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的精彩紛呈源于生活,更來源于人心對生活的感悟。楊榮忠先生平時好旅游,在閑余時間游山玩水,喜歡大自然的山水花鳥草木蟲魚,可以大膽暢想古人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這也是所有畫家畢生的追求。從楊老師的畫中可以用這么一句話形容——“畫如人生,人生如畫?!闭^畫內畫外都是人生。
在楊榮忠40多年的藝術道路上,大致以上世紀80年代為分水嶺。
80年代之前,楊榮忠最初接觸畫畫時把人物、山水、花鳥作為自身的摯愛。這個階段他注重對真實事物的描寫,譬如山水主要是以韶山、衡山、高原風光、九寨溝的金秋、黃龍及三峽等地真實山水為題材來表現;手法上很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能巧妙地運用筆墨來營造畫面的氛圍。這一時期的作品,鄉(xiāng)土味比較重,畫風嚴謹,可以看出他的認真學習和創(chuàng)造態(tài)度。
80年代至今,是他藝術創(chuàng)造的第二個階段。他北上,為自己的藝術尋求更多的發(fā)展機會,為自己的藝術道路探尋作畫素材,大膽突破之前的作畫局限,包括地域、手法、造型等方面。楊榮忠的特點就在善于從千變萬化的現實中提取各具特色的中國畫造型元素以構造自己富于個性的藝術。山水注重南北的互相融合,有陽剛之勢又不缺陰柔之美,有色彩水墨的巧妙搭配,有虛實的空間感。工筆尤佳,線條的流暢,精確的量度,節(jié)奏鮮明,視覺效果強烈,注重“阿睹傳神”,莊嚴感極其明顯在技巧的基礎上更注重境界的追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境界可言,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境界可言,那主要源自每個時間段于所處的當下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理解和意義的追求,對生命的吶喊。我的理解為再現心中意境,用線條、水墨、色彩的形式表現出來。仔細聆聽心靈的聲音,排除一切雜念,以至于達到物我合一,也即“天人合一”。楊榮忠畫馬獨有心意;畫山水則追求眼前所看到的真實模樣,把靜山動水表現得淋漓盡致;工筆更是獨樹一幟,表現的題材涉及廣泛。這都是表現他自己心中的“一意”。
處在四川這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有太多太多的畫家,高手云集,各有所長。但永恒不變的定律是:有思想——我覺得用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最能體現即能先“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后“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教我們做一個對社會有所承擔的人,同時又要跳出所擁有的社會角色,完成一種對生命的優(yōu)游,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大用之才,因此楊榮忠在工作同時,前后資助過好多貧困大學生。而在自己小小的空間,工作結束休息時楊榮忠用作畫來調節(jié)心靈使其順暢他相信“緣分”,認為畫畫也一樣是講求個心意,即“心到畫成”。有的畫家用一生的時間在闡釋著生命,所以在畫中可以擁有感動。
境界由主客觀兩種因素結合而成,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第二自然”。單有物的因素或只憑主觀情感,都無以構造境界所帶來的魅力。我試圖以此來解釋我所看到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分析它所顯示的古代審美意識的靜態(tài)構成,并在此基礎上考察其動態(tài)發(fā)展。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境界的權利,自己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在藝術上更加純熟……相信楊榮忠可以在藝壇領地里日漸成熟,實現自己的人生境界,為自己而畫,為“境界”而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