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靖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yī)院(河南駐馬店463000)
膽汁反流性胃炎(BRG)是指胃切除術(shù)后或幽門功能失調(diào),膽汁樣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所致的胃黏膜炎癥,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嘈雜”、“嘔吐”等范疇。筆者根據(jù)中醫(yī)學臟腑理論,結(jié)合臨床研究觀察,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膽胃不和,膽胃同病,采用膽胃同治法治療BRG療效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100例患者均為本院消化內(nèi)科2008年6月~2009年12月門診患者。診斷標準均符合《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1]相關(guān)標準;膽汁反流的分度標準參考文獻[2]按胃鏡下膽汁反流情況分為輕、中、重3度(根據(jù)診斷標準進行診斷,未進行中醫(yī)分型)。排除:(1)年齡小于18周歲或大于65周歲;(2)不符合BRG診斷標準;(3)合并有消化道出血或腫瘤;(4)孕婦、哺乳期婦女;(5)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原發(fā)病及精神病患者;(6)資料不全或不配合治療無法判斷療效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 50例,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齡18~65歲,平均54.75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0年。對照組50例,男性16例,女性 34例;年齡 18~65歲,平均 53.85歲;病程最短 7個月,最長 9.45 年。 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和胃愈膽丸(黃芩30g,姜半夏30g,炒白術(shù) 20g,黃連 10g,郁金 15g,黨參 10g,柴胡 10g,雞內(nèi)金10g,砂仁10g,煅瓦楞子10g。由本院制劑室提供,根據(jù)上述劑量制成水丸,每瓶80g)治療,每次8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對照組予復方雷尼替丁顆粒 (每袋含雷尼替丁100mg,枸櫞酸鉍鉀110mg;海南長安國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51022),餐前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多潘立酮(西安楊森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10910003),每次10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時口服。兩組均以4周為1療程。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藥物,忌煙、酒、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1.3 療效標準[4]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胃黏膜慢性炎癥消失,膽汁反流消失,Hp檢測14C-UBT呈現(xiàn)陰性,活度<100。顯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胃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zhuǎn),膽汁反流明顯減少,Hp檢測14C-UBT呈現(xiàn)陰性或活度明顯降低。有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復查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慢性炎癥減輕,膽汁反流有所減少,Hp檢測14C-UBT呈現(xiàn)陰性或活度降低。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善,胃鏡檢查無改變,Hp檢測14C-UBT陽性,活度同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及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結(jié)果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BRG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胃-幽門-十二指腸協(xié)調(diào)運動失調(diào),即十二指腸逆蠕動增加、幽門關(guān)閉功能減弱、胃排空延遲而使膽汁等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過量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或呈萎縮樣改變,并與胃黏膜癌前病變有關(guān),故應(yīng)給予積極的治療。目前西醫(yī)治療[3]以促動力藥和胃黏膜保護劑為主,可改善臨床癥狀,并可防止或減少膽汁反流對胃黏膜屏障的破壞,促進胃黏膜糜爛愈合;對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應(yīng)采取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可使胃黏膜組織學得到改善,對預(yù)防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等有重要意義。
BRG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嘈雜”、“嘔吐”范疇。本病病因多由于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等。其病位在膽胃,涉及肝脾。病變可由實轉(zhuǎn)虛,也可寒熱互化,日久還可由氣到血。如《靈樞·四時氣》中即有“邪在膽,逆在胃,膽汁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吐”?!端貑枴ちo大論》亦云“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火郁之發(fā),民病嘔逆”。胃以降為順,膽主通降,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膽附于肝,膽汁通降有賴于肝的疏泄,胃氣通降,有賴于肝膽之氣沖和。若肝膽之氣郁遏,肝失疏泄,膽失通降,膽氣不降,則膽胃之氣上逆,膽汁上逆于胃,和降失司,木郁土壅,則肝胃不和,肝膽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氣機阻滯,郁而化熱,傷及胃絡(luò)發(fā)為本病。和胃愈膽丸方中黃芩、郁金、柴胡,清熱利膽,疏肝解郁?!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弧爸T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故用黃連,苦寒清胃瀉火,直折其上炎之火,姜半夏和胃降逆,半夏既能促進膽汁分泌,又能顯著增強腸道輸送能力[4]。火降逆平,則胃氣和降。有研究發(fā)現(xiàn)40%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本病的發(fā)病原因之一。研究證實,黃連可以抑制幽門螺桿菌[5],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復;黃芩的提取物黃芩素和黃芩苷能使實驗動物的膽汁分泌量增加有明顯的利膽作用[6];黨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扶正祛邪,提高機體免疫力,能抗胃黏膜損傷、增強黏膜的細胞保護作用、改善胃黏膜屏障而保護胃黏膜[7];柴胡可促進胃腸平滑肌收縮,加強胃十二指腸排空[8];煅瓦楞子制酸和胃,阻止膽汁入胃,促進胃中酸堿平衡恢復正常[9];諸藥相互協(xié)調(diào),配伍標本兼顧,肝膽脾胃同治,具有清熱利膽、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經(jīng)臨床觀察,和胃愈膽丸能調(diào)理胃腸功能,防止膽汁反流,抗幽門螺桿菌,促進胃黏膜修復,治療BRG有較好的療效。
[1] 李乾構(gòu),周學文,單兆偉.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66-278.
[2] 劉宣然,蔣永康.堿性反流性胃炎[J].山東醫(yī)藥,1986,26(6):46.
[3] 房靜遠,劉文忠,施堯,等.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上)[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1):45-49.
[4]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研究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J].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0,10(5):318.
[5] 馬清鈞.常用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5:433.
[6] 陳波華,邢洪君,張影,等.淺述黃連等中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生長的實驗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1996,9(2):115.
[7]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47-48.
[8] 陰健,郭力弓.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550-551.
[9] 呂廣振.中藥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0:163,164,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