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艷
依達拉奉是一種腦保護劑(自由基清除劑),對腦缺血時神經細胞膜所產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對神經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可在改善腦缺血同時保護腦組織盡可能減少受各種代謝毒物的損害,從而改善預后,是治療早期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延長缺血神經細胞的生存能力,為綜合治療爭取時間。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應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42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①7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齡45~65歲,平均55歲,對照組34例:男45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6.5歲;②病程都以發(fā)病至1周以內;③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④無全身嚴重并發(fā)癥,無肝腎功能不全。
1.2 診斷標準 腦梗死(腦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損傷使腦動脈管腔狹窄,進而因多種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腦梗死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體重超重、高脂血癥、喜食肥肉,許多患者有家族史。多見于45~70歲中老年人。起病突然,常于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fā)病。起病在數小時或1~2 d內達到高峰,腦梗死通常表現頭痛、頭暈、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偏癱等癥,嚴重猝然昏倒不省人事。76例患者都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梗死,排除腦出血。下列情況的患者不納入①患有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和血液系統病變及病史者;②有胃腸及十二腸潰瘍病病史者;③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治療腦梗死應盡早去除動脈內的血栓解除阻塞迅速改善循環(huán)或增加缺血區(qū)的供血,而且在時間窗內有效采取溶栓復流控制腦水腫防治腦疝;降低腦代謝保護腦細胞;稀釋血液降低血粘度,減少并發(fā)癥。①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依達拉奉,常用量30 mg加入0.9%生理鹽水注射液靜脈滴注,30 min內滴完,2次/d,連續(xù)使用10~14 d,盡可能在發(fā)病后24 h內開始用藥。②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0.9%生理鹽水250 ml+舒血寧10 ml,1次/d靜脈點滴,復方甘油500 ml,1次/d靜脈點滴,同時給予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1次/d。③兩組均以2周為1療程,1個月后評定療效。
1.4 觀察指標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定采用歐洲腦卒中評分(ESS),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后各評分1次。
觀察治療前后頭痛、頭暈、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偏癱等癥的變化。治療組痊愈 32例(85%),留有后遺癥 6例(14.5%),死亡4例(9.5%),治療結束后追綜隨訪6個月無復發(fā)。對照組,痊愈24例(70%),留有后遺癥8例(25%),死亡2例(6%),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急性腦梗死的核心問題是神經細胞的損傷使神經功能障礙造成缺血,因缺血所致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得不到及時逆轉,從而神經細胞將走向死亡,因此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主要面對兩個問題:一是解決缺血區(qū)的血流再灌注,使梗塞血管在通,抑制血栓擴大,改善側支循環(huán)。二是解決保護缺血的腦組織,減輕或消除因灌注減少而引起的神經功能損害[1]。依達拉奉的主要成分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它是一種強效的羥自由基清除劑及抗氧化劑,臨床研究提示N-乙酰門冬氨酸(NAA)是特異性的存活神經細胞的標志,腦梗死發(fā)病初期含量急劇減少。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給予依達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圍局部腦血流量的減少,使發(fā)病后第28天腦中NAA含量較甘油對照組明顯升高。研究提示,依達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從而抑制腦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臨床觀察依達拉奉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發(fā)病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未發(fā)現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藥物。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此話用在腦血管患者身上更貼切。面對既成事實,應調整好情緒,結合早期床邊康復治療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研究觀察,說明依達拉奉治療腦梗賽取得較為滿意療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