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玲,王 建,辛曉燕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婦產科,陜西西安 710032
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腔被覆黏膜以外的任何身體部位出現(xiàn)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多見于育齡期婦女,且在盆腔臟器內者較多。在腹壁的手術切口和會陰陰道也可發(fā)生,但并不常見。有剖宮產史切口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常見于腹壁切口,皮膚表面很少被突破,但可侵犯腹壁肌肉或筋膜內,較少侵入腹膜進入腹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剖宮產術后的遠期并發(fā)癥之一。因此筆者現(xiàn)對西京醫(yī)院2008~2009年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診斷進行分析,并總結其治療方法。
2008年1 月~2009年12月在西京醫(yī)院婦產科收治的內異癥患者共205例,因子宮內膜異位癥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共19例,年齡 25~47歲,平均32.5歲;孕次1~4次,平均2次,產次為1~2次,平均1次。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9例,占內異癥患者的10%。剖宮產術均在外院進行。其中10例患者接受手術藥物治療(手術藥物組),平均年齡31.7歲;9例接受手術治療(手術組),平均年齡33.4歲?;颊吣挲g、受孕次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具有可比性。
1.2.1 癥狀觀察 觀察腹壁手術切口處有腫塊,同時患者會感覺該處疼痛。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疼痛,與月經相關,可觸及結節(jié)或包塊,其大小隨月經周期變化,經前期包塊增大,經后縮小,包塊隨月經次數(shù)增多,逐漸增大。該病灶一般位于皮下組織,少數(shù)侵犯筋膜,或腹壁肌肉,很少侵入腹膜進入腹腔。
1.2.2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患者平臥之后,掃描記錄盆腔器官。在切口腫塊處進行多切面的掃描,主要觀察切口腫塊大小、形態(tài)、邊緣區(qū)域。同時記錄治療腫塊內部和外部的血流分布情況。
1.3.1 手術治療 術前告之患者手術方案以及做好各方面準備。經消毒處理后,術前用阿托品(Atropine)0.5 mg肌內注射,然后手術中采用靜脈瑞芬太尼加深麻醉。麻醉后開始分離并切割腹壁手術遺留的傷口處腫塊,沿大于腫塊直徑0.5 cm處切割,后縫合切口并關閉腹腔。手術后進行各種相關的康復護理6個月。
1.3.2 手術加藥物治療 所有手術方案同上,同時術后的康復護理過程中服用孕三烯酮片(2.5 mg)。于第1次月經第1天服用1粒,3 d后服用1粒,然后每周在相同時間服用2次,每次1粒,共服用2個月,康復護理6個月。
手術愈合后觀察每個患者臨床癥狀,切口處腫塊是否復發(fā),是否有腫脹疼痛感覺。按照手術后癥狀和體征變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腫塊無復發(fā),無腫脹疼痛感覺;有效:無腫脹復發(fā),有腫脹疼痛感覺;無效:明顯觀察到手術切口處有腫塊,同時有疼痛感覺。統(tǒng)計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和無效例數(shù),并按照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計算每組總有效率。對每個患者在手術前以及康復6個月復診時行腹腔鏡手術抽取腹腔液,檢測腹腔液中CA125的表達水平。
經本文方法診斷出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9例,占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西京醫(yī)院婦產科收治的205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9.27%。根據臨床表現(xiàn)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在手術切口處均有不同大小的腫塊,腫塊在30歲以下患者中平均直徑為4.27 cm,而>30歲的患者中平均直徑為3.05 cm,并且腫塊大小在月經期變小。19例患者中8例伴劇烈疼痛感,11例疼痛感不強。經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15例患者腫物內部可見點狀的血流信號,有4例患者內部可見線狀血流信號。同時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檢查到經期腫塊回聲范圍縮小,說明腫塊直徑變小。
回顧性分析19例患者的治療方法以及治療后的康復情況,結果見表1。手術藥物組顯效5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90.00%,而手術組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1例。比較兩組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219,P>0.05)。 同時分別分析手術組和手術藥物組術前術后腹腔液中CA125的表達水平,治療后兩組間的CA125的表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內術后CA125顯著低于術前的表達水平(P<0.05),說明每個患者經過治療后有顯著康復。同時術后CA125表達水平>0.04 U/L,說明手術后患者仍然處于不健康的狀態(tài)。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多發(fā)于育齡婦女剖宮產手術后繼發(fā)的一種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其致病原因可能是術中組織碎片黏附于切口造成[1]。該病的發(fā)生概率與手術方式及手術時機有關,一般子宮切除術后發(fā)生率為1%,而剖宮產術后發(fā)生率為0.03%~0.40%,中期妊娠剖宮取胎術后發(fā)生率為0.1%[2]。有文獻報道,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家族遺傳有關[3]。目前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形成過程中異位的子宮內膜是決定因素,其激素影響、免疫反應以及局部微環(huán)境均為附加因素,抑或只是繼發(fā)表現(xiàn),其關鍵系子宮異位內膜本身[4]。
表1 19例患者不同治療方法治療后的康復情況( ±s)
表1 19例患者不同治療方法治療后的康復情況( ±s)
組別 例數(shù)療效[n(%)]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術前CA125(U/L)術后CA125(U/L)手術組手術藥物組9 10 5(55.56)5(50.00)3(33.33)4(40.00)1(11.11)1(10.00)88.88 90.00 1.34±0.23 1.40±0.19 0.42±0.05 0.44±0.06
隨著現(xiàn)代剖宮產的孕婦越來越多,子宮內膜異位癥極大地威脅著孕婦產后的健康。因此對于這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方法包括:臨床癥狀的診斷,病理學的檢查和造影技術的檢查診斷。臨床癥狀一般是剖宮產后繼發(fā),病灶位于切口處,并且腫塊在經期時變小。超聲、CT檢查及多普勒血管造影有助于診斷,能夠觀察腫塊大小、腫塊內部血流狀態(tài)等[5]。本文結合以上幾種方法綜合診斷,診斷出的19例患者均為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這種疾病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張芳等[6]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治療后發(fā)現(xiàn)藥物結合手術和手術治療效果顯著高于藥物組,本文按照我院治療方法和藥物治療,分別比較手術治療和手術藥物治療的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兩種治療方法療效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種方法均能用于治療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發(fā)現(xiàn)藥物治療會出現(xiàn)復發(fā),多次復發(fā)會增加癌變幾率(3%~5%)[7-8],因而不可取。手術治療應在病灶較小的時候實施,可徹底切除腫塊,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的結合使用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9]。
[1]王成鑫,黃萱,李艷.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病理特點及發(fā)病機制探討[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3):86-89.
[2]董昱,高滄海.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17):163-164.
[3]唐莉,馬艷萍,李云秀,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家族傾向的調查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9):122-123.
[4]李愛軍.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機理研究[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6,27(15):37-38.
[5]紀莉,童惠平,朱莉敏.子宮內膜異位癥超聲診斷與病理對照[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13):1658-1659.
[6]張芳,孫朝文.52例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同治療方式療效觀察及預防[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2:124-125.
[7]Wu YC,Tsui KH,Hung JH,et al.High-frequency power Doppler angiographic appearance and micro vascular flow velocity in recur[J].Obste Gyneco,2003,21:96-97.
[8]Blanco,Parithivel,Shan AK,et al.Abdominal wall endometr[J].Am J Surg,2009,15:246-251.
[9]Ray GB,Vellore SP,Ajay KS,et al.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mas[J].The American Jonmal of Surgery,2003,185:59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