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楊,高 輝,黃云昆,付曉野,徐 敏(昆明市延安醫(yī)院檢驗科,昆明市 650051)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屬于條件致病菌,在正常人體內(nèi)很少致病,卻是醫(y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隨著新型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yīng)用,PA對β-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日益嚴重,限制了抗菌藥物的選擇,給臨床抗感染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本研究收集我院臨床標本中分離的26株P(guān)A,通過研究其所產(chǎn)β-內(nèi)酰胺酶的基因型及耐藥性特點,為進一步研究昆明地區(qū)PA耐藥基因的分布情況奠定基礎(chǔ),為減少耐藥PA的產(chǎn)生、提高臨床抗感染治療效果提供科學依據(jù)。
VITEK32型全自動細菌鑒定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聚合酶鏈反應(yīng)(PCR)儀(德國Biometra公司);PowerPac Basic電泳儀和Laboratovies 6000凝膠成像系統(tǒng)(美國Bio-Rad公司)。
2009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檢驗科臨床標本中分離的非重復性PA26株;質(zhì)控菌: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和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均由云南省臨檢中心提供。
藥敏試驗用M-H培養(yǎng)基和亞胺培南、環(huán)丙沙星藥敏紙片均為英國Oxoid公司產(chǎn)品;哌拉西林、氨曲南、頭孢他啶、頭孢哌酮、頭孢吡肟、替卡西林/克拉維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慶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復方磺胺甲唑(復方新諾明)、左旋氧氟沙星藥敏紙片均為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shù)開發(fā)公司產(chǎn)品;細菌基因組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基因擴增試劑盒(Taq PCR MasterMix)(北京博邁德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PCR擴增引物(北京百泰克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合成)。
細菌鑒定采用全自動細菌鑒定儀進行鑒定。藥敏試驗采用瓊脂紙片擴散(Kirby-Bauer)法檢測細菌對我院16種常用的抗菌藥物(亞胺培南、環(huán)丙沙星、哌拉西林、氨曲南、頭孢他啶、頭孢哌酮、頭孢吡肟、替卡西林/克拉維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慶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復方磺胺甲唑(復方新諾明)、左旋氧氟沙星藥敏紙片)的耐藥性。具體方法:用接種環(huán)挑取菌落制備成0.5 cfu·mL-1的菌液均勻涂布于藥敏試驗用M-H平板上,再貼上對應(yīng)抗菌藥物的藥敏紙片(每張紙片間距不少于24 mm,紙片中心距平板邊緣不少于15 mm),置于35℃溫箱內(nèi)孵育18~24 h,按2008年版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的標準根據(jù)抑菌圈的直徑大小來判定菌株對該抗菌藥物的耐藥率、中介率和敏感率。
用細菌基因組提取試劑盒提取細菌DNA作為模板,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用PCR儀擴增7種β-內(nèi)酰胺酶基因,7種靶基因引物序列見表1[1]。
表1 PCR引物序列表Tab 1 PCR primer
PCR擴增體系均為:Taq PCR Master Mix溶液25 μL,模板0.5 μL,P1 引物2 μL,P2引物 2 μL,無菌去離子水補足至50 μL。熱循環(huán)參數(shù)均為:94℃、2 min,然后94℃、60 s→55℃、60 s→72℃、60 s,循環(huán)35個周期,最后72℃、10 min。產(chǎn)物經(jīng)1.5%瓊脂糖凝膠電泳,溴化乙錠(EB)染色,與DNA分子量標準進行比較,凝膠成像系統(tǒng)觀察是否有表1中相同產(chǎn)物長度的產(chǎn)物。
β-內(nèi)酰胺酶基因擴增的陽性產(chǎn)物經(jīng)純化后,送北京博邁德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用ABI 377型全自動DNA序列分析儀進行序列測定,所測序列參照美國國立生物技術(shù)信息中心(NCBI)(http://www.ncbi.nlm.nih.gov)的GenBank DNA序列數(shù)據(jù)庫進行序列比對和同源性分析。
結(jié)果表明,我院檢驗科臨床標本中分離的26株細菌均為PA。
26株P(guān)A對16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見表2。
由表2可知,除慶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以外,26株P(guān)A對12種常用抗菌藥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
表2 26株P(guān)A對16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結(jié)果Tab 2 Drug-resistant rate of 26 strains of PA to 16 kind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26株P(guān)A均檢測出TEM基因,其中5株P(guān)A的基因擴增產(chǎn)物的電泳圖見圖1。而SHV、OXA、PER、VEB、GES、CTX-M-1基因擴增結(jié)果均為陰性。
圖1 TEM基因擴增產(chǎn)物的電泳圖Fig 1 Electrophorogram of TEM gene amplified products
由于諸多原因,本研究僅對6個菌株的TEM基因PCR陽性產(chǎn)物進行了雙向測序,共測得523個核苷酸。該序列與Gen-Bank DNA序列數(shù)據(jù)庫里的β-內(nèi)酰胺酶TEM-1的編碼基因同源性為99%,由于6個菌株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故只選取了1個菌株的測序結(jié)果見圖2。
PA是醫(y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對β-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在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流行的β-內(nèi)酰胺酶基因型各有不同[2,3]。
圖2 某一PA菌株中TEM基因PCR產(chǎn)物測序圖Fig 2 DNA sequencing for PCR product of TEM gene of some PAstrain
本研究中的26株P(guān)A均檢測出TEM-1型β-內(nèi)酰胺酶基因,與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的檢測結(jié)果有一定差別[4,5]。導致菌株β-內(nèi)酰胺酶基因攜帶率不同的原因可能與菌株來源(地理位置)和各地區(qū)醫(yī)院抗菌藥物的使用習慣不同有關(guān)。TEM-1是革蘭陰性菌中最常見的一種廣譜β-內(nèi)酰胺酶,能水解青霉素和低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吩和頭孢噻啶等)。在新一代抗菌藥物濫用等因素的影響下,細菌的β-內(nèi)酰胺酶基因突變,可由廣譜酶TEM-1、TEM-2結(jié)構(gòu)序列發(fā)生1~5個氨基酸改變而衍生出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能水解廣譜青霉素、第3代頭孢類及單環(huán)β-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目前已發(fā)現(xiàn)了160種TEM型衍生酶,均呈酸性,等電點為5.2~6.5,其中大部分是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6,7]。藥敏結(jié)果顯示,本組PA對β-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藥,尤其對頭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藥率更分別高達73.1%和42.3%。本組26株P(guān)A所產(chǎn)β-內(nèi)酰胺酶可能主要為TEM-1型β-內(nèi)酰胺酶。而昆明地區(qū)PA的β-內(nèi)酰胺酶基因型除TEM-1型外,是否存在其他基因型,其流行率如何,本課題組正在進行深入研究。
此外,藥敏試驗顯示,該組PA不僅對β-內(nèi)酰胺類藥物耐藥,對β-內(nèi)酰胺酶抑制劑、碳青霉烯類、磺胺類和喹諾酮類等其他抗菌藥物也存在很高的耐藥率。PA表現(xiàn)為多重耐藥,其機制非常復雜,研究[8]發(fā)現(xiàn)細菌可通過基因變異或基因水平轉(zhuǎn)移獲得耐藥基因,除產(chǎn)生各種β-內(nèi)酰胺酶外,還可產(chǎn)生抗菌藥物修飾酶、外排泵高表達、藥物作用靶位改變和外膜通透性改變等。
PA對同一種類抗菌藥物的耐藥通常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幾種機制協(xié)同作用的結(jié)果,其對不同種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機制也各有不同,還不斷有新的耐藥機制出現(xiàn),而且同一菌種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其耐藥性和耐藥基因的攜帶狀況也不盡相同[8,9]。因此,檢測當?shù)豍A的耐藥率及耐藥基因流行情況,對于及時發(fā)現(xiàn)突變株、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預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1] 常 東,蔣 偉,魏 華,等.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基因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9):961.
[2] Radice M,Power P,Conza JD,et al.Early dissemination of CTX-M-derived enzymes in south Americ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2):602.
[3] Munday CJ,Xiong J,Li C,et al.Dissemination of CTXM type beta-lactamases in Enterobacteriaceae isola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4,23(2):175.
[4] 王春新,糜祖煌,黃支密,等.中國部分地區(qū)銅綠假單胞菌β-內(nèi)酰胺酶基因型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8,33(3):164.
[5] 趙廷坤,周岐新.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及耐藥基因檢測[J].中國藥房,2008,19(10):745.
[6] 鐘運華,何 林,周克元,等.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8,29(3):252.
[7] Gupta V.An update on newer beta-lactamases[J].Indian J Med Res,2007,126(5):417.
[8] Zavasck AP,Carvalhaes CG,Picao RC,et al.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0,8(1):71.
[9] Castanheira M,Toleman MA,Jones RP,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β-lactamases gene,blagim-1,encoding a new subclass of metallo-β-lactamas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4,48(12):4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