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紅, 吳艷華, 吳 爽, 陳 平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遼寧撫順113001)
1953年Cromwell N H等[1]將碘用于合成氮雜環(huán)丙烷的催化劑,由此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因為碘是一種溫和的Lewis酸催化劑,不像質子酸催化劑副反應多、后處理工藝復雜、對設備腐蝕嚴重,也不像某些Lewis酸和固體酸催化劑原料難得、催化效率低,其具有價格低廉、環(huán)境友好、條件溫和、易于操作等優(yōu)點,因此在有機合成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2-7]。
二苯甲酮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主要用作紫外線吸收劑和引發(fā)劑、還可用作香料、染料、醫(yī)藥及農藥等的合成原料[8-10]。此類化合物主要通過Friedel-Crafts?;磻频茫畛S脽o水AlCl3為催化劑[11],但AlCl3用量大,工藝流程復雜,污染嚴重。因此,人們一直都在研究合成二苯甲酮及其衍生物的經濟環(huán)保型催化劑,如Hβ沸石、水楊酸鐵、乙酞乙酸鋅、乙二胺四乙酸鐵等[12-13],但以碘為催化劑研究Friedel-Crafts?;€比較少。本文以單質碘作為催化劑,由苯甲醚和苯甲酰氯為原料合成對甲氧基二苯甲酮,并對工藝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
苯甲醚、苯甲酰氯、碘及其它化學藥品皆為市售分析純。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GX型,美國Perkin Elmer Spectrum;GC7890II氣相色譜儀:上海天美公司(操作條件:SE-30毛細管色譜柱,汽化室180℃,柱溫180℃,氫氣為載氣,載氣流量15 mL/min,FID檢測器,檢測室230℃)。
在250mL的三口燒瓶中依次加入催化劑、苯甲醚、苯甲酰氯,安裝溫度計、冷凝管,冷凝管上端安裝干燥管、氣體回收裝置。磁力攪拌、加熱,控制一定的溫度。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混合物的顏色逐漸加深,由無色變?yōu)榘导t色,并有HCl氣體產生。恒溫一定時間后,停止反應,冷卻。取樣進行氣相色譜分析,內標為對二甲苯。
停止反應后過濾出催化劑。當底物過量及底物與?;瘎┑攘繒r,先常壓蒸出未反應的苯甲醚,再減壓收集140~143℃(2.04KPa)的餾分,即為產物和苯甲酰氯的混合物。向混合物中加水以水解未反應的苯甲酰氯,用氫氧化鈉溶液洗至近中性,抽濾,所得固體用乙醇重結晶,活性炭脫色,得到白色晶狀粉末,即為對甲氧基二苯甲酮;當?;瘎┻^量時,先加水水解未反應的苯甲酰氯,分液后得到的有機層用氫氧化鈉溶液洗至弱堿性,分液,有機相再用醋酸洗至中性。分離、干燥,再減壓收集2 3 0~2 6 0℃(3.8kPa)的餾分,所得固體用乙醇重結晶,活性炭脫色,得到白色晶狀粉末,即為對甲氧基二苯甲酮。
2.1.1 原料物質的量比的影響 選擇反應溫度為140℃,反應時間為4h,苯甲醚為0.1mol,催化劑為1g,考察苯甲醚與苯甲酰氯的物質的量比對產物收率的影響,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苯甲醚與苯甲酰氯的物質的量比對收率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molar ratio of anisole/benzoyl chloride on yield
一般來說,原料配比對各類化學反應都有顯著影響,由表1可以看出,無論增加底物苯甲醚的量還是增加?;噭┑牧?,都會增加產品收率,增加?;噭┍郊柞B鹊挠昧?,產品的收率逐漸提高,當兩者的物質的量比增加至1.0∶1.5時,收率較高,再繼續(xù)增加物質的量比,收率變低。這可能因為苯甲酰氯濃度過大,易造成局部的?;噭┻^量,造成局部?;颊x子濃度過高,導致多酰基化反應進行,使收率下降。同時選擇性也下降,而苯甲醚的投料量增大時,收率也隨之增加,而且選擇性較好,但收率最高者為苯甲醚與苯甲酰氯的物質的量比1.0∶1.5。
2.1.2 催化劑用量的影響 選擇苯甲醚與苯甲酰氯的物質的量比為1.0∶1.5,其余條件同前,考察催化劑的用量對反應收率的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催化劑用量對收率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catalysts amount on yield
由表2可知,催化劑質量增加,收率逐漸提高。但當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收率反而下降,原因是催化劑被產品吸附的很嚴重,因此催化劑應適量,本實驗選用1.5g。
2.1.3 反應溫度的影響 其它反應條件同前,催化劑質量為1.5g,考察反應溫度對反應收率的影響,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反應溫度對收率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yield
由表3可知,溫度在120℃(油?。磻氖章屎艿?。提高溫度,收率也隨之大幅度提高。溫度達到140℃,收率達到最大值。實驗中發(fā)現,溫度超過140℃,產品收率降低。確定反應最適宜溫度為140℃。
2.1.4 反應時間的影響 其它反應條件同前,選擇反應溫度為140℃,考察反應時間對產品收率的影響,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反應時間短,反應進行不完全,收率相對較低。隨著時間的延長,反應的收率提高,當延長時間至4h時,反應的收率基本上保持不變。因此,最佳反應時間為4h。
表4 反應時間對收率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yield
其它反應條件同前,選擇不同種類的催化劑,比較催化效果結果見表5。表5結果表明,碘的催化效率除比磷鎢酸低外,皆高于其它催化劑。
表5 不同催化劑對收率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different catalysts on the yield
2.3.1 熔點的測定 通過毛細管法測定4-甲氧基二苯甲酮的熔點,測定結果見表6。
測定結果與文獻值基本符合,可以證明合成的產品是4-甲氧基二苯甲酮,而且產品純度較好。
表6 產品的熔點測定結果Table 6 The melt point of product ℃
2.3.2 紅外光譜測定 如圖1所示,將合成的4-甲氧基二苯甲酮紅外譜圖(sample)與標準(standard)的紅外譜圖對比,兩者基本一致,即可確定產物為4-甲氧基二苯甲酮。
Fig.1 FTIR spectra of synthetical 4-methoxybenzophenone圖1 合成的4-甲氧基二苯甲酮紅外譜圖
根據酰化反應機理和碘的反應機理研究[14],推測反應過程中,碘以分子的形式與氧原子結合形成鹵鍵,從而使得與氧原子直接相連的碳原子上帶有部分正電荷,有利于碳氯鍵的斷裂,生成碳正離子,繼續(xù)進行親電取代反應,具體的反應機理如下:
(1)碘做催化劑合成甲氧基二苯甲酮的適宜條件為:苯甲醚與苯甲酰氯的物質的量比為1.0∶1.5,催化劑質量為1.5g,反應溫度140℃,反應時間為4.0h,產物收率可達61.68%。
(2)不同種類的催化劑進行比較,碘的催化效果高于雜多酸和沸石。單質碘對合成甲氧基二苯甲酮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用量少,收率較高,并且無廢酸排放,工藝流程簡單,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1] Cromwell N H,Mohrbacher R J.Ethylenimine ketones X the stereo isomerism of 1-cyclohexyl-2-methyl-3-(pphenylbenzoy1)-ethylenimine[J].J.Am.chem.soc.,1953,75(24):6252-6256.
[2] Ramalinga K,Vijayalakshmi P,Kaimal T N B.A mild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esterification and trans esterification catalyzed by iodine[J].Tetrahedron lett.,2002,43(5):879-882.
[3] Borah R,Deka N,Sarma J C.Iodine as an acetyl transfer catalyst[J].J.chem.res.,1997(3):110-111.
[4] 劉春生,趙崇蜂,羅根祥.碘催化合成環(huán)己酮乙二醇縮酮[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4(1):93-94.
[5] 夏閩,彭安順,余天桃.碘催化合成乙酰乙酸乙酯1,3-丙二醇縮醛[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5(1):22-23.
[6] 石正寶,秦芳,陳平.碘催化合成對甲氧基苯乙酮[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9(12):21-24.
[7] 楊水金,高飛.碘催化合成丁酮1,2-丙二醇縮[J].工業(yè)催化,2005,13(7):36-38.
[8] 臧陽陵,徐偉箭.水性光引發(fā)劑的研究進展[J].精細化工中間體,2002,32(2):1-3.
[9] 劉忠澤.二苯甲酮系列產品的合成及應用[J].精細化工中間體,2002,32(2):7-8.
[10] Patil P T,Malshe K M,Kumar P,et al.Benzoylation of anisole over borate zirconia solid acid catalyst[J].Catal.commun,2002,3(9):411-416.
[11] Olah G A.Friedel-Crafts and related reactions[M].New York:Wiley interscience,1963-1964.
[12] 袁冰,喬衛(wèi)紅,顏杰,等.Hβ沸石催化酰基化合成4-甲氧基二苯甲酮[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5,45(6):789-792.
[13] 馬鴻飛,陳詠梅.新型催化劑合成對甲氧基二苯甲酮的研究[J].江蘇化工,1996,24(6):17-18.
[14] 陳奡.分子碘催化吲哚類化合物反應及其機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