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鳳姿,邢文利
(大連海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從2008年開始,我國高校迎來了“90后”大學生,全球化和信息化造就了“90后”大學生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彰顯出新的變化?!?0后”大學生是指出生在1900~2000年之間的一代人,他們成長于中國經(jīng)濟建設發(fā)展最快、成就最大,中國社會結構轉型最為激烈、科學技術發(fā)展最為迅速、人們思想觀念最為解放的時期,社會快速發(fā)展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造成他們矛盾沖突的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1.充分自信卻又極度脆弱
“90后”大學生是真正的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智商高,好奇心及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但是他們承受挫折能力較差,向往優(yōu)越生活卻不愿吃苦耐勞。心理普遍比較脆弱,遇到小波折也會有較強的情緒反應,進而產(chǎn)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有些甚至會采取過激的行為。遇到困難時往往不是逆境前進,而是甘于放棄。
2.價值觀多元卻缺乏真正的理想
“90后”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主張多元化、追求多樣化的偉大變革時代,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使社會呈現(xiàn)出多種思想觀念并存的局面,多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深層的社會改革使社會生活環(huán)境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復雜,社會階層和社會諸要素的急劇分化和重新組合,“經(jīng)濟成分和經(jīng)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yè)崗位和就業(yè)方式多樣化,社會分配方式多樣化?!盵1]這些“多樣化”必將對主流信仰還未形成的“90后”大學生造成價值觀上的沖突和混亂,極易迷失真正的理想和信仰。
3.迷戀網(wǎng)絡又常常處于孤獨
“90后”比“80后”在更小的年齡接觸網(wǎng)絡,也更依賴網(wǎng)絡。他們從小練就了獵取資訊的本領,喜歡網(wǎng)上聊天,沉迷于網(wǎng)絡關系,有些人產(chǎn)生了自閉心理。加之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缺少心靈的默契與情感的溝通,缺乏交往興趣,不善交往,從而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社會交流能力。網(wǎng)絡社會關系的豐富與現(xiàn)實心靈的孤獨形成鮮明的對比。
4.追求知識卻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
“90后”大學生渴求知識、渴求成才,追求學習上的卓越,但他們又普遍缺乏科學的學習和思維方法。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說:“如果現(xiàn)在人們用80%的時間來傳授知識,用20%的時間來獲得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話,這種比例一定要改變,甚至可以說應該倒過來?!盵2]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與自身掌握辯證思維的方法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包括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目標的確立等,這些都需要哲學方法論的指導。而“90后”大學生卻往往忽視科學方法論的掌握,學習不得法。
5.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卻缺乏團隊精神
“90后”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沒有手足關系的經(jīng)驗,常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淡漠,較少考慮他人的感受,難以為別人著想,著重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八麄儌€性意識鮮明,自尊意識突出,喜歡單兵作戰(zhàn)和特立獨行,自我意識過于強烈,缺少團隊的合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個人的發(fā)展。”[3]
6.關注政治卻又對政治缺乏理性認識
“90后”大學生對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非常關注,政治參與和政治期盼意識強烈。他們對社會上存在的不合理現(xiàn)象有“旁觀者清”的優(yōu)勢,對政治現(xiàn)象具有敏銳的批判性。當他們感知到社會并非完美無缺時或遇到重大政治事件時,會表現(xiàn)出高昂的政治斗志,將主動性、勇敢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渴望通過自己的行為濟世救人。但由于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閱歷和政治經(jīng)驗,在政治生活中難免受制于沖動的情緒,尤其是在社會風氣不良、政治參與受阻的情況下,他們的政治情緒往往壓過政治理性而走向兩種極端——“過度的熱情”(采取不合法的方式)或“悲觀失望”(否定既有政治成果)。
“90后”大學生時代特征中的不足之處,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的那樣:“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盵4]因此,加強“90后”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yǎng)對于增長他們的智慧,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堅定他們的政治信念,塑造他們的心靈有著重大的意義。為此,在教學中要根據(jù)“90后”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合理布局,加強“六大哲學意識”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1.人文意識培養(yǎng)
人文精神以社會的民主、和諧、進步為起點和歸宿,向善向美,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它的時代標志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就是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從人性之根本教人以善、育人為正。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和人性的學說,深刻揭示了人的社會性,揭示了個人對社會、他人的依賴和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合作關系。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和人性理論的教學,指導大學生明確該做什么,為誰而做。
2.政治意識培養(yǎng)
近年來,有些教師淡化哲學意識形態(tài)屬性,否認哲學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看做是純知識教育,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堅持政治教育就是“政治化”和“教條化”。這些做法削弱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治教育的功能,極有可能使大學生在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圖謀中迷失方向。哲學屬于意識形態(tài),為一定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服務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是為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服務的。在教學中要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政治性,使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chuàng)新意識是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0后”大學生好奇心強,敢于嘗試,對各種知識信息和社會思潮反應敏銳,喜歡穿奇裝異服,熱衷于標新立異。在教學中要注意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是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有效途徑,否定之否定定律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理論依據(jù), 要教育大學生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不迷信傳統(tǒng)和書本。善于懷疑,用辯證否定的態(tài)度和眼光去看待一切,積極探索和大膽創(chuàng)新。
4.團隊意識培養(yǎng)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在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合作與溝通能力越來越重要。而“90“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無法體會同伴之間的合作,缺乏與人和諧相處的磨合,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滋長蔓延。因此,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意識具有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的社會屬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團隊意識是人的社會屬性在當今的重要體現(xiàn)。釋迦牟尼的名言:“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蓖ㄟ^教學讓學生明白,一個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就是大海,沒有團隊精神難成大事。
5.誠信意識培養(yǎng)
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實事求是?!罢\信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石”。[5]誠信是大學生的立足之本、成功之本。然而,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令人擔憂。在學習方面存在考試作弊、抄襲他人的作業(yè)或論文等不誠信現(xiàn)象;在生活方面存在性情浮躁、急功近利,社會交往言而無信;在評優(yōu)或獎學金評比中存在提供虛假資料等不誠信現(xiàn)象。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實踐論教學中使學生明白,在信息傳媒時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眾人的關注之中。圓滑到極致的卵石成不了大廈的基石,一個人如果過于圓滑世故,做事沒有原則,做人沒有底線,就會失去他人的信任。
6.奉獻意識培養(yǎng)
奉獻意識是一種為集體、為社會、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服務意識和崇高美德,“是一種為社會進行的無報酬的勞動”。[6]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些大學生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生觀支配下,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對集體漠不關心。在這種缺乏奉獻意識、物欲橫流的社會氛圍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奉獻意識顯得尤為必要。馬克思認為奉獻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應該在社會上負一份責任,盡一份義務。學校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奉獻意識,讓學生明白在奉獻與索取的關系中,奉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是奉獻,人生價值的本質也是奉獻,大學生只有忠心耿耿為人民服務,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高尚的人。
“六大哲學意識”素養(yǎng)必須依賴有效的教學方法方能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而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則存在重教師單向“灌輸”、輕師生雙向交流,重教師“一言堂”、輕學生“群言堂”,重教師教學積極性、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弊端。這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教學實效性不明顯的困境。面對“90后”大學生,如果這些陳舊的教學方法不改變,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yǎng)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1.以“對話式教學”引導學生
“90后”大學生思想開放,喜歡思考,在教育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其特點,采用對話式教學,從學生關心、關注的時代問題、社會問題、生活問題切入,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討,認真傾聽他們的思想和見解,允許質疑和爭鳴,避免教師的居高臨下、一言堂、滿堂灌,在心與心的交流中,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堅定信念。
2.以“延伸式教學”打動學生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需要絲絲入扣,不僅要體現(xiàn)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且要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只是課堂講授,更重要的是課下溝通,教師要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下,走入學生中,與學生交心、交朋友,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清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礙,以真誠打動學生,在學生信任中循循善誘。把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這三個課堂有機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與情感。
3.以“實踐式教學”引導學生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點在于實踐性?!?0后”大學生也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生了,他們喜歡參與社會實踐。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一定要融入社會實踐的環(huán)節(jié),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走入社會,通過一些專題調研、參觀訪談、社會咨詢、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引導大學生了解世情、黨情和國情,在實踐中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內(nèi)涵,實現(xiàn)知、行、信的有機統(tǒng)一。
4.以“問題式教學”啟發(fā)學生
馬赫穆托夫說:“從內(nèi)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并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盵7]問題式教學法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式教學法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忧笾?/p>
5.以“情感式教學”感動學生
情感式教學首先表現(xiàn)為教育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熱愛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者只有充滿激情,充滿熱愛,進而迸發(fā)出深沉的責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對受教育者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受教育者會從教育者對教育內(nèi)容的無限熱愛中感受到教育者所教授知識的價值和魅力,從而自覺地接受教育者所教授的觀點。情感式教學還表現(xiàn)在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這是提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就容易被感動,會對教師產(chǎn)生情感認同,就能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
6.以“辯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
“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和評判愿望強,因此教學要遵循他們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適時地開展辯論式教學,因為辯論式教學本身所具有的活躍性、挑戰(zhàn)性、對抗性,正契合了“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辯論中獨立感悟、思考、判斷,激發(fā)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積極性。
7.以“科學灌輸法”教育學生
信仰需要灌輸?!吧鐣髁x思想不能自發(fā)產(chǎn)生,只能靠灌輸。社會主義意識是一種從外面灌輸?shù)綗o產(chǎn)階級的階級斗爭中去的東西,并不是一種從這個斗爭中自發(fā)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盵8]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不能從大學生頭腦中自發(fā)產(chǎn)生,只能灌輸?shù)酱髮W生的頭腦中去。一些“90后”大學生對傳統(tǒng)“灌輸”方法存在嚴重的逆反心理,所以要變單一式灌輸為多樣式灌輸。要選擇多種多樣的方法,從多層面和多途徑進行理論灌輸,譬如在實地教學中灌輸、在心理咨詢中灌輸?shù)取ふ冶M可能多的灌輸方法,提高用理論武裝大學生的效度、廣度和力度。
8.以“時尚式教學”吸引學生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因為它回答的社會問題每時每刻都在發(fā)展變化。這就要求教學內(nèi)容具有時尚性。同時,“90后”大學生求新意識強、好奇心強,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讓社會熱點和理論熱點第一時間進課堂。因為熱點問題是剛剛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廣受學生關注的問題,用時事熱點導入教學,能夠吸引學生,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快樂學習,寓教于樂。
參考文獻:
[1] “四個多樣化”與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報,2000-11-07.
[2] 托夫勒.未來的沖擊[M].蔡伸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79.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4-10-18.
[5] 劉國棟.淺談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J].學習月刊,2006(16):83-84.
[6] 列寧.列寧選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7] 馬赫穆托夫.現(xiàn)代的課[J].外國教育資料,1984(1):1-15.
[8] 列寧.列寧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9] 顧海良,佘雙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10] 戴焰軍.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對策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8.
[11] 鄧演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12] 張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13] 陳志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研究[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14] 周中之,石書臣.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全國90后大學生調查報告:他們沒那么可怕[EB/OL].( 2008-10-11).http://ed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