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華 任慶芹 黃 靜
(單縣中心醫(yī)院超聲科,山東 單縣 274300)
皮膚及皮下組織的血管瘤一般在真皮內發(fā)展,后期也可能累及表皮。以往診斷主要依靠二維超聲及CT和造影檢查,但二維超聲分辨率低,靈敏度差,且無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功能,診斷及鑒別診斷功能相對低下。隨著彩色多普勒超聲的發(fā)展及應用,對血管瘤的診斷更加準確,為此本研究采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的皮膚軟組織血管瘤36例,總結其超聲表現(xiàn),以探討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該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
1.1病例資料 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科接受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的皮膚軟組織血管瘤3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年齡2個月~60歲,平均年齡34.2歲。病變發(fā)生在頸部16例,胸壁7例,背部5例,臀部3例,上肢3例,下肢2例。
1.2儀器與方法 使用ACUSON-ASPEN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 MHZ。囑受檢者取舒適體位,并充分暴露病變部位,對不合作小兒可適當給予鎮(zhèn)靜劑。對受檢部位采用直接掃查法作縱、橫、斜等多切面連續(xù)掃查。二維超聲觀察病變部位腫塊大小、形態(tài),內部、周邊回聲及深度,并適當調節(jié)增益以助于鑒別病灶近遠場的性質及與周邊組織分解。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觀察腫塊內部及周邊有無血流信號,并運用加壓法觀察血流信號有無改變。按照Dubois J等[1]所述方法,計算瘤內最大血管密度(每平方厘米內的血管數(shù)),血管數(shù)≥5條/cm2為高血管密度,2~4條/cm2為中等血管密度,<2條/cm2為低血管密度。應用脈沖多普勒顯示為動脈血流頻譜的頻移,頻移>2 MHz為敏感血流。
36例血管瘤的高頻二維聲像圖表現(xiàn)為:位于皮膚及皮下的形態(tài)不規(guī)則、圓形或扁平形不均質回聲腫塊(圖1),腫塊無搏動性,一般為含有小囊的混合性結構,成低、無或不均質回聲區(qū),其內多有強回聲分隔,囊內一般透聲較差,邊界多規(guī)整清晰。彩色多普勒超聲見其內有斑點樣或短線樣血流信號(圖2)。其中高血管密度27例,中等血管密度5例 ,低血管密度4例。其中頻移>2 MHz 29例。
圖1 血管瘤的高頻二維聲像圖
圖2 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圖
軟組織血管瘤主要發(fā)生在真皮內,后期也可累及表皮,多發(fā)生在頭頸部,主要分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三種類型。本組患者瘤內血流均較豐富,75%瘤內為高血管密度,81%瘤內可檢測到高速動脈血流頻譜,此與國內同類研究[2]的結果基本相符。在血管瘤與其他軟組織病變的鑒別中也有著重要意義。
軟組織血管瘤主要與以下疾病鑒別:①淋巴管瘤。 最主要的鑒別疾病,淋巴管瘤主要表現(xiàn)為淋巴管的擴張,有的呈大的海綿狀腔隙或大的單一囊腫,以前者居多。超聲表現(xiàn)為表皮混合性回聲的病變,壁薄、清晰,內為無回聲,有強回聲分隔,呈多房性,有的可相互連通,CDFI內無血流信號。②皮脂囊腫。病變位于皮膚層,邊界清晰、光滑,多呈圓形或橢圓形,一般為單發(fā),內部為無回聲,也可為均質的實質性強回聲,可有側方聲影。
總之,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軟組織血管瘤不僅無創(chuàng)、直觀、準確,且不受被檢部位限制,并且具有重復性強、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易于被患者接受,從而為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可靠的信息。
[1] Dubois J,Patriquin HB,Garel L,et al.Soft tissue hemangioma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Dingnosis using Doppler sonography[J].AJR,1998,171:247-252.
[2] 張縉熙,姜玉新.淺表器官及組織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