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晚霞,袁雪,陳雪輝,陳欣欣
2007~2010年北京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①
張晚霞,袁雪,陳雪輝,陳欣欣
目的 分析北京市3年來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并評估北京市聽力篩查質(zhì)量指標。方法以2007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在北京助產(chǎn)機構出生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就其聽力初篩、復篩、聽力診斷和社區(qū)隨訪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3年共初篩新生兒470537例,初篩覆蓋率90.2%,其中未通過43019例(9.1%);31009例(72.8%)接受復篩,其中未通過4568例(14.7%)。結合定點聽力診斷機構和社區(qū)隨訪資料,復篩未通過者中有1262例(28.1%)有進一步檢查結果,其中1087例接受了正規(guī)聽力診斷檢查,最終聽力正常501例(46.1%),單耳聽力損失266例(24.5%),雙耳聽力損失303例(27.9%),雙耳重度以上聽力損失61例(5.6%)。結論完善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系統(tǒng)的建立,先進的信息系統(tǒng)的建設以及社區(qū)地段保健單位對可疑兒童隨訪工作的積極參與,有助于整體篩查質(zhì)量的提高。
新生兒;聽力篩查;聽性腦干反應;隨訪
聽力障礙是常見出生缺陷之一。文獻報道,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發(fā)病率為0.1%~0.3%,位于目前已開展新生兒篩查疾病的首位[1]。通過早期聽力檢測和干預可以使聽力障礙兒童獲得最大程度的語言交流能力和讀寫能力[2]。聽力殘疾的康復在殘疾康復中效果很好。對于實行大規(guī)模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和早期干預成本-收益的研究表明,其長期社會效益可觀[3]。北京市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采用國際通行的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策略,實行“兩階段篩查”,并成立定點聽力診斷機構負責對篩查未通過患兒進行聽力診斷檢查和醫(yī)學干預。本文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在現(xiàn)行聽力篩查和診斷模式基礎上,對2007~2010年全市聽力篩查系統(tǒng)收集上報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為衛(wèi)生行政部門制定政策提供科學依據(jù),促進聽力篩查工作深入開展。
1.1 研究對象 2007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期間在北京市助產(chǎn)機構出生并進入聽力篩查程序的新生兒。
1.2 方法 新生兒聽力篩查:按照《北京市0~6歲兒童聽力篩查、診斷管理辦法》(京衛(wèi)婦字[2003]12號)規(guī)定,凡在北京市助產(chǎn)機構出生的活產(chǎn)新生兒于生后48~72 h在知情同意情況下接受耳聲發(fā)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初篩,其中未通過者,產(chǎn)后42 d要求回產(chǎn)院接受OAE復篩。產(chǎn)院采用的篩查設備、篩查環(huán)境及篩查人員資質(zhì)均有明確規(guī)定。
聽力診斷:復篩仍未通過者,要求3月齡內(nèi)持產(chǎn)院出具的“聽力篩查報告單”轉診至北京市指定的0~6歲兒童聽力診斷定點醫(yī)療機構(京衛(wèi)婦字[2003]22號)。定點醫(yī)療機構經(jīng)綠色通道接受轉診兒童,進行聽力學診斷檢查及臨床聽力評估,并根據(jù)評估結果給予醫(yī)學干預和康復治療。聽力學診斷檢查包括聽性腦干 反 應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40 Hz、OAE、聲阻抗,必要時加測多頻穩(wěn)態(tài)誘發(fā)電位(ASSR)、純音測聽及腦CT檢查,由此綜合判斷聽力損失情況。
社區(qū)隨訪:結合北京市三級婦幼保健網(wǎng)絡運行現(xiàn)狀及特點,北京市將對聽力篩查(初篩、復篩)未通過兒童的監(jiān)查和信息登記任務交由社區(qū)兒保醫(yī)師協(xié)助完成。對于本轄區(qū)內(nèi)的復篩未通過兒童,社區(qū)兒保醫(yī)師會詳細告知北京市指定的兒童聽力診斷定點醫(yī)療機構的“綠色通道”就診時間和方式,做好宣教,并督促及時就診。診斷完成后負責登記診斷結果,并繼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聽力狀況和指導康復訓練。
信息收集:產(chǎn)院聽力篩查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以季報形式逐級上報北京市婦幼保健院,其中復篩未通過兒童個案信息每季度網(wǎng)絡直報北京婦幼保健院。所有轉診兒童聽力診斷個案信息每季度由聽力診斷定點醫(yī)療機構專管信息員網(wǎng)絡直報北京婦幼保健院,由專人以ABR為主要依據(jù)對所有診斷信息做出整理。社區(qū)登記信息經(jīng)區(qū)縣婦幼保健院整理后定期上報市婦幼保健院,作為聽力診斷定點醫(yī)療機構上報資料的必要補充。
數(shù)據(jù)整合:對全市聽力篩查基礎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整理,導入復篩未通過兒童和就診兒童個案資料,并進行一一對應整理,同時整合入社區(qū)上報的部分復篩未通過兒童隨訪信息。以此為基礎數(shù)據(jù)做出統(tǒng)計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 14.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2.1 新生兒聽力篩查基礎狀況 2007~2010年北京市有108家助產(chǎn)機構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機構覆蓋率達到73.5%。3年間出生的活產(chǎn)新生兒521845人,在出生48~72 h接受初篩470537人,初篩率達到90.17%,且有逐年遞增趨勢。初篩未通過人數(shù)43019人,初篩未通過率平均9.14%,復篩人數(shù)31009人,復篩率平均72.08%,復篩未通過人數(shù)4568人,復篩未通過率平均14.73%,兩步篩查后轉診率為0.97%。見表1。
2.2 新生兒聽力復篩未通過兒童結構分布情況 2007~2010年4568例未通過兒童均有個案錄入,其中有4484例上報個案信息完整有效。4484例(8968耳)中男性2698例(60.2%),女性1786例(39.8%),男性多于女性。復篩日齡平均為47 d。共3479左耳未通過(77.6%),共2899右耳未通過(64.7%)。經(jīng)χ2檢驗,左耳未通過率較右耳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2.3 定點聽力診斷機構上報診斷結果 4484例有效個案中,逐一核對后有907例(20.2%)獲取北京市定點聽力診斷機構就診個案記錄,其中男性523例(57.7%),女性384例(42.3%)。首次就診年齡平均為3.5個月。以ABR結果統(tǒng)計(多次就診者以末次ABR結果計,雙耳≤30 dB nHL為正常,單雙耳分別在31~50 dB nHL、51~70 dB nHL 、71~90 dB nHL及>90 dB nHL為單雙耳輕、中、重及極重度聽力損失),經(jīng)診斷聽力正常者共計372例(41.0%),其中男性229例(43.8%),女性143例(37.2%)。單耳聽力損失共計250例(27.6%),其中男性149例(28.5%),女性101例(26.3%),單耳重度以上聽力損失46例(5.1%),雙耳聽力損失共計285例(31.4%),其中男性145例(28.5%),女性140例(26.3%),其中重度以上62例(6.8%)。詳見表3。
2.4 社區(qū)地段保健隨訪結果 社區(qū)地段兒童保健醫(yī)師3年共成功隨訪到824例復篩未通過兒童信息,占須轉診人數(shù)的18.4%,其中244例(29.6%)已赴定點聽力診斷機構就診并已獲取信息,另外580例就診信息均為直接詢問家長所得,詳見表4。
2.5 整合后聽力診斷結果 將聽力定點診斷機構上報結果與社區(qū)隨訪結果整合后,可見4484例復篩未通過兒童中共隨訪1487例,隨訪率33.2%。1262例(28.1%)有進一步檢查結果,其中1087例接受了正規(guī)診斷檢查,接受聽力診斷率24.2%。結果顯示,聽力正常501例(46.1%),單耳聽力損失266例(24.5%),雙耳聽力損失303例(27.9%),雙耳重度以上聽力損失61例(5.6%)。167例(3.7%)拒絕接受診斷檢查。由此推算,北京市2007~2010年3年聽力損失發(fā)病率為(266+303)/470537×1000‰=1.2‰。
表1 2007~2010年北京市新生兒聽力篩查初篩、復篩狀況
表2 2007~2010年復篩未通過兒童結構分布詳情
表3 2007~2010年診斷機構就診兒童ABR結果統(tǒng)計
表4 2007~2010年復篩未通過兒童社區(qū)隨訪結果統(tǒng)計
3.1 北京市聽力篩查質(zhì)量指標評估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發(fā)現(xiàn)可疑新生兒聽力障礙并開展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的有效措施。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基準要求和質(zhì)量指標用于監(jiān)督常規(guī)的篩查工作,是篩查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2]。
北京市在衛(wèi)生行政部門主導,專家組指導和婦幼保健機構管理下,經(jīng)過不斷加強篩查技術的推廣和人員培訓,使聽力篩查工作在全市108家助產(chǎn)機構全面有序開展起來。2007~2010年3年北京市平均初篩率達91.2%、復篩率達72.1%,轉診率達0.97%,已達到衛(wèi)生部建議的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篩查指標要求(初篩率>80%,復篩率>70%),并且此指標是以在北京產(chǎn)院出生的全部人口為統(tǒng)計對象,而非戶籍人口。如按慣例只統(tǒng)計戶籍人口,初篩率和復篩率都將上升一個臺階,與上海[4-5]、天津[6]等地趨近,與美國嬰幼兒聽力聯(lián)合委員會2007年給出的質(zhì)量指標[7](初篩率>95%)和最近出版的新生兒及嬰幼兒在其聽力檢測及干預指南(草案)[8]中提出的初篩率應達95%、復篩率達80%的質(zhì)量指標趨近。
北京市復篩未通過兒童呈現(xiàn)男性多于女性,左耳未通過比例高于右耳的狀況,這與黃麗輝等的研究[9-10]結果類似。依據(jù)接受聽力診斷檢查并確診的兒童計算,北京市3年來聽力損失的發(fā)病率為1.2‰,低于上海和天津的報道,其中上海約在2.35‰左右[4],天津為2.75‰[6]。分析原因主要是北京市部分復篩未通過兒童未選擇定點聽力診斷機構就診,其診斷信息未被及時獲悉。
3.2 將對可疑聽力損失兒童的隨訪納入社區(qū)地段兒童保健常規(guī)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 聽力篩查后的隨訪和聽力篩查同等重要[11],但隨訪同時也是聽力篩查系統(tǒng)管理中的一大難點。美國新生兒初篩率雖然高,但是大約有一半未通過初篩的新生兒未進行適當?shù)碾S訪以確定是否存在聽力損失和/或接受適當?shù)脑缙诟深A服務[7],對于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來說失訪率高同樣也是困擾他們的難題。
由于社區(qū)地段保健單位作為三級婦幼保健網(wǎng)絡的終端,這樣的優(yōu)勢地位很利于隨訪工作的順利開展。所以北京市將對聽力篩查(初篩、復篩)未通過兒童的就診監(jiān)查和信息隨訪任務交由社區(qū)兒童保健醫(yī)師協(xié)助完成,并將對可疑聽力損失兒童的隨訪納入社區(qū)地段兒童保健常規(guī)工作。3年來地段獲取了大量(807例)定點診斷機構上報以外的隨訪信息,彌補了單一由定點診斷機構上報診斷信息的局限性。實踐證明,將對可疑聽力損失兒童的隨訪納入社區(qū)地段兒童保健常規(guī)工作是可行和必要的。北京市將開展更多的聽力學知識的專項培訓,進一步為兒保醫(yī)師提供相關知識儲備,幫助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使之成為聽力篩查系統(tǒng)工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
3.3 完善的聽力篩查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建立勢在必行要整體提升北京市的聽力篩查質(zhì)量,除了加大政府領導和管理力度外,完善的聽力篩查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建立勢在必行。北京市現(xiàn)行聽力篩查管理系統(tǒng)的信息采集仍采用報表為主、個案為輔的管理辦法,仍停留在半紙質(zhì)半電腦化的管理方式上,信息采集周期長,信息量小且模糊,共享性差,造成對篩查可疑兒童進行診斷康復監(jiān)查的困難。
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將為聽力篩查的科學管理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有利于整體篩查流程的監(jiān)管和篩查質(zhì)量的提高。
致謝:感謝北京市18區(qū)縣及0~6歲兒童聽力定點診斷機構相關人員在信息數(shù)據(jù)的收集上報方面作出的大量工作。
[1]倪道鳳,顧瑞.關于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幾點意見[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3,38(5):321-323.
[2]黃麗輝,韓德民,戚以勝,等.新生兒聽力篩查淺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4,12(1):48-50.
[3]Baroch KA.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fine-tuning the process[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3,11(6):424-427.
[4]吳皓,沈曉明,李蘊,等.大規(guī)模新生兒聽力篩查與早期干預效果的評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27(1):10-13.
[5]侯崢,吳皓,陶崢,等.2005年上海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的臨床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8,16(3):206-209.
[6]丁怡冰,王美玲,王洪月,等.新生兒聽力篩查11275例分析報告[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6,14(1):36-37.
[7]王秋菊,倪道鳳.早期聽力檢測和干預項目的原則和指南——美國嬰幼兒聽力聯(lián)合委員會2007年形勢報告[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8,16(5):359-373.
[8]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聽力學組,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雜志編輯委員會.新生兒及嬰幼兒早期聽力檢測及干預指南(草案)[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11):883-887.
[9]黃麗輝,韓德民,陳瑜,等.性別、耳別和季節(jié)對新生兒聽力篩查通過率的影響[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9,17(1):7-11.
[10]Durante AS,Carvallo RM,da Costa FS,et a1.Characteristics of 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in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gram[J].Revista De Atualizacho Cientifica,2005,17(2):133-140.
[11]Johnson CD.Hearing and immittance screening[M].//Katz J.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5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2:481-494.
Analysis of the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Results Obtained in Beijing from 2007 to 2010
ZHANG Wan-xia,YUAN Xue,CHEN Xue-hui,et al.Beijing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26,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results obtained in Beijing from 2007 to 2010 and to evaluate the index of hearing screening in Beijing.MethodsThe newborn born in Beijing just from October 1,2007 to September 30,2010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hearing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ResultsFrom 2007 to 2010,470537 infants(90.2%)were screened in Beijing as 1st stage UNHS.43019(9.1%)failed otoacoustic emission(OAE)tests.31009 infants(72.8%)were screened in 2nd stage UNHS and 4568 failed tests.1262 infants were referred for more testing and 1087 of them were diagnosed regularly.501 infants were normal.266 infants were finally diagnosed with single hearing loss and 303 infants were diagnosed with binaural hearing loss.61 infants were diagnosed with severe binaural hearing loss.ConclusionEstablishment of the perfect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system and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and follow-up for the suspected children actively by doctor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unit facilitate to improve UNHS.
newborn;hearing screening;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follow-up
[本文著錄格式]張晚霞,袁雪,陳雪輝,等.2007~2010年北京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6):560—563.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北京市100026。作者簡介:張晚霞(1976-),女,湖北大悟縣人,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兒童保健專業(yè)。通訊作者:袁雪。
R764.43
A
1006-9771(2011)06-0560-04
2011-02-17)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