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賢玉 朱 靄
江蘇徐州市東方人民醫(yī)院心理科 徐州 221004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高復發(fā)、高致殘、慢性終生性疾病,約50%的患者在1 a內復發(fā),約80%在5 a內復發(fā),而臨床上30%~40%的臨床醫(yī)生低估了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1]。預防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和探討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原因一直是精神醫(yī)學面臨的重要課題。目前認為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與患者的性格、起病形式、病因、癥狀構成、有無家族史、起病年齡、有效治療和康復等因素有關,但從早期治療減分率與復發(fā)關系尚無人研究。為此,筆者進行了為期2 a的研究,探討早期治療減分率與復發(fā)關系(簡明精神癥狀評定量表BPRS減分率=BPRS治療前評分-BPRS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F(xiàn)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1 入組標準 對象符合以下條件者方可入組:(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第3版CCMD-3)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2)年齡16~65歲;(3)無嚴重軀體疾病;(4)堅持服藥進行定期復查;(5)鑒定知情同意書者。
1.2 一般資料 310例完成試驗,男149例,女 161例。年齡16~64歲,平均31.2歲。病程1個月~3 a,平均(0.9±0.3)a。治療 4周,利培酮劑量 3~6 mg/d,平均(4.3±0.8)mg/d,BPRS 23~35分,平均(27±3.6)分。按 BPRS減分率>50%和<50%分成2組,前者 220例,后者90例;前者減分率83.2%,后者則為59%。
1.3 方法 符合入組條件者進行為期4周的住院治療,予以利培同(維思通)治療。治療劑量:初始劑量 1 mg/d,1周內增至4~6 mg/d,如有失眠者可輔以小劑量阿普唑侖,并輔以集體心理治療,介紹心理衛(wèi)生常識醫(yī)療康復常識,鼓勵病人堅持服藥定期復查。且為了完成研究,對每半年來院復查并堅持2 a的患者給予免費治療獎勵。出院2 a預約門診隨訪,詳細登記復發(fā)情況。藥物劑量由兩名醫(yī)生根據評估調整劑量,藥物治療劑量不作特別限制,根據臨床需要調整。
1.4 評估方法 入組者治療前予簡明精神癥狀評定量表(BPRS)評定,大體功能評定量表(GAS)、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藥物副作用量表(TESS)住院期間每周評定一次。門診隨訪記錄復發(fā)情況(復發(fā):出院時癥狀消失,內省力恢復,臨床痊愈,后又出現(xiàn)兩個以上精神分裂癥癥狀者)。按照前4周減分率高低分>50%和<50%2組,按前4周減分率由高到低各50%的人數分2組,每組155例。
減分率>50%220例,2 a內隨訪,63例復發(fā),復發(fā)率34%;<50%90例中71例復發(fā),復發(fā)率 79%,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減分率從高到低分成2組各155例,并進行比較,前者2 a復發(fā)39例,復發(fā)率25%;后者99例復發(fā),復發(fā)率60%,2組復發(f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本研究是在堅持服藥和有效的心理治療基礎上進行,所以整體2 a的復發(fā)率僅為44%,較其他相關研究文獻的1 a內復發(fā)率>50%偏低,可能與康復治療有關。盡管精神分裂癥復發(fā)原因眾多,很難用一種原因來解釋,但本研究結果提示,從初期治療減分率來預判復發(fā)可能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從精神分裂癥前4周治療減分率>50%與<50%者比較,還是由減分率由高到低分組,2 a內復發(fā)進行比較,前者的復發(fā)率均低于后者,說明療效越好,恢復越徹底,預后越好,復發(fā)率越低。減分率越低、恢復不徹底預后越差,復發(fā)率越高。提示臨床工作者應盡可能調整治療,患者恢復越快、減分率越高,越有利于防止患者復發(fā)。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盡快控制癥狀對預防復發(fā)甚為重要。本文只是從一個側面探討精神分裂癥復發(fā)情況還不夠完全,尚需進一步研究。
[1]祝書文,賈金鼎,尹玉珠.家庭心理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6,16(6):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