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泓波
(西北大學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宋代陜西官學考述
馬泓波
(西北大學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通過對相關分散的史料搜集、探研,對宋代陜西官學的具體情況加以考察:諸如宋代陜西官學有哪些,是否府、州、軍、縣都設有學校,這些學校由誰創(chuàng)建、為何創(chuàng)建,是大學,還是小學,學生人數(shù)有多少,學習哪些科目,學校規(guī)模有多大,學田、藏書情況等等問題。通過這些微觀要素的考察,形成對宋代陜西官學的基本認識,進而可以分析其在全國教育發(fā)展中的地位。
陜西;軍學;府學;州學;縣學
宋代陜西官學在類型上和全國官學一樣,有府、州、軍、縣學。其中有大學,也有小學,或兼而有之。這些官學為培養(yǎng)人材、提高素質、改變民風、促進社會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通過地方志及一些碑刻(有些學校在初建或重修時,常請名人作記,且把這些記文刻在碑上立于校內,說明建學的原因、目的等,這些石刻成為現(xiàn)實教材,激勵時人不斷奮進,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一窺陜西官學在宋代的概貌,并對其特點做出一定的分析。
討論陜西的官學,首先要明確一點,宋代“陜西”的范圍與現(xiàn)今有所不同,它包括今甘、寧、青、晉、豫西的部分地區(qū),而不包括今之陜南及陜北的榆林。南宋時的陜西只包括現(xiàn)今陜南部分地區(qū),其他大部分地區(qū)處于金統(tǒng)治之下。宋代的行政體制改唐“道”為“路”。由于陜西地處邊防要地的軍事地位所決定,宋代陜西是轉運使路與安撫使路兩套路制并存。為了使行文簡潔,內容一目了然,現(xiàn)將宋代陜西官學按所在轉運使路作為分類的標準,將陜西官學分為軍、府、州學及縣學,逐一考察其創(chuàng)建時間、創(chuàng)建人、學生人數(shù)、學校規(guī)模等諸要素,在微觀考證的基礎上形成對宋代陜西官學的宏觀認識。
永興軍學建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正月五日(清代王昶《金石萃編》卷127《永興軍文宣王廟大門記》記“軍之有學始于景祐二年范雍知軍時所立,此時只有廟也?!逼渲?,“二年”當為“元年”;而“此時”指大中祥符二年,當時永興軍只有文宣王廟)。此前,京兆之地“寄住官員頗多,子弟輩不務肯構,唯恣嘲謔輕薄?!狈队褐琅d軍,針對官員子弟素質差導致社會風氣差的現(xiàn)狀,認為“無學校勵業(yè)之所,是致輕悍成風”[1],遂上奏朝廷:“臣伏見本府城中見有系官隙地,欲立學舍五十間,乞于國子監(jiān)請經典史籍一監(jiān),仍撥系官莊田一十頃,以供其費,訪經明行修者為之師范,召篤學不倦者補以諸生?!保?]朝廷批準他建立軍學,但只給了五頃官屬荒地,作為學校經費;賜國子監(jiān)所印九經為教材,令本軍中“選官一員”專門管理,“替相交割”,要求愛護書籍,如不能外借、損壞或丟失??梢姟俺⑸髦亟浖?,詳審精密于此。”軍學初建時就有學舍、學田、經籍等,這既體現(xiàn)了當時辦學的規(guī)模,也為以后的穩(wěn)固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景祐二年,京兆府及諸州在學者達137人,關中的民風開始轉變,“頗益文理”。范雍為使軍學得以長期發(fā)展,上書乞請朝廷:“特降敕命指揮下本府管勾官員令常切遵守所立規(guī)繩,不得隳廢?!保?]
哲宗元祐年間,散布于民間的原唐代國子監(jiān)石經被匯集起來,立于軍學內,建成了碑林:“分為東西,次比而陳列焉。明皇注《孝經》及《建學碑》則立之于中央,顏、褚、歐陽、徐、柳之書,下殆偏傍字源之類,則分布于庭之左右。俄而如登道山,如入東序,《河圖》、《洛書》,大壁琬煦,爛然盈目,而應接或不暇矣?!\故都之壯觀,翰墨之淵藪也。學者暇日于此游息,得之于目而會之于心,固已有超然遠詣之意,豈曰小補之哉!”[1]這些碑刻成為另一種教材,為軍學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氣息。
徽宗崇寧二年,永興軍學的發(fā)展又開始了新篇章。永興軍長官虞策仿照湖州州學的教學模式,對軍學進行了改建:“廟學之成,總五百楹,宏模廓度,冠偉一時……儒衣冠而入者,日不啻千人!”真是盛況空前。北宋末年全真道的教祖王喆曾就學于永興軍學中。
軍學中任教者,《宋史》記有永興軍學教授蔣夔,《金石萃編》記有軍學教授蒲宗孟、軍學說書兼教授裴瀆、教授兼說書草澤任民師、“講授高□”(按:名字脫落,曾應高蹈丘園科)。此外,韓繹、薛俅曾提舉軍學,陳諭(立于軍學內的兩塊碑石,《永興軍牒》由他篆額,《永興軍中書札子》由他所立)任管句學事。
金正大二年(1225),因“自兵兇以來,貴胄氏族子弟流離關中者為多,伍庸隸,儕浮民,恣意于蒲愽彈弋之間,相與扇暱為惡,未見能善其后也?!惫示┱仔惺⒄觐伜线_重修府學,令“有司督工役,支傾補缺,聊斷洗昬,植踣碑于茂草,基廢址于鞠蔬?!敝匦藓蟮母畬W“殿宇翚飛,石經堵立,齋廚廊廡煥然一新。濟濟乎,洋洋乎!”府學招納了大量的學生,“聚秀異而誨焉?!兑住芬越浿?,《禮》以緯之,《詩》、《書》以成之,《春秋》以斷之。標準語孟,鼓吹韓柳,博采于歷代史氏,日漸月滋,作為文章,華國藩身,厥績茂矣?!保?]學生在校學習知識,定期參加考試。時人劉渭為此作記,詳細記述了重修后的情況。
通常所說的學校教育多指大學。小學和大學相對,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以兒童(包括童年和少年)為教育對象而進行的教育。兒童年齡一般在6到20歲,盡管這個年齡劃分在各個朝代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相當于現(xiàn)代教育中的小學和中學階段。歷代的小學教育都有所變革,宋代小學教育的觀念和制度等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具有繼往開來的作用①北宋對小學制度上的規(guī)定如下:宋神宗熙寧四年,命令諸州軍設小學教授;崇寧元年八月二十三日,令州縣設置小學,10歲以上入學;政和四年,頒布小學條制,對地方小學與國子小學的內部建置及管理進行了具體規(guī)定;崇寧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學制局言:“小學雖有置歷誦經,隨其長少設為程課之制,仍依太學生例,量破飲食,尚慮推行不一,未能仰副德意之厚。今取會太學小學見行規(guī)矩約束,參酌修立到州縣小學課試等法。”皇帝詔曰:“小學皆隸太學,州合令教授,縣合令學長總其事,不可別為一學,兼學長與縣學長名同,可改為小長。”從中可以看出,小學要訂立誦經日程,并根據(jù)學生年齡的大小而確定課業(yè)的進度。以上諸條對小學教育的規(guī)范化與制度化都起了重要作用,也必將影響到京兆府小學。。
京兆府小學②《宋史·地理志》稱永興軍為京兆府在宣和二年,“據(jù)此碑則至和元年已稱京兆府矣。蓋沿唐之舊也?!眲?chuàng)立于至和元年,設于京兆府學內。學內立有《京兆府小學規(guī)》碑。《京兆府小學規(guī)》是國內現(xiàn)存最早的小學學規(guī),此學規(guī)不僅反映了宋代陜西小學教育的具體狀況,而且成為某些學者推斷宋代小學教育起始的一個里程碑,即宋代地方小學設立的時間,至少可以推至至和元年四月,即此碑所立的時間。京兆府小學學規(guī)時以榜文的形式詳細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使學生便捷知曉、遵守規(guī)則和要求。作為歷史遺存,它留給今人以下信息:
(1)入學的程序。學生入學,必須先拜見教授,遞交家狀和親屬保狀。狀內寫明自愿送孩子入學,并愿其遵守校規(guī)。再向學官申請,被批準后方可入學。
(2)教授的工作?!霸偃罩v說經書三兩紙”,教諸生所誦經書文句音義,題所學書字樣,出所課試詩賦題目,撰對屬詩句,擇所記故事。
(3)學生的任務。學生被分為3等來授課:第一等生,要求“再日抽籖問所聽經義三道”,念書一二百字,學書十行,吟誦五言、七言古詩一首;“三日試賦一首(或四韻)看賦一道,看史傳三五紙”,記住其中3個故事。從中可看出儒家一貫提倡的溫故而知新的方法。第二等學生,“再日念書約一百字”,學書十行,吟詩一絕,對屬一聯(lián),念賦二韻,記故事一件。第三等學生,“再日念書五七十字”,學書十行,念詩一首。從總體上看,對這3等學生的要求,基本上都包括了學經書、習字、吟詩等。但在具體內容、量化標準和難度上,三者有很大的區(qū)別。從詩來看,第一等要求吟律詩,第二等要求吟詩,第三等則只是念詩。吟詠即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文,由吟律詩到吟詩,詩范圍在擴大,難度卻相應降低。而從吟詩至念詩,則又下了一個臺階;再如記故事,對第一等學生無要求,第二等學生的要求是記故事,第三等學生則要求在看史書的過程中記住故事情節(jié)。這種分等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學生對應不同的難度,具有積極意義。從資料上看,這種等級授課制并沒有將不同等級的人分置在不同的場所,也沒有配備不同的老師,而是由一個老師負責3個等級學生的學習,所以有的學者推測京兆府小學可能是復式教學[2]。
(4)學生的管理和考勤制度。學長的設置是為了輔助教授管理學生,學長從“一族生徒內”選出2至4人,傳授諸生藝業(yè),以及點檢其他學生的過失行為。學生犯了過錯時,依據(jù)所犯事的大小進行處罰。15歲以下的,行撲達之法。15歲以上的,罰錢以作學校公用。這些措施的實施,需要學長向上申報,由學官、教授簽字畫押才行。在校學生不允許有偷盜、賭博、斗訟、不請假出入、“毀棄書籍、晝書窗壁、損壞器物、互相往來、課試不了、戲玩喧嘩”等行為。學生每年都有若干天假日。如果隨意請假,或者請假后不按時歸假,超過期限,學校除通知家長外,并按條規(guī)加以處罰①有關京兆府小學的引文均出自《金石萃編》卷134《京兆府小學規(guī)》。。
北宋初邠州(今陜西彬縣)學生無專門房舍就讀,寄居于夫子廟中。慶歷五年,范仲淹因慶歷新政為夏竦等中傷,后又被指為朋黨,于春天出知邠州。上任后三天,便去拜謁夫子廟。太常博士王稷告訴他:謹奉圣詔建立了學校,已是人才輩出。但是現(xiàn)今的夫子廟顯得特別狹窄,學生沒有安心學習的地方,建議將學校改建于府城東南的空地上。建校貫徹的精神是“增其廟度,重師禮也;廣其學宮,優(yōu)生員也”。建校時以兵馬監(jiān)押劉保、節(jié)度推官楊承用共掌役事。博士王稷朝夕監(jiān)工。慶歷六年夏,大功告成。此時的學校有談經之堂,有藏書之庫,“長廊四回,室從而周,總一百四十楹。廣廈高軒,處之顯明”。學生們喜氣洋洋,“其來如歸”,且都懷著感恩之心,表示“其吾君之大賜,吾道之盛節(jié)歟,敢不拳拳服膺,以樹其德業(yè)哉?”[3]
丹州(今陜西宜川)靠近邊郡,武備是第一要務,所以民眾以崇尚武功為習俗,不知道學習文化。又因常以武人為守,所以更不提倡學習。雖然慶歷有詔令天下建郡縣之學,但是由于丹州舊習已深,所以仍沒有奉行。嘉祐二年(1057)六月供備庫副使梁鑒來到了丹州,他說:“教化固由上出也,然吾為刺史,不可以不奉詔書,詔書不曰勸學乎?”同時他認為“民之樂于善耳,吾將以樂為善之民以待上之教化,豈謂過歟?”于是開始興學。在原有的孔子廟旁興建學舍,購置了大量的書籍,聘請了老師,所以“教與養(yǎng)者莫不盡于是?!钡ぶ萑嗣瘛笆贾袑W,來者源源?!比绯⒂刑煜仑暿坑诰熤?,當初丹州有3個進貢的名額,但本州民沒有能應詔者,故只能從他州來取;州學建立后,“所貢三人皆州之秀也”。于是丹州百姓深受鼓舞,更加認識到學習的可貴?!伴L者悅,少者慕”,來此求學的人日益增多。梁鑒看到民眾愛學習的情景非常高興,又怕后任官員“嫚而不顧,使丹之民不得卒為善,而遷于惡也”。于是將建學化民這件事刻于碑石之上,以示后人,并請沈遘寫碑文。沈遘對于丹州以前的教育狀況早已不滿,他佩服梁鑒的壯舉,欣然作《丹州新興記》[4],對此做了歷史的記錄。
唐天寶初,建郡學于城東。宋慶歷間改郡學為州學,且置教授。治平中知州蔡交遷州學于州治西南,三年告竣。熙寧八年秋,知州文同始加筑州城,益治庠校。淳熙十年知州趙善俯增學田1 040畝,元末毀圯。明時重建[5]。
學校在縣治西南,原來就有廟學,年久失修,“其衰已久矣。棲棲乎塑像之居,蔽陋乎行禮之舍,雖二時之有釋奠,神之格思未敢信也。先生之待問何所布席,朋友之文會何所投笈?”連老師也離去,執(zhí)教于他方。學生們“分徒裂居,或假館于佛宮,或開戶于委巷。欲風俗之全粹不可得也?!?/p>
元祐五年(1090),賈公裕知涇陽縣事,他以“廟所以重本,學所以源教化”為主導,重士而輕財,重建學校。他從官府中撥錢,利用農閑時在廟學故地建校。由于此事深得民心,而他又領導有方,所以工程提前完成。這時,將孔廟與學校分開。北面是孔廟,南面是學校。重建后的孔廟“加之四檐,而翼其正室之桷,敞之二廡而寬其拜獻之位。內更塑像,則圣哲之神有依矣。外益繪像,則前賢之七十二,后賢之二十四,得以白其道矣。先圣所以嚴也。”新建的學?!皠t起正堂以待講解,環(huán)齋宇以延聽讀,人才所以育也”?!敖裼^縣之廊舍,雄壯尊嚴,可以為諸邑之首”??h學在使涇陽教育獲得大發(fā)展的同時,使“民莫不知有所尊仰,有所敬畏,則號令刑政固亦由此而振矣”,從而完成了教育的另一功效[1]。
武功縣在陜西是文化發(fā)達之地,崇寧元年三月趙茂曾為知縣。秋季地方貢舉考試中,京兆府14個縣中武功縣被錄取的人最多,然“惜其遺者猶眾”。人們以學為榮,渴望學習,“孝悌睦姻以考其行,弦誦講習以和其心,性命道德以進其學,實士人所望焉”。當時孔廟已窄陋不堪,不足以待學者,恰逢朝廷令州縣興學之機,故崇寧二年春,知縣奏請知府,欲以廟西樓店的基石改建為學舍,知府虞策同意并予以支持。于是從淫祠撤木為建筑用料,轉運使撥給官錢54萬,開始重建學校。二月動工,三月落成。建成后的縣學有麗澤堂等“總五十楹,基長二十有五尋,廣十有三尋余六尺”。新校區(qū)規(guī)模比以前擴大了很多,當?shù)氐慕逃蚕蚯斑~進了一大步[1]。崇寧四年知縣范棟重修(雍正《陜西通志》)。
藍田縣文宣王廟因年久失修,已是“堂室卑陋”。大中祥符三年,舉進士而得官的富春人孫穆之到藍田縣作父母官,他看到文宣王廟的情況時“愀然變容”,決定以自己的俸祿來修善完備。他的行為得到了大家的贊賞和支持,其他人紛紛出資、出力。不久,新的文宣王廟修成,“塑十哲侍坐于正殿之間,畫眾賢環(huán)立于兩廡之下”,其他的祭祀用具應有盡有[1]。進士董儲為之作了《藍田縣文宣王廟記》,并于大中祥符四年二月立碑①《陜西通志》的《學校》不記修廟之事,《名宦》不記孫穆之的政績;而《杭州府志》的《選舉》、《文苑》、《循吏》條都不記此人。所以此碑的價值很大,可以補上兩志之缺。,記錄了藍田文宣王廟修建的一些情況。
高陵縣“其俗凋弊,民陋而樸,介于涇渭之間者,負河隈以為奸,齊民方且防虞戒寇之不暇,孰能治學校耶?”所以雖然宋前此地有學,但此時已是生徒流散,學校久廢。朱革任知縣后,整頓吏治。逾年縣內安寧,百姓“始欲向學”,只是苦于無學習之地。紹圣元年轉運使張舜民來此,在他的幫助下,得錢二萬,朱革重建了縣學(嘉靖《陜西通志》卷15《學校志》記“紹圣二年”,誤)?!氨倮扔钕鄬κ?,面宣圣殿為講堂各三間,西廡東向七間,為門三楹,東其戶門之兩翼為二齋。中為亭,以限內外,前墉后庖,上棋下礎,重檐疊砌,丹楹墨牖,松桷櫛比,四維如飛,步以回廊,敞以宏闥,奐然一新。遠近輝映?!闭麄€建筑堅固考究,秀麗壯觀,為當?shù)氐膶W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奥涑芍?,邑民大悅”,民心為之一振,表示“禮義以修之,問學以崇之,期于致遠而后已”??h尉吳柔嘉為之作記[1]。大觀二年立有《御制學校八行八刑條》碑,當時學長為李希伋,直學為吳若虛,學事李凱[1]。
元祐七年②嘉靖《陜西通志》卷15記為元祐六年,誤。知縣李百祿清理孔子祠,在其基礎上建學,不僅教授本縣學生,還接納外地學子。張價為之作記[1]。
后周廣順三年(953),學宮與縣學分設,縣學在其西側。宋元祐六年,陳羔重修,邑人耿南仲有記(雍正《陜西通志》)??h學設置教授,“以經、術、德、藝為訓諸生,掌其課試之事,而糾正不如規(guī)者”。時有學生40名。
元祐四年放棄了原來的廟學,在一富室捐獻的土地上建造了一所新縣學。第二年就有4人參加了進士考試,其中有2人登第。縣學教育的成效,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唐朝有《夫子廟堂記》,為宋人稱誦。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又重立,釋夢英篆額[1]?;实v元年知縣王宗元重修,京兆姚嗣宗有記(雍正《陜西通志》)。
褒城是宋興元府的治所。最初只有廟學,處于僻遠之方,長久失修,破爛不堪。慶歷二年,竇充作知縣,致意民事,“乃狀其跡,建白公府”,得到認可后,將其移至城東褒水岸邊,逾月而成的新廟學“棟宇鼎新,不越時而塑像儼列,堂奧沉邃,闬閎有嚴”。[1]竇充作《褒城縣文宣王廟記》記錄此事。崇寧二年,朝廷詔令天下州縣皆立學。同時在州縣推廣元豐三舍法。張克獲遂于治所西三十步之處新修學校,蘇時有《褒城縣學記》,只是碑文殘缺,具體情況已不可知。嘉定五年陳彪來任,鼎新公署學舍,邑人有弦誦聲。由此可見,教育的功效[1]。
蕃學是對宋境內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熙寧五年有詔“陜西置蕃學”。宋徽宗時,陜西路蕃學有了新的發(fā)展。崇寧四年詔“陜西新造之邦,猶用蕃字??芍棉瑢W,選通蕃語、識文字人為之教授,訓以經典,譯以文字?;蛞蚱渌校钫b經書,漸變其俗”。朝廷派老師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講授,翻譯儒家經典,教育、感化他們,使他們改變舊習俗。
除了以上有詳細內容的官學外,還有一些學校只有些許的信息,為了全面、清晰地了解陜西宋代官學的情況,本文列出各學校的基本信息(表1)。
表1 宋代陜西學校具體情況
表1 宋代陜西學校具體情況(續(xù))
總的來看,宋代陜西官學較之全國并不算發(fā)達。府、州、軍、縣的學校并沒有完全普及,在校學生人數(shù)不多;從地域分布來看,地方官員素質不同、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等因素決定了陜西官學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從創(chuàng)建時間來看,陜西官學的大量創(chuàng)建與慶歷興學有關;又因為陜西地處軍事要地,很受朝廷重視,學官大量配置,武學教育也倍受重視。
[1]王昶.金石萃編[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范仲淹.范文正集[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4]沈遘.西溪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李智.洋縣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Discussion on Shaanxi official schools in Song Dynasty
MA Hong-bo
(School of Legal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Shaanxi,China)
Through collection of the scattered documents and examination on them,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l situation of Shaanxi official schools in the Song Dynasty.The investigations find a lot of things about them,such as the types,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ovince,city,military or county,their founders,their levels(college,middle school or primary school),the number of students,the courses to be taught,scales and the stored books.Through these microscopic examination,people can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m and know clearly their positions in the whole country.
Shaanxi;military school;province school;city school;county school
G529;K244
A
1671-6248(2011)03-0015-06
2011-06-1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0YJC770065);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資助項目(09JK221);西北大學科研基金項目(09NW71);西北大學教育研究計劃(09KJY34)
馬泓波(1974-),女,山西大同人,講師,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