和哈格 (W.C.Corlett and D.C.Hague)拓寬了拉姆齊的假設,指出盡管稅務機關無法對閑暇課稅,但是以相對較高的稅率對閑暇的互補品課稅可以接近對閑暇課稅時所產(chǎn)生的高效率狀態(tài)。[10]在另一篇對最優(yōu)所得稅的分析中,米爾利斯將有限信息視為公共政策的真正基本約束,這種信息約束制約了政府對一次總付稅的使用。[11]他指出,最優(yōu)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程度取決于政府對分配的偏好以及個人對所得稅稅率的反映程度。米爾利斯對源于信息約束的激勵問題的認識和探索對財政學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12]斯特恩 (Nicholas Stern)于1976年提出了最優(yōu)線性所得稅模型。他認為最優(yōu)稅率與勞動供給對稅收的反應程度、政府對財政收入的需求以及對公平的價值判斷密切相關。假如能夠計算或者確定這些參數(shù)的值,就可以設計出最優(yōu)稅率。[13]
在公共產(chǎn)品和公共選擇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財政分權理論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受到蒂布特的啟發(fā),奧茨 (Wallace E.Oates)于1972年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產(chǎn)品具有相對優(yōu)勢的“分權定理”:對于某種公共產(chǎn)品而言,如果其消費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該公共產(chǎn)品的單位供給成本對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來說都是相同的,那么由地方政府將一個帕累托有效的產(chǎn)出量提供給其各自的選民要比中央政府向全體選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產(chǎn)出量有效得多。[14](P143)換言之,如果下級政府能夠和上級政府提供同樣的公共產(chǎn)品,那么由下級政府提供的效率會更高。在此基礎上,錢穎一和溫格斯特(Barry R.Weingast)、麥金農(nóng) (R.I.Mckinnon)以及羅蘭等人 (Roland)將考察的重心從地方公共產(chǎn)品的供給轉移到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上。[15]他們的研究融合了當代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激勵兼容與機制設計理論,對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激勵機制設計問題進行了探索,進而形成了第二代分權理論。他們認為,與企業(yè)和經(jīng)理人類似,政府官員同樣關心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就會產(chǎn)生尋租行為。基于財政分權的政府間競爭有助于降低政府官員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的尋租能力,因此在抑制政府官員腐敗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經(jīng)濟主體的活動會轉向對其經(jīng)濟活動干預較少的地區(qū)。為了吸引更多的稅基和產(chǎn)業(yè)資本流入本轄區(qū),地方政府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干預,放松管制,推進市場化,以期達到促進經(jīng)濟增長的目標??梢?與第一代分權理論相比,第二代財政分權理論的研究已經(jīng)不再拘泥于如何在各級政府間合理安排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責任,而是更多地討論財政分權如何使地方政府在推動經(jīng)濟的轉型和增長方面獲得更大的激勵。
在財政學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化的進程中,一般均衡分析的思想仍然是財政學研究的理論基石,一般均衡的迭代模型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哈伯格 (Arnold C.Harberger)在公司所得稅方面的經(jīng)典研究充分體現(xiàn)了一般均衡模型的重要應用價值。[16]他采用兩部門一般均衡模型對企業(yè)所得稅歸宿進行了考察,闡述了生產(chǎn)和消費的替代彈性、生產(chǎn)要素的密集程度以及消費者偏好對公司所得稅負擔在勞動、資本以及消費者之間分配產(chǎn)生的影響。哈伯格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避免了以往稅收歸宿研究所采用的“向前轉嫁”和“向后轉嫁”等描述的模糊性,同時也克服了局部均衡模型割裂市場體系中要素間聯(lián)系的缺陷,成為稅負轉嫁與歸宿研究的主流。盡管后來一些學者 (包括哈伯格本人)對哈伯格模型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但從根本上看,哈伯格建立的分析框架并未改變。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逐漸升級,政府支出規(guī)模不斷擴大。財政學研究也因此而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包括社會保障、教育、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等在內(nèi)的公共支出項目上。對公共支出項目的研究不僅需要分析既定目標的完成情況,還需要分析每個項目的效率損失和再分配效應。作為政府最大的支出項目,社會保險計劃涉及對受益人的保護程度及其激勵效應之間此消彼長的交替關系,因而成為極富吸引力的研究課題。[17]
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總是與其研究對象和范圍密切相關的。[18]20世紀50年代以前,財政學研究主要集中于稅收領域,財政學家更多地采用了理論歸納的研究方法,通過對現(xiàn)實中的復雜現(xiàn)象進行比較研究和邏輯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將其應用于對真實世界的解釋。后來的學者拓寬了財政學的研究對象,考察的范圍不局限于財政收支本身,而是擴展到對財政收支經(jīng)濟效應的分析。在此期間,財政學家們越來越意識到,已有的研究方法盡管邏輯嚴密,但也只能提供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要想更好地解釋現(xiàn)實問題,還必須根據(jù)情況調(diào)整模型的假設條件,引入更為具體的分析變量。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現(xiàn)的高速計算機、可靠的計量經(jīng)濟學軟件以及大型數(shù)據(jù)庫資料推動了經(jīng)濟計量技術的進步。運用數(shù)理和計量工具進行經(jīng)驗性研究逐步成為財政學研究的特點和趨勢,財政學家通常以經(jīng)濟學理論為分析基礎,通過改變假設條件將理論應用于不同的問題,進而推導出結論并運用計量模型對其加以檢驗。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的提供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博弈論和信息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在財政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它們?yōu)橐怨膊块T經(jīng)濟行為及其經(jīng)濟效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財政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分析工具,并使財政學研究在70年代經(jīng)歷了一段異?;钴S的時期。[19]此外,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研究成果也在財政學領域得到了反映,推動了財政學的發(fā)展。
綜觀財政學的發(fā)展歷史,在財政學研究尤其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成果中,占主導地位的分析方法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種,即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福利經(jīng)濟學及公共選擇。在對不同問題的研究中,對這三種方法的選擇和側重也存在著很大差異。
財政學的研究通常需要考慮受政策影響的經(jīng)濟主體的狀況以及現(xiàn)有政策對經(jīng)濟主體行為的影響,因此,許多核心問題都涉及對特定政策經(jīng)濟效應的分析。這方面的研究包括許多財政學中的經(jīng)典問題,例如:所得稅是否扭曲了經(jīng)濟主體在收入和閑暇間的選擇?誰最終負擔了消費稅?公共支出對相關產(chǎn)品的私人支出是否具有擠出效應?討論的內(nèi)容和主題隨著不同時期的政策和研究方法而變化。幾十年來,數(shù)理分析工具和計量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以及數(shù)據(jù)可獲得性的不斷提高使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備受關注。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采用經(jīng)驗性的實證分析方法從事財政學研究,深化對某些關鍵性問題的分析和理解逐步成為財政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這種方法通常始于制度要素的變化,如特定的稅收制度或計劃中的支出政策改革,然后考察這些政策的經(jīng)濟效應。分析家們一般采用實證模型對方程進行估計,即方程左邊是結果變量 (如勞動力供給),方程右邊是政策變量 (如稅率)。①還有一些實證研究采用的是方程組。通過這種方法,人們可以了解不同情況下稅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應。盡管既有的眾多文獻并未得到完全一致的結論,但這種方法仍為今后的研究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例如,大多數(shù)研究者可能都認為,考察并發(fā)現(xiàn)稅收對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影響要比以往的認識復雜得多。一些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類政策具有顯著的激勵效應,但也有學者指出,采用可以轉嫁給勞動者的強制性稅收為醫(yī)療保險體制改革籌資對于勞動力的供給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效率成本而言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因此,其效應是微不足道的。歸納這些發(fā)現(xiàn)的政策含義或者為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需要對現(xiàn)有的理論加以梳理并使其進一步完善。經(jīng)濟理論的發(fā)展要求將所有發(fā)現(xiàn)加以提煉和引申,這些結果可能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并引起決策者在政策選擇上的爭論。因此,從政策方面嚴謹?shù)貙徱曔@些結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財政理論在研究相關政策的有效性方面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實證分析過程中,通常需要根據(jù)可選擇的方案建立估計方程,這時財政理論就對待檢驗的系數(shù)形成了某種約束。如果可選擇方案不具有可行性或者理論約束的作用最終消失,那么實證研究結果的可接受性也相對較差。例如,稅收歸宿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論為我們的政策討論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框架。這方面的研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即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這種方法試圖在單一方程回歸模型和理論之間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但是,由于假設眾多,很難搞清楚導致最終結果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對這方面研究成果的使用仍然存在著爭議。盡管如此,這種方法也是極少數(shù)嚴謹?shù)乜紤]一般均衡問題的研究方法之一。嚴謹?shù)貙Υ袌鼍獾难芯克悸返靡嬗谶@些模型,即使通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得到的結論的可靠性通常較低。
近來出現(xiàn)在財政學研究中,并對未來研究具有潛在影響的方法是所謂的“自然實驗方法”。許多對政策結果的研究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政策可能未發(fā)生變化,因而難以確定其效應;另一方面,政策可能是內(nèi)生的。近來的許多文獻都非常注重政策變動期間的局部變化。例如,一個包括兩個地區(qū)的國家,一個地區(qū)經(jīng)歷了政策變動,另一個則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將政策未發(fā)生變動的州作為一個控制組,觀察推行改革的州內(nèi)個體行為與未實施改革的州個體行為間的差異。與以前的許多研究相比較,這種方法在估計政策效應方面提供了一種更為清晰的思路。然而,它也不是萬能的。首先,對政策效應的研究要求政策的變動足夠大,同時確定選擇的控制組是合理的。此外,還必須認識到,政策實驗是較少見的。政策變化可能發(fā)生在某一地區(qū)而不是另一地區(qū),因為出現(xiàn)的是特定的環(huán)境和時機,并使對政策效應的估計產(chǎn)生偏差。從更長的時期看,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和優(yōu)點會變得更加清晰。
采用福利經(jīng)濟學方法對財政學進行規(guī)范研究的歷史悠久,庇古可能是最早將該方法系統(tǒng)化地應用于公共政策研究的。在財政學研究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20世紀70年代,最優(yōu)稅理論的出現(xiàn)實際上就脫胎于福利主義框架,其基本研究方法是在可行的約束條件下制定能夠實現(xiàn)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最優(yōu)政策。拉姆齊稅收法則和薩繆爾森的公共產(chǎn)品提供模型是70年代財政學發(fā)展和推進的基石,盡管戴蒙德和米爾利斯可能是引致該領域出現(xiàn)大量著作的主要催化劑。此外,米爾利斯對最優(yōu)所得稅問題的考察極大地促進了財政學的研究,他對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激勵機制進行了迄今為止最有條理的分析,并對相關領域 (如拍賣理論、歧視性壟斷以及委托代理問題等)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關鍵性影響。在這段時期里,財政學開始發(fā)展自身的理論規(guī)范,同時也為其他研究領域提供了一些好的思路。福利經(jīng)濟學方法的魅力使其獲得了廣泛的接受,這種接受已經(jīng)超越了從制度層面對特定國家及其稅制的了解。一段時間后,該問題引起了更多的實證研究。例如,斯特恩和迪頓(Angus Deaton)的論文強調(diào)了將該方法應用于相關實證研究的可行性和困難,著重討論了對政策結論具有重要決定意義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可測量特征。[20]
然而,從政策形成的角度看,最優(yōu)稅研究的最終意義是什么?事實上,最優(yōu)化問題的討論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考慮實際的稅收體系與制度。這種對管理方面的忽視使該方法招致諸多批評。另一方面的批評主要是針對福利經(jīng)濟學方法與政治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該方法關注的是它所憧憬的世界而不是現(xiàn)實中的世界。最優(yōu)稅模型將政策視為由外部慈善的獨裁者作出的決定,其目標是使社會福利函數(shù)最大化。但是,始于阿羅并由之后眾多社會選擇理論研究成果所證明,將社會福利函數(shù)看做是個人基本偏好的總和是有問題的,用該模型解釋源于民主社會的政策選擇是非常困難的。這或許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在研究發(fā)展中國家政策實踐的過程中,該模型影響最為重要的原因——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在世界銀行或IMF指導下的外部政策建議者可被視為社會福利的管理員。即使如此,人們通常認為偏好的權重 (來源于基本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并不一定是人人平等的。換言之,該方法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局限性。
說到底,福利經(jīng)濟學方法最有可能因其在對效率的理解方面作出的貢獻而被人們所銘記,最優(yōu)稅理論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可以很容易地被用于討論效率問題。人們通常會問,按照整個社會的帕累托改進標準,應當采用何種稅收或支出政策。哈蒙德 (Peter Hammond)清楚地認識到,嚴謹?shù)男畔⒑图钅P褪抢斫馍鐣蝺?yōu)邊界的關鍵。[21]這反映了作為政策建議者、關注效率的經(jīng)濟學家和作為社會利益代表的政治家之間的區(qū)別。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福利函數(shù)提出了一些事實和論點,這些事實和論點又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研究者對主題的注意力。實際上,引入人人平等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有利于形成公平-效率此消彼長的看法。盡管很多最優(yōu)稅文獻都十分關注這種情況,但問題并未完全得到解決。
財政學研究中的公共選擇傳統(tǒng)也可被視為由規(guī)范性問題所引起的。其開山之作是威克塞爾于1896年發(fā)表的論文。在該文中,威克塞爾闡述了政治機構必須按照社會公正所要求的稅收和支出政策進行設計的思想及原因。他的結論是,采用全體一致原則是保證國家行為領域公正的唯一辦法。[22]但是,在這類文獻中,對公正的理解與最優(yōu)稅收的研究存在著較大差別。與注重于公正目標所追求的結果相比,公共選擇理論認為,過程更為重要。
按照這一思路,公共選擇流派搭建了財政學研究框架。作為公共選擇學派的奠基人,布坎南和塔洛克似乎對現(xiàn)實世界中民主的機構能否為公共部門帶來公正充滿著深切的悲觀情緒。[23]在他們的模型中,政治家關心的是自身的利益,選民只掌握極為有限的信息,由此而導致的結果是公共部門很難公正地課稅。針對這種情況,政治家提倡通過憲法對政府的行為和稅收 (如??顚S玫亩愂?加以約束,從而便于全體選民對潛在的唯利是圖的君主加以監(jiān)督。他們還提議防止政府刻意通過舉借債務籌資。
盡管這一流派的財政學研究對確定的模型也非常關注,但他們最感興趣的還是政治均衡條件下政治機構的運行模式和政策的制定方式,這主要是因為公共選擇研究的目標在于了解政策得以通過的過程。人們往往還會在某些作品中發(fā)現(xiàn)悲觀甚至是憤事嫉俗的情緒。被選擇實施的政策經(jīng)常被認為是無效率的——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于替代政策選擇簡單確定模型的中間選民模型幾乎肯定包含這一命題。原因在于,中間選民定理僅在一個方面起作用,而在通常假定的政策自由度下,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的任務一般很難實現(xiàn)。這種將政治與經(jīng)濟相結合的財政學研究方法的主要貢獻在于使人們更為關注稅收和支出體系得以實施的體制重要性。
許多財政學家認為公共選擇方法將在未來時期呈現(xiàn)出繁榮景象。對于那些認為慈善的獨裁者模型不具有吸引力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研究方向。政府是一種組織,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組織理論觀點與財政學觀點的整合。一些經(jīng)濟學家 (如斯蒂格勒)指出,只有合理的政府組織形式才能保證有效率的政策得以實施。[24]總之,如果在所有合理的約束條件下存在帕累托改進的可能性,就應當實行。這意味著上述規(guī)范的稅收和支出模型應當成為政策制定的正確模式。為理解這一命題,我們需要與市場失靈并行的政府失靈理論。如果被選擇的公共政策未能使經(jīng)濟處于帕累托最優(yōu)的狀態(tài),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其稱為一種政府失靈。目前的研究距離全面而準確地認識政府失靈依然遙遠。正如維特曼 (Wittman)所觀察到的那樣,在許多經(jīng)濟分析中,對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假設和考察都是不對稱的。[25]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經(jīng)濟與政治相結合的研究已經(jīng)逐步進入宏觀經(jīng)濟學領域并影響到政策制定與評價的思考方法。這種方法必將在更大程度上在財政學研究領域得以應用。
事實表明,對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的選擇和權衡貫穿于整個財政學的發(fā)展歷程。與之相對應,財政學研究方法的豐富和完善也始終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在由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政府仍然面臨著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不合理、資源環(huán)境約束強化、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協(xié)調(diào)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無不與財政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密切相關。通過界定和調(diào)整政府財政職能的范圍來引導政府行為的變革,是促進轉型期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性步驟。在這一過程中,國內(nèi)學者也越來越重視運用數(shù)理分析工具和計量經(jīng)濟方法對特定政策的經(jīng)濟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財政理論在相關政策的研究中被削弱。相反,只有與理論相契合的實證研究模型才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一些實證分析由于脫離了理論約束而說服力較差。同時,福利經(jīng)濟學方法及其結論也被引入和推介,如最優(yōu)稅理論。值得注意的是,福利經(jīng)濟學方法及其結論是建立在嚴密的假設條件基礎之上的,我們不能從某一具體的環(huán)境中拿出一種制度安排,并將其植根于另一環(huán)境的外部土壤中,而期望得到同樣的結果。換言之,在借鑒和使用福利經(jīng)濟學方法時,必須考慮現(xiàn)實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相比之下,公共選擇方法更多地關注政治均衡條件下稅收和支出政策的制定過程,這對于解釋和解決中國長期以來由計劃經(jīng)濟體制導致的政府失靈問題似乎更有意義。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完善,公共選擇方法必將擁有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
[1] Richard A.Musgrave.“Public Finance and Three Branch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8,32(4):334-339.
[2] Paul 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4):387-389.
[3] Paul A.Samuelson.“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37(4):350-356.
[4] Charles M.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5] George R.Zodrow.“Reflection on the New View and the Benefit View of the Property Tax”.in Wallace E.Otates(ed.).Property Tax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Cambridge,MA: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2001:80-111.
[6] 參見楊志勇:《財政理論發(fā)展綱要:比較視角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5。
[7][21] James M.Buchanan and Gordon Tullock.The Calculus of Consent.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2.
[8] James A.Mirrlees and Peter A.Diamond.“Optimal Taxation and Public Production”.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1,61:261-278.
[9][結論]Frank P.Ramsey.“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Taxation”. The Economic J ournal,1927,37(145):47-61.
[10] W.C.Corlett and D.C.Hague.“Complementarity and the Excess Burden of Taxation”.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1953,21(1):21-30.
[11] James A.Mirrlees.“An Exploration in the Theory of Optimal Income Tax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1,38(114):175-208.
[12] David E.Wildasin.James A.Mirrlees and William Vickrey.“The Nobel Laureat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Economics”.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998,5:63-66.
[13] Nicholas Stern.“On Specification of Models of the Optimal Income Tax”.J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1976,6:123-162.
[14] Wallace E.Oates.Fiscal Federali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15] Qian Yingyi and Barry R.Weingast.[結論]“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4):83-92;R.I.Mckinnon.“Market-preserving Fiscal Federalism in the American Monetary Union”.in:Mario Blejer and Teresa Ter-Minassian.Macroeconomic Dimensions ofPublic Finance:Essays in Honor of Vito Tansi.London:Routledge,1997.73-93;Qian Yingyi and 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1143-1162.
[16] Arnold C.Harberger.“The Incid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J 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62,70(3):215-240.
[17] Martin Feldstein.“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70—2000”.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3:319-326.
[18] Geoffrey Brennan.“Public Economics:Where Are We Now?”.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994,1:183-188.
[19] Jean-Jacques Laffont.“Public Economics: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J 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2002,86(3):327-334.
[20]Nicholas Stern.“On Specification of Models of the Optimal Income Tax”.J 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1976,6:123-162;Augus Deaton.“Econometric Issues for Tax Desig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David M.Newbery and Nicholas H.Stem.Theory ofTaxation f or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92-113.
[21] Peter Hammond.“Straightforward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in Large Econom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9,46:263-282.
[22] Knut Wicksell.“New Principle of Just Taxation?”in R.A.Musgrave and A.T.Peacock(ed.).Classics in the Theory ofPublic Finance.London:MacMillan,1958:72-118.
[23] George Stigl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 ourna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1,2:3-21.
[24] Donald Wittman.“Why Democracies Produce Efficient Resul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7:1395-1426.
Evolution Path and Study Approaches of Public Finance
GU Cheng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25)
The theory of Adam Smith on public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set up a fundamental framework for public finance.Neoclassical public finance theory explained the cause of government to interfere the economy and probed into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on the basis of marginal analysis method.During the golden period,the effect of budget activity on the economy got more attention than description of tax principle and tax administration in public finance research.With the expansion of research,more mathematical and calibration instrument was adopted to substitute for theory generalization in public finance.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ublic finance,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 of recent half century indicates that the dominated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positive analysis of policy effects,welfare economics,and public choice.
public finance;development history;study approaches
谷成:經(jīng)濟學博士,東北財經(jīng)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中國稅務學會學術委員,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 (遼寧大連116025)
(責任編輯 武京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100301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09YJC790027);遼寧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 (WR201004);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 (W2010135);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重點項目(L10AJ Y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