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泳,王家純,劉先壯
(中國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河南濮陽 457000)
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原石化)乙烯裝置原設計為14萬t/a,以輕烴和石腦油為裂解原料,采用前脫氫順序分離流程,氫氣處理系統(tǒng)用高溫甲烷化催化劑(C-13),反應溫度為288~314℃,自1996年6月開車以來一直使用了近12年。乙烯裝置于2000年改擴至18萬t/a,年操作時間8 000 h,為保證氫氣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又并聯(lián)了一臺反應器內(nèi)裝C-13的高溫催化劑床層(一直處于氮封備用狀態(tài))。近幾年通過優(yōu)化操作條件,提高乙烯裝置負荷達21.5萬t/a,由于受市場變化影響,裂解原料也多元化,裂解氣中偶有CO含量高的問題,易導致甲烷化飛溫。2008年5月份中原石化與北京化工研究院合作,將備用床層更換為新型低溫催化劑,并進行了低溫甲烷化催化劑的工業(yè)應用。
中原石化原兩臺甲烷化反應器均為鎳基高溫床層,型號C-13,一開一備。作用是將深冷系統(tǒng)中2#氫氣/甲烷分離罐中產(chǎn)生的粗氫氣(含氫95%)進行處理,為用戶提供合格氫氣。從冷箱系統(tǒng)出來的富氫氣體中,含有一定量的CO(0.2%左右),能使C2、C3和裂解汽油加氫催化劑中毒失去活性。因此,必須將CO脫除后,才能用作C2以及C3加氫的氫氣源。甲烷化后要求氫氣中的CO體積分數(shù)要小于1×10-6。隨著乙烯裝置近幾年的負荷提高(已達21.5萬t/a)和加氫裝置的擴能改造,氫氣用量不斷增加(280 kg/h),以達到原設計空速的上限,抗波動能力較差。如果投用兩臺高溫床層不但增加工作量不利于操作,同時也增加了能耗。
其甲烷化過程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形式:
高溫時乙烯裂解生成碳。
從2#氫氣/甲烷分離罐分離出純度約95%(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的氫氣,經(jīng)過冷箱回收冷量后溫度達到30℃,先在甲烷化進出口換熱器(EA302A/B)中利用反應器出料進行預熱,然后進入進料加熱器(EA301)中用高壓蒸汽(HS)加熱到入口溫度。入口溫度通過分程控制調(diào)節(jié)HS加熱閥(TV301AN)和旁路冷氫氣量控制閥(TV301BN)來實現(xiàn)。反應器流出物先用來在進出口換熱器中加熱進料H2,之后在出料冷卻器(EA303)中用冷卻水冷卻,并在出料急冷器(EA304)中再用丙烯冷劑冷卻到10~15℃,使氫氣中的水分冷凝,進入氫氣干燥器分離罐分離出水進入急冷塔。一部分氫氣進入DPG一段反應器,剩余的氫氣進入氫氣干燥器(FF301A/B)脫除游離水,供C2/C3加氫反應器、氫氣儲罐和 PP、PE裝置使用。
低溫催化劑牌號,BC-H-10;外觀,黑色齒形;組成,Ni-助催化劑/Al2O3;粒度,3.0~3.5 mm;堆密度,0.95~1.05 kg/L;催化劑壽命,3~5年。
2008年5月低溫甲烷化催化劑BC-H-10替換了DC301B臺的高溫催化劑,裝填高度1.45 m,反應器內(nèi)徑為600 mm,催化劑總裝填量0.41 m3,堆密度770~930 kg/m3,催化劑上下部各裝填高度150 mm、直徑15 mm的瓷球;在反應器床層均勻分布3個測溫點,進出口設置了高低溫聯(lián)鎖,原有的設備和管線未進行改動,依然使用高壓蒸汽作為入口加熱源。甲烷化反應器及裝填示意圖見圖1。
圖1 甲烷化反應器及裝填示意圖
中原石化乙烯裝置甲烷化系統(tǒng)的設計和實際運行參數(shù)如表1、表2所示。
表1 甲烷化工藝參數(shù)
表2 甲烷化工藝參數(shù)
裂解氣中的CO來自DS(稀釋蒸汽CDS)同爐管內(nèi)結碳發(fā)生的水煤氣反應,方程式為:
裝置實際運行表明,在CO正常濃度下,床層運行較平穩(wěn)。但在濃度高于0.5%時,甚至更高的情況下C-13高溫催化劑易發(fā)生超溫聯(lián)鎖,導致停車;而BC-H-10低溫催化劑可通過提高入口溫度加以平衡上、中、下床層之間的反應熱,整個催化劑床層得以穩(wěn)定運行。
FA311罐液位過高,循環(huán)C1/C2隨同H2進入反應器,C1/C2中含有的乙烯濃度高,乙烯在反應器中與氫氣反應放熱出現(xiàn)飛溫;FA311罐溫度過高,導致罐頂氣相中乙烯含量超標,在反應器中反應放熱而飛溫,因此在正常操作時要保證FA311罐的液位和溫度都不能過高。
在乙烯裝置正常運行過程中,甲烷化過程的處理量隨下游用戶的用量而變化,不同空速條件下的反應結果歸納見表3、表4。
表3 較低空速下BC-H-10催化劑的性能
表4 設計負荷下用BC-H-10催化劑的反應結果
實踐證明,當空速在2 500~6 300 h-1的正常工況條件下,床層溫升可達15℃,但當空速升至8 000 h-1時,只需提高入口溫度5~10℃即可保證氫氣合格。
下頁圖2為2009年4月一段時間內(nèi)對DC-301N運行數(shù)據(jù)的標定。由圖2知,甲烷化反應低溫催化劑投用以來,運行狀態(tài)比較理想,反應器的入口溫度以及床層溫度、出口溫度參數(shù)較高溫催化劑反應器有大幅度的降低,并且運行穩(wěn)定。
圖2 2009年4月DC301N運行數(shù)據(jù)標定圖
兩種催化劑性質(zhì)見表5,操作條件見表6。
表5 高、低溫兩種甲烷化催化劑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
表6 高、低溫兩種甲烷化反應催化劑操作條件
由表4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低溫催化劑的操作床層溫度要低得多,因此減少了反應器開車時間,節(jié)省了大量氮氣。在開車時,按照50℃∕h的升溫速度,低溫催化劑床層3 h就可以升到反應溫度,而高溫催化劑床層需6 h。
高壓蒸汽用量由原來的1 500 kg/h降至800 kg/h,并且產(chǎn)出中壓蒸汽。每年可節(jié)省高壓蒸汽用量約6 000 t。
操作溫度降低后,對材質(zhì)及管件的要求降低。
按設計CO含量0.23%,若超過此值很多時,高溫催化劑易發(fā)生超溫聯(lián)鎖,而低溫催化劑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入口溫度加以平衡反應熱,裝置得以穩(wěn)定運行。
由于床層操作溫度低,距生成羰基鎳要求溫度區(qū)間變小,實際操作過程中要關注床層的低限溫度或需要設置低溫聯(lián)鎖。當CO濃度升高時,為不發(fā)生聯(lián)鎖停車需控制床溫時,高溫床層要降低入口溫度,而低溫床層要及時提高入口溫度。
低溫催化劑與傳統(tǒng)高溫催化劑的性能相比,反應空速大,床層溫度低,開車時間短,蒸汽消耗量大大降低,并且安全性能更好。該催化劑的使用提高了乙烯裝置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和經(jīng)濟性。而且乙烯生產(chǎn)裝置由原用的高溫催化劑改為低溫催化劑時,只需更換催化劑即可,不需改動反應器和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