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山,鄭吉輝
(1.大連海洋大學海洋工程學院,遼寧大連 116023;2.大連海洋漁業(yè)集團公司培訓中心,遼寧大連 116113)
《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將占地球表面積約71%的浩渺海洋分成了內(nèi)海①筆者認為,中文版《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將“internal waters”譯為“內(nèi)水”為誤導性翻譯。一些學者進而將其解釋為包括沿海國內(nèi)陸河流、湖泊的觀點是不可取的,是無法自圓其說的。若此解釋成立的話,《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將不再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意味著構成一國領域之河流、湖泊的法律地位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誕生前依然懸而未決。更嚴格地講,《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中的“waters”一詞都應譯為“海域”,而非“水域、水、海水”。、[1]群島水域、領海、毗連區(qū)、專屬經(jīng)濟區(qū)、大陸架、公海、國際海底等若干法律地位不同的區(qū)域,并對劃定鄰國間海洋邊界的原則、各國利用海洋空間和資源的活動規(guī)則以及解決國家間海洋爭端的程序等做出了規(guī)定。自《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于1994年生效以來,許多締約國都在積極實踐,調(diào)整國內(nèi)的海洋立法和政策。本文將探討群島水域制度以及印度尼西亞的國家實踐,并簡要評述。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49條至第53條,群島國可劃定群島基線,由該基線所包圍的水域,除了用封閉線所封閉的河口、海灣、港口水域外,構成其群島水域。如同沿海國對其領海享有主權,群島國對其群島水域享有主權,且及于群島水域的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所包含的資源。區(qū)別只是所受到的限制相對多一些,主要是他國船舶在群島水域不但享有無害通過權,而且還享有群島海道通過權(還適用飛機),以及群島國應尊重現(xiàn)有的協(xié)定、傳統(tǒng)捕魚權利和維護現(xiàn)有海底電纜權利等。
相對于領海、毗連區(qū)、公海等國際法制度,群島水域屬于嶄新的國際法制度。此前,群島國的各個島嶼一般都是單獨劃定各自的領海,即島嶼之間存在公海。原因之一是群島國在二戰(zhàn)前都屬于歐洲列強及美國的殖民地,狹窄領海、廣闊公海的國際海洋法制度更有利于殖民主義者對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實行統(tǒng)治,有利于其掠奪殖民地的資源。
二戰(zhàn)后,歐美殖民統(tǒng)治體系瓦解,亞非拉人民逐步獲得了民族獨立。為加強群島國領土的統(tǒng)一和完整,維護國家獨立和安全,發(fā)展本國經(jīng)濟,一些新生的群島國在獨立后不久就提出了群島國理論,對其群島水域主張主權,以期建立對其有利的國際海洋法秩序。
例如,菲律賓曾是西班牙、美國的殖民地,1946年獨立,1955年就向聯(lián)合國提出了群島國理論,1961年通過了《關于劃定菲律賓領?;€的法令》,規(guī)定用80條直基線封閉菲律賓群島的周圍海域,基線內(nèi)的水域為其內(nèi)水。[2]然而,菲律賓等新生國家的單方主張遭到了歐美海洋強權國家的反對,未能在1958年、1960年召開的第一次、第二次聯(lián)合國海洋法會議上討論,未能形成各國普遍接受的群島國、群島水域理論。
差不多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及其他爭得民族獨立不久的群島國對其群島水域主張主權的同時,許多獨立不久的拉美國家和非洲國家則提出了200海里海洋權益的主張,[3]這使得英美等海洋強權國家不得不認真考群島國家的正當要求。經(jīng)過斗爭、妥協(xié),各利益集團最終在1973-1982年召開的第三次聯(lián)合國海洋法會議上達成了共識,形成了既有別于內(nèi)海、領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也區(qū)別于公海的群島水域制度。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47條的規(guī)定,群島國可采用連接其群島最外緣島嶼、干礁的最外緣各點的方法劃定其群島基線,但應遵守五點基本要求:一是所劃定的基線系統(tǒng)不應明顯偏離群島的輪廓;二是基線所包圍的水域面積和陸地面積之比應在1∶1至9∶1之間;三是基線線段的長度以125海里為限,且最多只有3%的基線線段超過100海里;四是低潮高地不可作為起訖點,除非筑有永久高于海平面的燈塔或類似設施,或者與最近島嶼間的距離不超過領海寬度;五是劃定的基線不應使另一國的領海同公?;驅俳?jīng)濟區(qū)隔斷。
印度尼西亞劃定群島基線(也是領?;€)的國家實踐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前的單方主張階段,二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以及承認東帝汶獨立、國際法院對其與馬來西亞爭議島嶼做出裁決后的修改階段。
1957年12月13日,即1958年第一次聯(lián)合國海洋法會議召開前夕①另外,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印度尼西亞與荷蘭就西伊里地位問題發(fā)生激烈的沖突時期。,[4]印度尼西亞政府發(fā)表聲明,主張12海里領海,并提出連接其群島最外緣上的基點劃定其領?;€,基線內(nèi)為其內(nèi)水,是其領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前,印度尼西亞作為荷蘭的殖民地,各個島嶼有其獨立的領海,領海寬度為3海里,3海里外的群島間海域為公海②參見1939 Ordinance on Territorial Waters and Maritime Zones(Dutch Law)。。
1960年2月18日,即1960年第二次聯(lián)合國海洋法會議召開前夕,印度尼西亞通過了僅有4條的《印度尼西亞領水法4/1960》(A ct N o.4/1960—Indonesian Territorial Waters),進一步明確其主張,規(guī)定其領海寬度為12海里,對印度尼西亞群島間的所有海域及其自然資源主張完全主權,其他國家享有無害通過權,領?;€由其群島最外緣島嶼、干礁的最外緣上的201個基點連接而成,總長為8069.8海里。[5]此時,東帝汶處在葡萄牙的管制下,納土納群島海域還存在公海。
然而,印度尼西亞的上述單邊主張并沒有得到英美等海洋強權國家的承認。
1982年通過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部分接受了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群島國的主張,承認群島間海域為其主權范圍,但采用了“群島水域”這一術語而非其主張的“內(nèi)水”。印度尼西亞于1985年批準了《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Act No.17of1985on ratific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 aw of the Sea)。
《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印度尼西亞即著手修改其國內(nèi)法,以便與公約所確立的國際法原則保持一致。1996年通過了《印度尼西亞水域法6/1996》(A ct N o.6of8 August1996regarding Indonesian Waters),廢止了1960年的《印度尼西亞領水法4/1960》,將領?;€改為群島基線,規(guī)定群島水域為其領土的組成部分,但承認外國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外國船舶和飛機享有群島海道通過權以及尊重現(xiàn)有協(xié)定、傳統(tǒng)捕魚權利和對現(xiàn)有海底電纜維護權利等。
1998年,印度尼西亞政府制定了《關于印度尼西亞納土納海群島基線基點地理坐標表的政府條例61/1998》(Government Regulation N o.61of1998 on the list of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of the base points of the archipelagic baselines of Indonesia in the Natuna Sea),減少了22個基點,將納土納海域封閉為印度尼西亞的群島水域。
2002年5月,東帝汶通過1999年的全民公決而正式獨立。為此,印度尼西亞政府又制定了《關于印度尼西亞群島基線地理坐標表的政府條例38/2002》(Government Regulation N o38/2002on the Geographical List of Coordinates of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ic Baselines),修改其群島基線,由183個坐標點連線而成。
2002年12月17日,國際法院將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爭議的錫帕丹島(Sipadan)和利吉坦島(Ligitan)判決給馬來西亞①參見Sovereignty over Pulau Ligitan and Pulau Sipadan(Indonesia/Malaysia),Judgment,I.C.J.Reports 2002,p.625.17 DECEMBER 2002。。此前,這兩個小島是印度尼西亞群島基線的基點,也是馬來西亞領?;€的基點。為此,印度尼西亞2008年又制定了《修訂〈印度尼西亞群島基線地理坐標表的政府條例38/2002〉的政府條例37/2008》(Government Regulation No.37/2008revising GR No.38/2002),修改了上述基點,并在鄰近東帝汶海域增加了10個基點,調(diào)整了爪哇島南岸基線,增加了2個基點,合計為195個基點。
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在承認群島國對其群島水域享有主權的同時,規(guī)定了兩種群島水域通行制度,即無害通過和群島海道通過。根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52條,所有國家的船舶均享有通過群島水域的無害通過權,但群島國為保護其國家安全,在不歧視任何外國船舶的條件下,且經(jīng)事先正式公布,可暫時停止外國船舶在其群島水域特定區(qū)域內(nèi)的無害通過權?!堵?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53條規(guī)定,群島國可指定群島海道以及空中航道,以便外國船舶和飛機以正常的方式連續(xù)不停地、快速地、無障礙地航行、飛越通過其群島水域和領海。這種海道和空中航道,應以進出點之間的一系列連續(xù)不斷的中心線劃定,最大寬度為50海里,并且船舶和飛機在航行、飛越時與海島海岸的距離不應小于海道邊緣各島最近各點之間距離的10%。
相對于無害通過權,外國船舶和飛機在群島水域中享有的海道通過權更具有絕對性,群島國無權拒絕,也無權暫時或部分地停止。特別是,指定的海道和空中航道應包括用作通過群島水域或其上空的國際航行或飛越的航道的所有正常通道;在指定前,群島國還應向主管國際組織提出建議,并經(jīng)批準;如果群島國未指定群島海道,外國船舶和飛機可通過正常用于國際航行的航道行使其群島海道通過權。
1.無害通過權
如前述,1960年的《印度尼西亞領水法4/1960》單方宣布其群島水域為其內(nèi)水,但尊重外國船舶的無害通過權這一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
1962年7月25日,印度尼西亞以該法為依據(jù)通過了《外國船舶在印度尼西亞水域內(nèi)無害通過的政府條例8/1962》(Government Regulation N o.8 of1962on Innocent Passage of Foreign Vessels in Indonesian Waters),[6]以期對外國船舶在印度尼西亞群島水域的無害通行問題進行規(guī)范和管理。該《條例》共8條,規(guī)定只要不損害印度尼西亞的國防、一般安全和和平,通過就被認為是無害的,總統(tǒng)有權為了印度尼西亞的安全而臨時禁止某些海域的無害通過,并對捕魚船、科學調(diào)查船、軍艦、潛水艇和政府船行使無害通過權的方式做了特別規(guī)定。例如,除非事先通知了印度尼西亞海軍,外國軍艦和政府公務船應在海軍指定的航線航行、潛水艇應在水面航行,否則將被認為是有害的,予以驅逐。事實上,該《條例》的通過與當時印度尼西亞追求國家統(tǒng)一、維護領土完整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國際海洋法的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
1996年,印度尼西亞通過《印度尼西亞水域法》,廢止了《印度尼西亞領水法4/1960》,以貫徹1994年生效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2002年頒布《外國船舶在印度尼西亞水域行使其無害通過權時的權利和義務的政府條例36/2002》(Government Regulation N o.36of2002concerning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Foreign Vesselsin Exercising Innocent Passage through the Indonesian Waters)。該《條例》基本上與《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條的規(guī)定一致,但將破壞航行設施和裝置、自然資源、水下管線的行為增列為了“有害通過”。另外,還規(guī)定在通過其領海、群島水域中的狹窄海峽時,應保持距離海岸10%的海峽寬度,繼續(xù)對捕撈漁船、科學調(diào)查船做了特別規(guī)定,并根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2條、第23條增加了對油輪、核動力船、運輸危險或有毒物質的船舶的特別規(guī)定,但未對軍艦和政府船的通過再做專門規(guī)定。
2.群島海道通過權
為履行《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的國際法義務,貫徹1996年《印度尼西亞水域法》,印度尼西亞在咨詢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主要的利益密切相關國以及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國際海事組織后,于1996年向國際海事組織提交了計劃指定的3條北南航向的群島海道建議案。1998年,國際海事組織批準了該建議案。2002年6月,印度尼西亞通過了《關于外國船舶和飛機行使海道通過權通過指定群島海道的權利和義務的政府條例37/2002》(Government Regulation No.37,2002o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Foreign S hips and Aircraft Exercising the Right of Archipelagic Sea Lanes Passage through designated archipelagic sea lanes),以國內(nèi)立法的方式指定了這3條群島海道(見圖1)①參見Division for Sea Affairs and the Law of the Sea,Office of Legal Affiars,United Nations.Law of the Sea,Bulletion No.52.U nited Nations,New York,2003.P.40。。[7]
圖1 印度尼西亞指定的群島海道及其支線
如圖1所示,海道I自南中國海經(jīng)由納土納海、卡里馬塔海峽、爪哇海、巽他海峽進入印度洋,并在北出口指定了連通新加坡海峽一條支線;海道II自蘇拉威西海,經(jīng)由望加錫海峽、弗洛勒斯海、龍目海峽,進入印度洋;海道III,北出口指定了兩條支線分別通向太平洋和蘇拉威西海,南下經(jīng)由馬魯古海、塞蘭海、班達海后,分設了四條支線,通向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和印度洋。
國際社會基本上認可了印度尼西亞指定群島海道的國家實踐,但由于印度尼西亞未按照《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要求指定“所有用作通過群島水域或其上空的國際航行或飛越的航道的所有正常通道(如東西向的航道)”而受到質疑,特別是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關切。最終,被認為是“部分指定(partial designation)”。[8]這實際意味著,外國船舶依然可以根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在“所有的正常航道”行使其群島海道通過權通過印度尼西亞的群島水域。在2003年6召開國際海事安全委員會會議上,印度尼西亞對此“部分指定”予以確認。可見,群島海道通過權這一國際法原則的實踐依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印度尼西亞希望盡可能少地指定此類航道,從而要求外國船舶盡可能地行使受限制較多的無害通過權通過其群島水域,而澳大利亞、美國等則期望印度尼西亞盡可能多地指定此類航道,盡可能少地限制其航行自由權。另外,因《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53條第5款規(guī)定的“10%規(guī)則”語義不清,印度尼西亞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對此也未能達成共識。[9]
建立群島水域制度不但影響各國依據(jù)習慣國際法享有的航行權,也會影響相鄰國家在群島水域業(yè)已存在的權利和利益。根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47條第6款及第51條的規(guī)定,印度尼西亞在實施群島水域制度時應當承認、尊重那些直接與其相鄰國家的傳統(tǒng)權利、合法利益、合法活動,特別是被其納土納群島水域隔開的馬來西亞的權利和利益。
事實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在1974年就簽署了“諒解備忘書”,為雙方廣泛地討論群島水域理論提供了基礎。[9]經(jīng)過多次磋商,雙方達成了共識,1976年再次簽署諒解備忘書,馬來西亞支持印度尼西亞的群島水域理論,印度尼西亞對馬來西亞的權益予以特別考慮,并商定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前,締結雙邊條約。1982年2月25日,兩國在雅加達簽署了《關于群島國法律制度和馬來西亞在位于東、西馬來西亞之間的印度尼西亞領海、群島水域以及印度尼西亞領海、群島水域和領土上空的權利的條約》(Treat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and Malaysia relating to the legal regime of the archipelagic state and the rights of Malaysia in the territorial sea and archipelagic waters as well as in theairspaceabovetheterritorialseaand archipelag icw aters and the territory of the R epublic ofIndonesialy ingbetw eenEastandW est M alaysia)。該條約規(guī)定,馬來西亞承認、尊重印度尼西亞依據(jù)國際法實施的群島水域制度,對其群島水域享有主權,印度尼西亞繼續(xù)尊重馬來西亞的權利和合法利益,這主要包括船舶和飛機的航行飛越權(包括海空軍訓練,且不可暫停)、捕魚權、維護檢修電纜和管道的合法利益、實施搜救的合法權利、與印度尼西亞合作進行科學研究的合法利益等。在行使這些權利時,馬來西亞應不使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或以其他違反《聯(lián)合國憲章》的方式威害印度尼西亞的主權、領土完整、政治獨立及安全,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減少、控制污染海洋環(huán)境,應遵守與該條約一致的印度尼西亞法律和規(guī)章。
印度尼西亞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通過的《印度尼西亞水域法4/1996》基本上重述了該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承認和尊重直接相鄰國家業(yè)已享有的權利和合法利益。
印度尼西亞是在歷經(jīng)300多年殖民統(tǒng)治的群島地區(qū)誕生的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國家,具有多元的地理特征、民族構成、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為維護國家的獨立和統(tǒng)一、實現(xiàn)民族團結、承繼荷蘭殖民當局統(tǒng)治的領土、與海洋強權國家及鄰國建立平等的國家關系、發(fā)展本國經(jīng)濟,獨立后的印度尼西亞很重視運用國際法維護其國家利益,積極參與國際海洋法的法典化,并積極與鄰國磋商解決海洋邊界問題。
自1969年至2009年,印度尼西亞已與其鄰國簽署了16個海洋劃界協(xié)定(見表1)。其中,與澳大利亞的大陸架、專屬經(jīng)濟區(qū)劃界實踐以及在漁業(yè)、石油資源開發(fā)和管理領域的合作尤為突出。這主要涉及1971年、1972年、1997年兩國簽署的3個劃界協(xié)定,以及1974年達成的《印度尼西亞傳統(tǒng)漁民在澳大利亞專屬漁區(qū)和大陸架海域作業(yè)的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 ingbet weenthe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Regarding the Operations of Indonesian Traditional Fishermen in Areas of the Australian Exclusive Fishing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①1974年11月7日簽署,1975年2月28日生效。、1981年達成的《臨時漁業(yè)監(jiān)管和執(zhí)法安排的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a Provisional Fisheries Surveillance and Enforcement Arrangement)②1981年10月29日簽署,1982年2月1日生效。和1989年簽署的《帝汶海缺口條約》(Treaty between Australia and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on the Zone of Cooperation in an Area between the Indonesian Province of East Tim or and Northern Australia)③這意味著澳大利亞承認了印尼1975年對東帝汶軍事入侵、占領的合法性。。
表1 印度尼西亞與海洋鄰國間劃界協(xié)定④參見http://www.un.org/Depts/los/LEGISLAT I ONANDTREAT IES/STATEFILES/IDN.htm和http://www.mfa.gov.sg/2006/pdf/2009-Boundary-Treaty-Eng.pdf。
1971年和1972年的協(xié)定主要是根據(jù)自然延伸原則,以簡化了的帝汶海槽最深處的1500米等深線為界,劃定了兩國間自東向西由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三國交界點至阿什莫爾礁附近的大陸架邊界(不包括帝汶海缺口),結果是該界線特別靠近印度尼西亞一側,澳方大陸架一直延伸至帝汶海槽的觀點得到了雙方認可。這兩個協(xié)定已與1973年生效。之后,兩國于1974年又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允許印度尼西亞傳統(tǒng)漁民在澳大利亞的阿什莫爾礁(Ashmore Reef)、卡捷島(Cartier Island)、斯科特礁(Scott Reef)等島礁12海里以內(nèi)的海域從事漁業(yè)活動以及在指定島礁避風、收集淡水等。[10]該備忘錄顧及了印度尼西亞傳統(tǒng)漁民在澳方專屬漁區(qū)過百年的歷史性漁業(yè)權利,另外大概也考慮了印度尼西亞在大陸架劃界談判中的讓步。1989年,兩國不顧葡萄牙的反對簽署了《帝汶海缺口條約》,將東帝汶外海的爭議海域劃定為合作區(qū),商定了收益分成比例,勘探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11]1997年的條約劃定了3條邊界。第一條是將前述的大陸架邊界西端向印度洋方向延伸至公海。第二條是約3000公里長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界線,該線基本上采用了中間線方法,基本上與兩國1981年《諒解備忘錄》所確定的臨時漁業(yè)執(zhí)法線一致。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兩國分別于1979年和1980年宣布建立200海里專屬漁區(qū)、專屬經(jīng)濟區(qū)。為解決由此導致的管轄權重疊的問題,雙方簽署了該《諒解備忘錄》,規(guī)定定居物種漁業(yè)主要根據(jù)1971年、1972年劃定的大陸架界限確定管轄權,其他漁業(yè)則適用臨時漁業(yè)執(zhí)法線。第三條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澳方誕節(jié)島間的大陸架及專屬經(jīng)濟區(qū)共同界線。兩島相距約186海里,但所劃定的界線特別靠近澳方島嶼,最近處只有38.75海里。這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適用了海岸線比例原則,圣誕節(jié)島的岸線遠遠短于爪哇島;二是爭議海域水深大多在4000~7000米,缺乏開發(fā)大陸架的可能性,澳方也就未考慮爪哇海溝的作用,未堅持大陸架、專屬經(jīng)濟區(qū)分別劃界;三是印度尼西亞同意澳方將不適合人居住阿什莫爾礁原來的12海里領海擴大為24海里專屬經(jīng)濟區(qū)①參見http://www.aph.gov.au/house/comm ittee/jsct/reports/report12/report12.pdf。。印度尼西亞與澳大利亞之間海洋邊界的最大特色在于將大陸架、專屬經(jīng)濟區(qū)分開考慮,著重強調(diào)了大陸架和專屬經(jīng)濟區(qū)概念的本質差異,適用不同劃界原則和方法,從而產(chǎn)生了兩條不同的邊界。這使得兩國間出現(xiàn)了主權權利、管轄權重疊的海域。為公平、友好地在此區(qū)域行使各自的權利,1997年《條約》的第7條還對兩國行使各自權利的方式做出了專門約定。
《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是冷戰(zhàn)期間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多邊國際條約,締約國之多大概僅次于《聯(lián)合國憲章》。它一方面將眾多習慣國際海洋法法典化,另一方面也確立了許多新的國際海洋法制度。如果說存在已幾百年的習慣國際海洋法主要源于歐美國家的實踐、歐美學者的著述,那么,群島國、群島水域等國際法制度則主要是以印度尼西亞為代表的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國家不斷實踐的結果。印度尼西亞充分利用了其人口大國和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和優(yōu)勢,游走于東西方冷戰(zhàn)集團之間,靈活處理與海洋大國、鄰國和其他亞非拉國家之間的關系,最終使國際社會接受了“群島水域”構成其主權范圍的事實。經(jīng)過印度尼西亞半個多世紀的實踐,群島國理論的內(nèi)涵已基本清晰,但外國船舶在群島水域中的無害通過權、群島海道通過權行使方式問題,印度尼西亞與國際社會還未形成完全共識,這需要群島國進一步的國家實踐和國際海洋法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堵?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不但為各國從事海洋活動提供了基本的行為規(guī)則,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為各國和平解決海洋劃界爭端提供了國際法原則和途徑。在這方面,印度尼西亞也是積極的實踐者,通過和平友好談判協(xié)商,已與鄰國簽署了16個劃界協(xié)定。其中,與澳大利亞根據(jù)相關的國際法原則還劃定了主權權利、管轄權重疊的海域,并為行使各自的權利簽訂友好條約。
新中國成立至今已60余年,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都已和中國緊密相連,而對當代國際法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則應是將此形象具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為此,“言必羅馬、仰望歐美法學家、國際法是國內(nèi)法的上層規(guī)范”等思維定式、觀點是值得反思的。
[1]劉楠來,等.國際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10-14.
L IU N an-lai,etc.International sea law[M].Beijing:Ocean Press,1986:10-14.(in Chinese)
[2]陳德恭.現(xiàn)代國際海洋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04-105.
CHEN De-gong.Modern international sea law[M].Beijing:Chinese Social Science Press,1988:104-105.(in Chinese)
[3]黃異.國際海洋法[M].臺北:渤海堂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7:53-56.
HUAN G Yi.International sea law[M].Taibei:Bohaitang Cultural Publishing Co.,L td,1997:53-56.(in Chinese)
[4]代保平.淺析美國在印度尼西亞收回西伊里安問題上的角色轉變[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1):64-67.
DA I Guo-ping.A nalysis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Indonesia recovering the West Iria[J].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2009(1):64-67.(in Chinese)
[5]A GOES E R.Current Issues of marine and coastal affairs in Indonesi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1997,12(2):201-224.
[6]PUSPITAWA T ID.The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s maritime claim s[J].Perspektif Hukum,2006,6(2):75-90.
[7]PU SP ITAWA T I D.The east/west archipelagic sea lanes passage through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J].Maritime Studies,2005,140(1).
[8]FORWARD C.Archipelagic sea-lanes in Indonesia-their legality in international law[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Maritime L aw Journal,2009,23(2):143-156.
[9]BUN TORO K.A n analysis of legal issues relating to navigational rights and freedom s through and over Indonesian waters[D].Wollongong:University of Wollongong,2010.
[10]STACEY N.Boats to burn:Bajo fishing activity in the Australian fishing zone[M].Canberra:ANUE Press,2007.
[11]HANLON M.Australia-Indonesia maritime boundaries[D].Wollongong:University of Wollongong,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