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江,黃晶晶
(北京外國語大學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北京 100089)
媒介與大眾傳播研究
開明、威權與自由之光
——160年緬甸新聞法制史管窺
展 江,黃晶晶
(北京外國語大學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北京 100089)
緬甸曾經是亞洲享有最充分的新聞自由的國家,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以后,隨著1962年軍事政變,緬甸由一個亞洲較富裕國家變成了落后國家,新聞界則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新聞管制。2011年,緬甸開啟民主化政治改革,新聞界也隨之開始了改革之路。通過梳理緬甸歷史上的新聞自由、二戰(zhàn)后軍政府對新聞的管制和媒體的抗爭以及正在進行的政治新聞變革舉措,可以揭示出一個當代威權主義國家剛剛開始的媒體和政治轉型之路。
緬甸;威權主義;新聞法;新聞自由
目前擁有約6038萬人口*引自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2/content_437267.htm。的緬甸位于亞洲中南半島西部,是中國的鄰國之一,歷史上曾是英國殖民地。自1962年軍事政變后,緬甸一直處于軍人政權的控制中。在軍人威權政府的統(tǒng)治下,緬甸由一個亞洲較富裕國家變成了落后國家,新聞事業(yè)更是受到軍政府的嚴厲管制。到21世紀初,緬甸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軍人寡頭集團統(tǒng)治的封閉和凋敝國家,遭受國際社會的輕視。
2011年,緬甸政府開始正式啟動政治改革,新聞界的變革也隨之步入軌道。2012年8月20日,緬甸政府宣布廢除已實行48年的新聞審查制度。新的新聞法也在征集各方意見的起草過程中。作為一個曾經有著新聞自由傳統(tǒng)的國家,緬甸這一次的新聞變革前景如何?本文嘗試對于這一發(fā)展演化中的佛教國家的媒體變革之路進行初步的觀察和考量。
緬甸歷史上并非一個新聞不自由的國家。早在19世紀,緬甸是亞洲新聞的標桿之一。[1]1836年,緬甸發(fā)行了一份英文周報《毛淡棉紀事報》(TheMaulmainChronicle),這是緬甸歷史上的第一份報紙。
(一)緬甸首部新聞法:亞洲最先進的新聞法
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zhàn)爭中,英國占領勃固城并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因此,當時緬甸貢榜王朝的統(tǒng)治范圍只剩下上緬甸。1853年12月17日,敏東繼位上緬甸國王。他在位期間(1853-1878)鼓勵報紙出版,并在王宮招待報紙編輯人員。[2]在他的支持下,第一份全緬文報紙YadanaoponNayPyiDaw在緬甸中部城市曼德勒創(chuàng)辦。他還在1873年頒布了緬甸歷史上最早的新聞法。此新聞法共包含17個條款,是東南亞地區(qū)第一部本土的新聞自由法。[3]
該新聞法確保了緬甸國內的新聞自由。它鼓勵媒體為緬甸國民獲取國外新聞而努力。在第三條中,法律規(guī)定報紙需要“幫助臣民獲得來自歐洲、印度、中國和暹羅(泰國舊稱)的新聞,以豐富臣民的思想并改善與這些國家的貿易以及交流”[3]。法律還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報紙批評政府和評論政事的權利,其中寫道:“如果我做錯了,可以寫我。如果我的后妃做錯了,可以寫她們。如果我的兒女做錯了,可以寫他們。如果法官和市長做錯了,可以寫他們。任何人不得因為報刊敘說了真相而抵制報刊。他們(報刊記者)可以自由地出入王宮”。[4]
這部新聞法有多先進?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當時亞洲國家和地區(qū)的其他新聞法。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后于1869年2月28日頒布了該國第一部新聞法《報紙印行條例》;大英帝國在印度“依法”實行新聞管制;中國清政府在1908年3月14日頒布了《大清報律》管理印刷報刊;1885年上緬甸被英國占領,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后,英國還在緬甸頒布了《緬甸無線電報法》。與這幾部新聞法相比,敏東所頒布的新聞法要進步得多。例如,日本《報紙印行條例》中雖規(guī)定無須對提名得到出版許可的刊物每期進行監(jiān)察,明確了報紙編輯的責任,并賦予了報刊刊載包括政治、軍事、商法、藝術生活等各方面的權利,但還是限制了新聞報道,不允許報刊對政治發(fā)表評論[5];而1878年英國在印度通過的《本地語言新聞法》(VernacularPressAct)作為印度新聞法制史上第一部本地語言的新聞法,則規(guī)定了在地方上設立新聞審查辦公室,以及對于具有煽動性的作品如何進行打壓,甚至還規(guī)定政府可以任意進入報社進行搜查,為地方政府管制新聞提供了法律依據[6];《大清報律》采取了較寬松的注冊登記制,給予人們較大的辦報自由,雖然實行“事前檢查”,但實際形同虛設[7](PP.29-30),然而對采訪報道內容卻給予了限制,規(guī)定“宮廷、政體、公安、風俗不得揭載,訴訟事件、預審事件、外交、海陸軍事件、諭旨章奏未經許可不得揭載”[7](P.53); 1933年的《緬甸無線電報法》更是規(guī)定:沒有官方許可,不允許擁有任何無線電設備,對廣播自由加以限制[3]。
(二)第二波民主化浪潮下的新聞自由
二次大戰(zhàn)之后,西方殖民統(tǒng)治在東南亞逐漸消亡。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取得獨立。在塞繆爾·亨廷頓所說的“第二波民主化浪潮”中[8]*塞繆爾·亨廷頓在《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中將20世紀結束前的世界民主化進程總結為三波民主化浪潮:一波民主化是指一組國家在一段特定時期內由非民主向民主政權轉型;第二次民主化浪潮為短波,時間跨度為1843-1962年。,確立了民主政體的緬甸聯(lián)邦誕生。1947年頒布的《緬甸聯(lián)邦憲法》規(guī)定了緬甸人民的基本權利,確保了人民思想、表達、信仰、宗教、結社等方面的自由。
由于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獨立后的緬甸新聞界活躍起來。1948年后,市場上出現的緬文、英文、中文報紙共有56家,它們大多數獨立于政府。政府允許其對國內外新聞進行報道并與其他國外新聞從業(yè)者進行交流。獨立后,緬甸出現了有影響的報紙。創(chuàng)辦于1957年的《鏡報》(Kyemon)最高發(fā)行量為9萬份,是當時緬甸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此外,《人民報》《中華商報》《中國報》等中文報紙也具有影響力。
雖然緬甸聯(lián)邦政府在1950年3月9日實行了《緊急條款法》,規(guī)定散播假新聞以及造成人們對政府公務人員或軍隊人員不敬不忠的行為為刑事犯罪[3];但是,1948年到1962年軍事政變這14年間,緬甸還是很好地踐行了新聞自由這一原則,維持了新聞的多樣性。
1962年,以吳奈溫為首的軍人發(fā)動政變奪取政權,并成立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Burma Socialist Programme Party,BSPP),開始了長達48年的軍人獨裁統(tǒng)治。軍人執(zhí)政的48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奈溫執(zhí)政時期和新軍人執(zhí)政時期。后一階段指的是1988年以蘇貌為首的緬甸國防軍再次發(fā)動政變,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并將“緬甸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緬甸聯(lián)邦”,推翻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政府。[9]但這兩個時期的政權實行的都是鎮(zhèn)壓式的統(tǒng)治體系,政治權在緬甸長期占支配地位。與所有軍人獨裁的威權政府一樣,政治合法性問題也是其政權的一個特點。
表1 自敏東王以來緬甸歷任統(tǒng)治者[10]
經濟方面,吳奈溫執(zhí)政后,其政權奉行緬甸式社會主義,將各行業(yè)收歸國有。新軍人政權執(zhí)政后,開始有限地發(fā)展私營部門和海外貿易,但基本的市場機制還是受到政府的控制。根據非政府組織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從2007到2011年公布的經濟自由指數,緬甸連續(xù)五年排名倒數六名內。*參見http://www.heritage.org/。由于經濟的管控和不透明,官員腐敗也極其嚴重。在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的腐敗感指數排行榜中,從2003年到2011年,緬甸一直名列全世界的最后五位。*參見http://archive.transparency.org/policy_research/surveys_indices/cpi。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緬甸是一個典型的威權管制型社會。
(一)依侍主義下的新聞界
由于媒介被視為整合社會和控制民眾的工具,國家政權往往積極地對媒介加以利用,通過媒介來解決政治問題并證明其統(tǒng)治的合法性。[11]緬甸的軍人獨裁政權也是遵循著這一規(guī)律。緬甸軍人政權呈現出一種政府和軍方的聯(lián)盟,軍方試圖通過高壓的手段維持它對社會的有效控制。鑒于媒體的特殊作用,緬甸軍人政權和媒體之間形成了一種政治依侍主義。
政治依持主義(political clientelism)指的是一種社會組織類型,其對社會資源的使用由庇護人控制,并輸送給依侍人以換取服從或各種形式的支持。[12](P.56)在這種社會組織形式中,法律規(guī)劃般的正式規(guī)則不如個人關系或政黨、教會和其他組織中介的關系重要。與媒體的關系則表現在依侍主義更傾向于與公共或私人媒介的工具化相聯(lián)系。[12](P.57)
奈溫1962年掌權后,便開始將緬甸國內的主要媒體收歸國有,讓這些媒體牢牢掌控在政府的手中。除此之外,大多數私營媒體的持有者都是與官方關系密切的人或集團。自此,雖然一些媒體還有抗爭的聲音發(fā)出,但大多數媒體已然拋棄了自身的社會批判功能,充當起政府和軍方的傳聲筒。
隨著軍人政權合法性問題的提出,緬甸政府勢必要在政府和媒體之間建立某種程度的主從關系以維持其政權的合法性。對去殖民地化和緬甸化的追求以及民族勢力對立這些因素,讓軍方的強勢統(tǒng)治成為可能。對媒體的控制也隨之形成。在新軍人政權期間,軍方就曾在1991年通過國家廣播發(fā)表講話譴責西方文化對藝術家的影響,此外,《工人日報》還刊登漫畫攻擊西方人。[13](P.54)于是,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這些公民最基本的權利被高高懸置起來了。據非政府組織記者無國界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2002-2010年緬甸的新聞自由在世界上都處于倒數前五(見表2)。
表2 2002-2013年緬甸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參見http://en.rsf.org/spip.php?page=classement&id_rubrique=1034,指數越高新聞自由度越低。
1 印刷媒體管制
印刷媒體在緬甸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軍人威權政權開始前,緬甸公民的識字率水平一直處于亞洲前列。因此,軍人政府對于印刷媒體的管控十分嚴厲。首先,官方直接控制所有國內日報,只允許民營的周報和月刊存在,并且嚴格限制其數量,只給有軍方背景的個人或集團頒發(fā)媒體運營牌照。到1988年新軍人政權開始前,緬甸境內只剩下6份報紙,其中包括2份英文報紙。所有這些的報紙的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的軍方或政府指令。
1958年,奈溫將軍強迫當時在任總理吳努成立“看守政府”。在其后兩年間,《波他騰報》(Botahtaung)、《鏡報》和《仰光日報》(RangoonDaily)紛紛被關閉,其總編輯都因同情共產黨或被指控進行反軍方報道而被投進監(jiān)獄。[13](P.18)自1962年發(fā)動軍事政變上臺后,奈溫更是加緊了對媒體的管制。報紙所有權被陸續(xù)收歸國有,其中緬甸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報紙《緬甸之光》(MyanmarAhlin)就是在1969年被收歸國有。其次,政府還關閉了一批報紙。緬甸的最后一份外省日報《漢莎瓦地報》(Hanthawaddy)在1978年被奈溫關閉。并且軍方還限制媒體牌照的頒發(fā)。1966年開始,政府不再向印度語或中文報紙發(fā)布牌照。[13](P.24)此外,軍方還創(chuàng)建了《前進周報》(ForwardWeekly)和《工人日報》(WorkingPeople’sDaily)兩份報紙充當緬甸社會主義綱政黨的喉舌。[13](P.20)
1988年,緬甸國內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要求民主的抗議活動。*1987年,奈溫宣布貨幣改革,決定把面值不能被9整除的鈔票全部廢除,只留下45和90元的鈔票流通。這一決定引起了學生們的不滿并發(fā)起了抗議活動。政府對學生們的抗議進行了殘酷鎮(zhèn)壓,從而激起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廣大民眾的憤怒。緬甸媒體隨之開始呈現復蘇態(tài)勢,僅曼德勒就創(chuàng)辦了40多種新報紙。[13](P.28)但是,1988年以蘇貌為首的新軍人政權開始后,這些報刊出版物都被查禁,新聞工作者受到迫害。到2010年,緬甸全國性日報只有3份,即《緬甸之光》(MyanmarAhlin)、1992年復刊的《鏡報》(Kyemon)以及英文版《緬甸新光》(NewLightofMyanmar)。新聞類周報41種,體育類周報39種。官方的緬甸通訊社(Myanmar News Agency,MNA)幾乎是緬甸傳媒消息的唯一來源。[4]
其次,官方利用已有法律并制定新法律確立新聞審查制度,打壓報刊新聞從業(yè)者。
1962年,政府頒布《印刷商與發(fā)行人登記法》(PrintersandPublishersRegistrationLaw),建立報刊檢視委員會對一切文字印刷品進行出版前審查。1974年,軍政府修訂憲法,對各種自由加以限制。憲法第157條規(guī)定:“每個公民享有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和發(fā)表自由,前提是這些自由不會與工人和社會主義的利益相抵觸。”[13](P.22)1975年,印刷與出版中心登記委員會發(fā)布遞交手稿審查意向書,規(guī)定凡是有損緬甸國家意識形態(tài)、經濟以及含有不合時宜的錯誤思想和觀點的文章都將不被容忍。同年,《國家保護法》(StateProtectionLaw)出臺,打擊一切想要引起顛覆行為的人員。政府通過這一法律逮捕了很多的記者。
1988年新軍人政府掌權后,以《戒嚴法令》(MartialLawOrder)取代了《國家保護法》。其中第2條第88款、第8條第88款和第3條第89款分別對公共集會、印刷品出版以及言論進行了限制。例如第3條第89款規(guī)定出版任何沒有事先登記的文件都是犯罪行為。[3]1996年6月7日,政府頒布第5號法律,“保護國家責任和平和系統(tǒng)轉移以及國民會議成功履行其功能而不被擾亂或反對”。[14]該法第二章對任何有損國家穩(wěn)定、社會安寧的煽動行為、示威、演講以及口頭或書面陳述做出了明令禁止。[3]
除了這些新法令外,英國殖民時期于1923年頒布的《官方機密法》(OfficialSecretsAct)、1950年的《緊急條款法》(EmergencyProvisionsAct)都成為新軍人政府打壓新聞界的工具。
在這些法律的名義下,軍人政府成功地對新聞工作者進行了打壓,禁止報刊對敏感話題和人物進行報道,很多的印刷媒體新聞工作者因此被投進監(jiān)獄或流亡海外。
2 廣播電視統(tǒng)制
緬甸自奈溫統(tǒng)治以來,經濟迅速凋敝,進入落后和失敗國家行列,因此其廣播電視業(yè)發(fā)展緩慢。緬甸國內的電力服務大約只覆蓋國土面積的10%,能夠使用收音機和電視機的人很有限。[2]緬甸當局控制所有的國內廣播電視媒體。
截至2009年,緬甸有兩家政府控制的電視臺和兩家公私合營的付費電視臺,兩家國有電視臺中的一家為軍隊控制?,F有的廣播臺中,有一家由政府控制的國內廣播、六家公私合營的調頻電臺。[14]2001年,緬甸全國約有330萬部收音機和80 000臺電視。[2]
緬甸官方對廣播電視所播放的內容進行限制,只能播政府許可的內容。在很多時候廣播電視起到官方傳聲筒的作用,幫助官方營造其形象。例如,2007年,軍政府希望通過增選佛教徒來增加其政權的合法性,于是政府控制的廣播電視媒體便經常播放軍隊官員訪問寺廟、贈送方丈金錢和宗教材料以及公開為重建佛教紀念碑籌款的畫面和內容。[5]
1996年,軍政府頒布《電視與視頻法》(TheTelevisionandVideoAct),規(guī)定所有電視、錄像機以及衛(wèi)星電視的擁有者都必須到交通、郵政和電信部注冊備案獲得執(zhí)照。同時,視頻審查委員會負責對所有進口的和緬甸自制的視頻進行審查。[3]官方同年頒布的《電影法》(TheMotionPictureLaw),規(guī)定所有電影都要經過事先審查才能播出。[3]
雖然有諸多限制,但是相比于印刷媒體,對廣播電視的管制實際上要寬松一些。緬甸居民可以通過短波收聽國外電臺,例如美國之聲、英國廣播公司,從而獲知國內外的新聞;此外仍有不少緬甸觀眾違規(guī)安裝衛(wèi)星頻道接收器。[4]
3 互聯(lián)網控制與反控制
緬甸互聯(lián)網的起步和發(fā)展都比較緩慢。截至2009年,緬甸的網民近1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緬甸目前有大約5500萬人口),且上網價格昂貴。但是,在對互聯(lián)網實施管控方面,軍政府依然不遺余力。1996年9月20日,軍政府頒布《計算機科學發(fā)展法》(TheComputerScienceDevelopmentLaw),規(guī)定“所有電腦都需要到交通、郵政和電信部登記備案”并且“一切分發(fā)、散布和獲得有害國家安全、統(tǒng)一及民族文化的信息都將觸犯法律”[1]。同年,政府還頒布了《電子法案》(ElectronicsAct)管理互聯(lián)網,規(guī)定進口、持有和使用調制解調器必須事先得到官方許可,否則會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16](P.12)2000年,《互聯(lián)網法》(InternetLaw)出臺,禁止在網上發(fā)布任何有損聯(lián)邦利益、政策和安全的作品和內容,違反規(guī)定的人會受到處罰。[3]
除了出臺法律以鉗制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批評政府的文章以外,軍政府還通過其他手段對互聯(lián)網進行管制。首先是利用軟件限制網民接觸任何包含反政府內容的網站,這其中包括一些國外網站。在全國12 284個IP地址中,只有118個地址可以登錄互聯(lián)網。[16](P.11)此外,政府還會通過降低網絡連接速度或切斷網絡來管控網絡。
(二)新老媒體的抗爭
雖然在軍政府的嚴厲管控下,政權和媒體之間呈現一種依侍主義,但是,媒體并沒有一味地順從,而是不斷尋找對策進行抗爭,新聞從業(yè)者通常會通過仔細的措辭和圖像將信息和批評隱藏在媒體報道中。[2]
在遇到重大事件時,部分印刷媒體更是突破禁令刊登新聞。2010年11月13日,緬甸當局釋放了已被軟禁15年的著名反對派、全國民主聯(lián)盟領袖、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昂山素季。這一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在緬甸國內,官方報刊和大多數民營報刊都按照官方報道框架進行了報道。但是,有9家民營報刊大膽地越過禁區(qū),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事后,HotNews周報和其他7家報刊都受到了??幜P。[17]
隨著互聯(lián)網以及新媒體影響的不斷增大,新聞工作人員抗爭的手段也發(fā)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開始利用網絡和新媒體這個平臺。2007年,軍政府對示威游行的僧侶進行了鎮(zhèn)壓。一些普通公民將事件用手機拍攝下來傳到網上,或是用博客將所見所聞發(fā)布出來[17],從而成功突破了當局對新聞的封鎖,讓世界知道了緬甸所發(fā)生的一切。[18]
根據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的分析,第三波民主化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葡萄牙1974年結束獨裁為開端,而緬甸正是處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后半程。*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寫成于1991年,因此這里將20世紀下半期的民主化稱為前半程,21世紀初期的民主化稱為后半程。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國會大選,最終軍方支持組建的聯(lián)邦鞏固與發(fā)展黨贏得了國會兩院的大多數席位。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聯(lián)邦鞏固與發(fā)展黨的吳登盛為緬甸總統(tǒng)。自此,緬甸正式開啟政治改革。緬甸的新聞變革正是伴隨著政治改革發(fā)生的。
(一)民主化改革背景原因
緬甸的民主化改革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變革過程,以吳登盛為首的體制掌權者在國家民主化過程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1 間斷式民主
緬甸從軍人專制向民主轉型的社會變遷模式屬于間斷民主型(interrupted democracy)。1948年,緬甸在脫離英國殖民統(tǒng)治后,便建立起了民主政權,并且此政權一直持續(xù)到1962年,過程經歷14年時間。這段較長時間的民主體驗和實踐使得奪取政權的緬甸軍方不能完全根除民主實踐,而這也是以奈溫為代表的軍方被迫進行議會選舉,以及2010年新軍人政權被迫訴諸國會選舉的原因之所在。
2 經濟落后,民生凋敝
亨廷頓在《第三波》中將經濟因素視為引起國家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他認為,經濟發(fā)展和經濟落后都可能會有助于民主或民主化。在民主價值被普遍接受的世界上,威權體制的合法性問題日益加深[8](P.54),因此威權政府往往要依賴政績來維持其政權合法性。
但是,在緬甸軍人政府的統(tǒng)治下,緬甸的經濟從比較繁榮走向落后。吳奈溫執(zhí)政后的一系列重政治輕經濟的舉措將緬甸帶入世界貧困國家的行列。新軍人政府雖然開始發(fā)展私營經濟和海外貿易,但是其對市場機制的干預造成緬甸的經濟環(huán)境特別不自由,貪腐極其嚴重。
除了國內的政治原因所導致的經濟落后以外,自緬甸新軍人政權1988年掌權以來,西方國家便開始對軍政府實行經濟制裁。1990年緬甸大選,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lián)盟大獲全勝,但是軍方很快宣布選舉作廢,并軟禁昂山素季十余年。西方國家因此進一步加大了對緬甸的經濟制裁,這也是緬甸經濟封閉落后的原因之一。
3 示范效應
導致第三波民主化的因素之一可以用“示范效應、感染、播散、仿效、滾雪球,甚至是多米諾骨牌效應來形容”[8](P.113)。一個國家成功地實現民主化,這也會鼓勵其他國家的民主化。自1974年希臘軍政府垮臺,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秘魯、亞洲的韓國等曾經的軍人專權國家都結束了威權,而邁向民主化改革。這些無疑都對緬甸今天的變革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雖然緬甸自軍人掌權以來,一直對信息和媒介的傳播進行嚴厲的控制,但是隨著全球通信和網絡科技以及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這樣的管控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大,普通民眾還是可以從各種渠道了解到發(fā)生在世界上的事件。
(二)緬甸新聞變革舉措
隨著緬甸民主化改革在2011年拉開帷幕,深受軍人政府管制的新聞界也開始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表3 2011年至今的緬甸新聞變革舉措
緬甸作為搭乘第三波民主化末班車的國家之一,目前正經歷著由軍人專政的威權管制型社會向更加開放的民主型社會的轉變。新聞界的自由化作為其政治民主化的產物,有著深刻的意義。首先,作為構建“公共領域”的主要工具,大眾傳媒應當具有開放性、對話性、批判性等公共理性精神。[29]而新聞審查制度的廢除,新的傳媒法的制定,為緬甸新聞界走上自由、法制的軌道提供了可能性,從而將會促進緬甸新聞界朝著更加能夠體現公共理性精神的方向發(fā)展。其次,西方新聞界將媒體稱為國家的“第四等級”,賦予其監(jiān)督政府行為和守護公共利益的職責。因此,緬甸的新聞變革反過來又能促進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平穩(wěn)進行。
雖然其意義不可小視,但緬甸的新聞變革之路還是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其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在于:由于新聞變革與政治改革的這種相生關系,一旦政治改革止步或倒退,新聞變革也會難以持續(xù)。而作為自上而下的一種變革,緬甸的政治改革與掌權的改革派實際掌握權力的大小以及軍方的妥協(xié)容忍程度密切相關。早在去年2月份就準備推出的新的傳媒法遲遲不能出臺,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這種政治權力的博弈。因此,來自軍方保守派的威脅將可能為新聞變革增添很多不確定性。其次,雖然新聞事前審查制度被廢除了,但是不能防止政府事后清算。這可能也是緬甸政府放寬輿論管制后,卻“還沒有出現什么和政府對著干的報紙”的原因之一。[1]因此,現在還不能預見政府在面對媒體的批評時將會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此外,目前新聞自由和改革的努力主要集中于記者的安全和公民的個人權利,還談不上傳媒作為社會公器如何為公眾服務以及緬甸各族人民如何平等地接觸傳媒和參與政治。[4]盡管如此,緬甸的新聞變革的種種舉措還是令人矚目,值得我們對之作更進一步的觀察。
[1]張子宇.緬甸放寬新聞審查制度[N].時代周報,2012-02-16.
[2]Amanda C. Quick.WorldPressEncyclopedia[M]. Farmington Hills: The Gale Group, Inc.,2003.633-636.
[3]IRRAWADDY.Chronology of Burma's Laws Restricting Freedom of Opinion, Expression and the Press[EB/OL].(2004-05-01). http://www2.irrawaddy.org/research_show.php?art_id=3534.
[4]陳力丹.緬甸新聞業(yè)的歷史與面臨的制度變化[J].新聞界,2012,(12):70-73.
[5]山本文雄.日本大眾傳媒史[M].諸葛蔚東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13.
[6]林偉偉.印度新聞法治的歷史變遷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13.
[7]王曉迪.“新聞自由”視域下中國新聞法律、法規(guī)比較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0.29-30.
[8]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
[9]夏艷.緬甸軍人政治——歷史與現狀[J].才智,2008,(23):193-194.
[10]蒯世火西.中外歷史大系手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105-117.
[11]詹姆斯·柯倫,樸明珍.去西方化媒體研究[M].盧家銀,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12]丹尼爾·C.哈林,保羅·曼奇尼.比較媒介體制[M].陳娟,展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6.
[13]ARTICLE 19.State of Fear: censorship in Burma(Myanmar)[EB/OL].(1991-10).http://www.ibiblio.org/obl/docs3/State-of-Fear-minus.pdf.
[14]The World Factbook(Burma)2012[EB/OL].[2013-06-05].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bm.html.
[15]Burma in Perspective: An Orientation Guide,2008[EB/OL].[2013-06-05].http://fieldsupport.lingnet.org/products/cip/burma/burma.pdf.
[16]Reporter Without Borders. Internet Enemies(2011)[EB/OL].[2013-06-05] http://march12.rsf.org/i/Internet_Enemies.pdf.
[17]張濤甫,伍慶祥.社會運動中的媒體行動者——以緬甸媒體的昂山素季事件報道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1,(10):114-121.
[18]張建中.抗爭的動力:新媒體與緬甸的民主化[J].東南亞研究,2011,(3):16-19.
[19]BBC.緬甸政府解除對新聞網站的封鎖[EB/OL].(2011-09-15).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1/09/110915_rolling_burma_ban.shtml.
[20]王慧.緬甸政府擬推出新傳媒法解除嚴厲新聞審查制度[EB/OL].(2012-02-10).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7073338.html.
[21]BBC.緬甸推進改革 取消媒體審查制度[EB/OL].(2012-08-20).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20_rolling_burma_censorship.shtml.
[22]BBC.緬甸公布名單解除兩千人入境禁令[EB/OL].(2012-08-30).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30_rolling_burma_blacklist.shtml.
[23]鳳凰網.緬甸特赦政治犯 并改革新聞委員會[EB/OL].(2012-09-19).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9/19/17725058_0.shtml?_from_ralated.
[24]BBC.緬甸總統(tǒng)吳登盛國內首次開記者會[EB/OL].(2012-10-21).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0/121021_burma_newsconference.shtml.
[25]Aye Aye Win. Myanmar To Allow Daily Private Newspapers For First Time Since 1964[EB/OL].(2012-12-28).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2/12/28/myanmar-private-newspapers_n_2375543.html.
[26]BBC.緬甸政府解散媒體審查機構[EB/OL].(2013-01-25).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3/01/130125_burma.shtml.
[27]BBC.緬甸放松報禁準許私人辦報[EB/OL].(2013-04-01).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3/04/130401_burma_press_free.shtml.
[28]張云飛.緬甸首次批準外國日報出版發(fā)行[EB/OL].(2013-04-3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30/c_115599222.htm.
[29]展江,王錦東.堅守公共利益 成就職業(yè)理想——簡評南方報業(yè)的調查性報道[C]//南方傳媒研究:第八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
LightsofDemocracy,AuthorityandLiberty—OntheHistoryofNewsLegalSysteminBurmaoverthePast160Years
ZHAN Jiang, HUANG Jing-jing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Burma used to be a country which enjoyed the freedom of press in Asia during the 19thcentury. However, after the military coup in 1962, the press in Burma experienced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news blackout, drawing back from a rich country in Asia to a backward one. In 2011, due to the launching of the political and democratic reform, the press in Burma started its reforming proces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history of news development in Burma, including the freedom of press in the past, the news blackout after the 2ndWorld War by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the struggle of media, and the political, news reform at the moment. In this way, an authoritative nation with news and political change on its way is to be presented.
Burma; authoritarianism; the law of press; the freedom of press
2013-06-05
展 江(1957-),男,江蘇靖江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史論、媒體倫理與媒體法研究;黃晶晶(1988-),女,安徽安慶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新聞研究。
G219.337
A
1674-2338(2013)05-0092-08
(責任編輯沈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