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本成
(中國中鐵二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貴陽市楊家山隧道工程右線塌方技術處理措施
何本成
(中國中鐵二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隧道塌方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次塌方由于隧道周邊巖體破碎、受地質構造影響較重,圍巖為全風化性為主,圍巖整體性極差;存在明顯的地形偏壓;加上地下溶洞水的作用,引起上部巖體應力平衡被破壞,導致隧道上部失穩(wěn)、坍塌。針對上述分析,我部逐步進行初支變形段處理、地表裂縫回填夯實處理,坍方段洞內處理,地表注漿加固處理等措施,成功的處理了隧道塌方處理技術。
隧道工程;右線塌方;處理措施
1.1 凌晨6:45,貴陽市楊家山隧道工程右線掌子面施工至YK2213+200段,當時出碴剩余約50方,掌子面右上側開始不斷的掉塊,掌子面頂部支護結構明顯開始變形?,F(xiàn)場值班人員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后,立即通知裝載機停止裝碴,并向洞口方向后退、同時通知出碴車輛迅速向洞口方向撤離。而后值班人員迅速向洞外跑,剛到YK2242+410時,聽到掌子面大面積開始塌坍,回頭看時YK2242+213~YK2213+200段拱頂已經(jīng)坍塌下來,坍塌持續(xù)時間僅15秒鐘左右。開挖臺架被坍碴壓跨,裝載機斗子被臺架及坍碴卡住。
1.2 當時洞內全部斷電,值班人員用手電筒照明,裝載機司機安全撤至洞外。
2.1 在掌子面(約7:00),發(fā)現(xiàn)YK2410+242~YK2242+213段拱頂初支結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形,有縱向和橫向裂縫,YK2410+213拱頂噴砼表面剝裂掉塊。
2.2 地表(約7:20),發(fā)現(xiàn)YK2410+242~YK2242+213段隧道線路左側出現(xiàn)3條裂縫,寬度5~40cm不等,中線左側10~32m范圍的土體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塌陷,最大塌陷深度在80cm。但中線左側1.5~5m的位置出現(xiàn)一條隆起的裂縫。YK2410+213左側22m處的兩根高壓電桿出現(xiàn)明顯的傾斜,高壓電線拉的很緊,同時發(fā)現(xiàn)YK2410+213左側35m處的高壓電桿上瓷瓶拉壞,高壓電線靠到橫擔上,導致停電。
3.1 貴陽市楊家山隧道工程右線一直沿山體的沖溝邊緣通過,隧道最大埋深65m,最小埋深為1.5m。其中YK2410+242~YK2213+200段隧道洞頂埋深在32.2m~43.3m之間。存在較明顯的地形偏壓,隧道洞身右側山體坡度約30度,山體坡面走向基本與隧道軸線平行。
3.2 山坡地表覆蓋層為松軟含角礫低液限粘土,含少量上層滯水。地表下覆全風化白云巖、泥巖、砂巖、灰?guī)r,巖體中夾輝綠巖大部分破碎,受地質構造影響較重,風化、構造裂隙很發(fā)育,巖體呈砂狀、角礫狀散體結構,裂隙水發(fā)肓,呈線狀或滴水狀滲出。
3.3 YK2242+200掌子面地質情況左側為強風化的泥巖,巖體中夾輝綠巖大部分破碎。掌子面局部有股水流出,初支拱頂有線狀、滴狀水滲出。由于巖體破碎、受地質構造影響較重,巖體極為破碎,完整性極差。
2009年12月 22日 9:00~11:00,我方與有關專家通過對現(xiàn)場的坍體及地表的查看,對本次坍方的原因作了細致分析。一致認為本次坍方的原因為:隧道周邊巖體破碎、受地質構造影響較重,圍巖為全風化性為主,圍巖整體性極差;存在明顯的地形偏壓;加上地下溶洞水的作用,引起上部巖體應力平衡被破壞,導致隧道上部失穩(wěn)、坍塌。
本次坍方處理步驟:初支變形段處理、地表裂縫回填夯實處理→坍方段洞內處理→地表注漿加固處理。
YK2242+213~YK2213+200初支變形段,采用I18工字鋼架設臨時內護拱,護拱間距為40cm,拱腳置于穩(wěn)固的底板上,底部懸空時采用填砼塊或漿砌石塊的方式處理,確保拱腳受力良好。
每榀鋼架增設8根(每側4根)Φ22、L=3.5m的鎖腳藥卷錨桿;鋼架緊頂原初支表面,不能緊頂?shù)囟蚊扛?m設墊塊,確保內護拱與原初支表面密貼;鋼架間設Ф22縱向連接筋,環(huán)向間距1m。
鋼架架設后噴砼20cm,噴砼主要目的是將鋼架包裹,確保鋼架與原初支表面無空隙。
對鋼架采用橫向、豎向支撐進行支頂。對初支變形段施作φ42徑向注漿小導管固結圍巖:L=4.5m、@1m×1m梅花型布置;孔口采用錨固劑封堵,注水泥-水玻璃漿液,漿液配比同坍方段大管棚漿液配比。
對坍方表面噴射15cm厚C20砼進行封閉,保證坍塌面的穩(wěn)定及起到止?jié){效果。
因YK2213+200處全被坍碴封閉,估計坍碴高10~20m,全部掏空坍腔內的坍碴很有可能造成再次坍方,并有可能擴大坍方范圍或出現(xiàn)冒頂現(xiàn)象。因此采用直接在坍碴內施作φ108注漿大管棚;共兩環(huán),第一環(huán)20m、第二環(huán)25m,環(huán)間搭接5m,采用跟管鉆工藝。起到加固巖體、超前支護、止水的三重作用。因隧道周邊圍巖滲水,注漿材料選擇水泥-水玻璃漿液,采用雙液注漿機注漿。
坍體分部開挖施工。隧道分部開挖:超前大管棚施工完畢后,采用人工手持風鎬環(huán)行開挖法進行施工,預留核心土,此種施工方法一直到隧道貫通,開挖分部詳見圖1《隧道分部開挖示意圖》。
支護參數(shù):初期支護采用I18工字鋼架,鋼架加工考慮預留沉降量20cm,開挖斷面在Ⅱ類加強基礎上考慮沉降量,鋼架縱向間距0.33m,即3榀/m,鋼架間設Ф22縱向連接筋,環(huán)向間距1m。鋼筋網(wǎng)及噴砼按原設計施工。徑向設置φ42徑向注漿小導管,L=3.5m,@90×80cm(環(huán)向×縱向)注漿終壓0.8MPa。
圖1 隧道分部開挖示意圖
襯砌參數(shù):二次襯砌斷面形式采用Ⅱ類加強施工,即鋼筋砼厚度0.6m,主筋采用Ф20Ⅱ級鋼筋,仰拱全封閉。
地表裂縫處理:地表處理采用地表深孔注漿加固措施固結地層,注漿孔采用φ89鋼花管,漿液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終壓2MPa。
注漿范圍為YK2375+242~YK2213+200段左側外圈裂縫外邊5m,右側注漿邊界為至沖溝坡腳。
注漿管的布置間距為1.5m,梅花型布置,注漿打入地層的深度為隧道拱頂以上2m。
注漿管止?jié){段長度為2.5m,為保證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的要求,在地表設置20cm的C20混凝土止?jié){板。
在進行注漿時先注周邊孔,再注中間孔,采用周邊定量、中間定壓的方式控制注漿效果。
6.1 在坍方地表設置水平位移和地表下沉觀測樁,第一周每天觀測兩次,以后每天觀測一次,持續(xù)一個月,對數(shù)據(jù)做統(tǒng)計分析,出現(xiàn)異常情況,立即上報,研究對策,采取積極措施。
6.2 洞內加強周邊收斂和拱頂下沉量測,觀測頻率為每天兩次,出現(xiàn)異常情況,立即采取措施。加強洞內觀察,對初支表面、開挖面穩(wěn)定性經(jīng)常觀察,一旦有險情立即通知作業(yè)人員撤離工作面。
6.3 所有施工人員佩戴安全防護用品,遵守安全操作規(guī)程。
6.4 加強洞內施工用電管理,嚴格按照施工用電相關規(guī)定做好洞內各種電線、開關等的設置;保證洞內有足夠的照明亮度。
6.5 將洞內滲涌水及時排至洞外,嚴禁積水長期浸泡拱腳。
6.6 嚴格按技術交底施工,確保鋼架架設質量、使鎖腳錨桿真正起到鎖拱作用、使隧道周邊圍巖經(jīng)注漿后確實形成一個加厚的組合拱、真正意義上貫徹落實“管超前、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十八字方針。
[1]陳韶光.青山崗隧道施工塌方的風險評價.公路工程,2008-10-20.
[2]魏東.隧道塌方施工處治技術研究.中國水運(下半月),2010-01-1.
[3]潘學東.預防隧道塌方的技術措施.山西建筑,2008-02-20.
U4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