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采訪人:江志明,奇正沐古(中國)咨詢機構運營總監(jiān)。
采訪對象:王曉麗,上海市長風二村菜場攤主,從擺地攤賣創(chuàng)可貼做起,職業(yè)質(zhì)樸卻從來不卑不亢,真心待每個人,用心做每件事。她可能是中國菜場業(yè)第一個引入售后服務、品類管理、知識行銷和會員待遇的人,并贏得了史無前例的客戶忠誠度。測算下來,王曉麗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要來回6.93公里,但她用快樂的步履踐行著金牌銷售的圣經(jīng)。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江志明(以下簡稱江):之前你也做過銷售嗎?
王曉麗(以下簡稱王):我1982年出生,來上海七八年了,之前擺地攤,跑馬路賣創(chuàng)可貼,后來賣菜賣了6年。以前在江橋,現(xiàn)在搬到這邊有4年了。
江:你的學歷是?
王:讀到初中。我成績很好,但父母收入都不高,姐妹三個負擔太重,就不再讀了。父母老實本分,對我們很好。我經(jīng)常說家里缺錢不缺愛,父母有什么都會給我們。
江:對父母有什么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嗎?
王:記得上初中一年級時有一次下大雪,父親走了幾里路給我送米湯和土豆絲,一路焐得很熱,但我礙于面子沒吃,因為老家吃面多,家里米很少。從那以后,我就長大了。父親在村里的制鍋廠干活,每次下班回家臉上都是灰,但我一直以父親為榮,從來不在乎別人怎么想。
江:為什么會來上海?
王:老公的親戚都在這邊,來看看上海是否適合我們。上海能解決生活問題,但我不太喜歡上海的人。在上海這么久,我性格沒怎么變,只是人變得更成熟了。
江:初來上海應該很辛苦吧?
王:當時擺地攤,沒有攤位費,一天賺六七十元,城管要追,但我用自己的雙手賺錢,過得很充實,花得也踏實。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付出很多,走上社會后就不能再依賴他們了。
江:當時就有細水長流的想法嗎?
王:沒有,那時候是為了生計,屬于流動性的。我們來上海一共帶了300塊錢,房租付了150塊,剩下的錢買了生活用品。當時有老鄉(xiāng)在賣創(chuàng)可貼,我們就跟著他一起做,靠這個積累了一些本錢。
江:你們平常這么累,又沒有節(jié)假日,有想過放棄嗎?
王:肯定想過放棄?,F(xiàn)在上海做生意的地方越來越多,1998年以前還好些,后來就不行了。在上海漂泊久了,感覺像浮萍,總想回家做。
小生意,用心就大有學問
江:你現(xiàn)在的攤位越來越大了,為什么能越做越好?
王:不管是做大生意還是小生意,都要把客人當朋友。他們的需求是什么、燒菜是什么口感、用什么佐料都要記住。一般的老客人,說什么話我也能記住。
江:每次買菜你都送那么多東西,不擔心虧本嗎?
王:做生意不能貪小錢。姜和蒜很貴,但他們是老客人,每家還是要送一點。有時候客人買一塊多錢的菜,我也會送一個八毛錢的蒜頭。今天可能虧本,但是細水長流,我把別人當朋友,別人也會替我考慮。大家都是老朋友,太過斤斤計較也不好。
江:我買菜從來不問價格,為什么你還是要告訴我呢?
王:有時候老顧客是相信我的,可周圍的朋友會問一下行情,這樣對比之后證明我是不錯的,而且價格行情我都很清楚,我開的價絕對比別人低。
江:以前你后面攤位那個小女孩也喜歡送很多東西,為什么她送和你送,感覺會很不一樣?
王:人相處久了都是有感情的,大家是朋友之間的送。你和她接觸時間短,還不是朋友,雙方只是一個交易過程。凡是我認識的人,都把交朋友放第一位,交易放第二位。做生意,要對每個人真心真意。
江:你懂得那么多菜的做法,是專門學的嗎?
王:其實那是紙上談兵,我沒時間燒飯,買菜的顧客一個人告訴我一種方法,十個人就有十種方法。我也喜歡看電視里教人做菜的節(jié)目,給老客戶順便介紹怎么燒菜,也能讓我賣出更多的菜。
江:你一天的銷售額有多少?
王:一天1000元左右。這個地方不管白領還是常住人口,流動性都比較大,所以生意很不好做,有的人堅持不下去就走了。
江:老顧客占銷售額的比例有多大?
王:老顧客占90%。所有的老顧客我都認識,只要知道是哪里人,他們喜歡什么我都記得住。我旁邊的一家,她有位老客戶,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人家主動招呼她,她還認不出。后來我在路上給那個顧客打招呼,她說你怎么記得住,我說你天天在我隔壁家買菜,所以就會認識啊。
江:有沒有不喜歡的顧客呢?
王:會有的。上海人的精明是出了名的,個別顧客有的事情不懂,給他們解釋還被特別粗魯?shù)貙Υ?。有的顧客給錢時就直接扔,很歧視人,這種生意我是不做的。我做生意不只是為了錢,我對每個人都很尊重,所以起碼你也要尊重我的人格。有的顧客不送東西就不買,或爭或吵,我都不喜歡。
江:誠實看起來很簡單,但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很難,你是怎么想的?
王:我相信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有的菜不好,我就不賣。
江:賣剩下的菜怎么處理?
王:不好的菜要么挑掉,要么送給來撿菜皮的外地人,實在不行就倒掉。大家都要相互信任,90%的老客戶都不問價錢,人家信任我,所以我不能欺騙他們。做生意做人都要實實在在。
江:這樣算下來利潤怎么樣?
王:利潤會非常低,昨天回家還在算,送的東西占了贏利的一半。雖然這樣賺錢很辛苦,但細水長流是最重要的,寧愿一次賺一毛錢,也不愿一次賺一塊錢。
江:你的貨品種多嗎?怎么管理呢?
王:品種有一百多樣。哪種貨每天要銷多少得心中有數(shù),比如胡蘿卜一天賣三四十斤,西蘭花是二三十斤。這里的人流量不多,旁邊有四五個菜場,靠量是不能贏利的,只能靠品種。沒有哪種菜利潤高的說法,一斤菜,進的成本去掉損耗賺五毛錢,如果優(yōu)惠就再少賺一點。熟人多吃四兩豆腐,這個面子肯定要給。
江:人有時候會煩,怎么保持開心呢?
王:生意一忙起來,心情就會好。我天生就想得開,心態(tài)好,不會在乎這單掙多少錢,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就行了。不知足,就永遠開心不起來。
做好銷售的準則——誠實,熱情,售后服務
江:你覺得做好銷售最重要的有哪些方面?
王:真心待人。從做生意的第一天起,我就把誠實記在心里了,不能只重視售前,忽視了售后。有時候買到不好的東西,像茄子中間是黑心的,外面根本看不到,老顧客只要反映,我就會補給他。
江:你的銷售必殺技是什么?
王:誠實、熱心、記憶力好,對待每位客人都像朋友一樣。售后也很重要,我喜歡幫客人把東西裝好,在老客戶說東西不好時,多想想問題出在了哪里,還要及時作出補償,在之后的進貨中多重視,決不能賣完就完事了。
江:是不是好銷售不一定要會說?
王:跟會說也有關系。不過誠實第一,會說排第二。要學會換位思考。
江:做銷售有沒有行業(yè)限制?
王:我覺得和行業(yè)沒關系,只要用心肯定都能做好。誰也不是天生就會做事的,關鍵是適應能力要強。
江:怎樣的適應能力呢?
王:做什么事都要有個適應過程。我剛來上海時,不會說普通話,慢慢學說;跑馬路,學擺攤;賣菜時有人給臉色,學著適應。有人說無商不奸,我覺得不是這樣,不管別人怎么做,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自己首先要做好。
江:你現(xiàn)在手下沒人,如果給人你能帶好嗎?
王:去年弟弟過來,我教了他一些比較實用的東西——誠實,熱情,售后服務好,這樣以后不管做什么生意,肯定餓不死。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不在時,有的客人會到其他攤位買菜,我在的話就來我這邊買。前年回家過年,很多老客戶看我沒來,就出去買著吃,還有些老顧客搬到了楊浦、火車站,還來我這里買菜。
江:楊浦那個客戶是怎么回事?
王:她的父母在這邊,每周末過來一次。這邊的菜質(zhì)量好,她不信任別人,所以每次要轉(zhuǎn)兩次車過來,拎兩大袋菜回去。也許這就是我得到的最大肯定吧!
人生信條——和氣生財,知足常樂
江:你覺得人性本善嗎?
王:人生下來是善良的,父母有影響,周圍的人也有一定的影響,不過父母是最重要的。我從小沒受到好的教育,但父母是我的啟蒙老師,他們?yōu)槿苏薄嵝?,教我做人要誠實。
江:那就是相信和氣生財了?
王:是的。和氣給人舒服、親切的感覺,這也是一種力量。我覺得做生意態(tài)度第一,價格其次。
江:有人拜神求財,你信這個嗎?
王:求菩薩也不是不好,就像有人信耶穌一樣,有時候只是尋找一種心理寄托。上初中的時候,地理老師說農(nóng)村人信神、拜菩薩,不管是不是迷信,只要心里的結(jié)解開了就好。我對這些東西不是不信,也不全信。
江:你會為自己定目標嗎?
王:有時候會定,不過得根據(jù)自己的能力,不能定過高的目標。我覺得做事不能盲目,不能不切實際。
江:如果不賣菜了,你準備做什么?
王:回老家。人活一輩子,開心就好。我老公很想開蛋糕店或飯店,我們商量一定要重新學習才能開始。一個人做,為另一個人留更多的空余時間。
[整理:奇正沐古(中國)咨詢機構運營總監(jiān)江志明
本欄目由《銷售與市場》與奇正沐古(中國)咨詢機構合作設置,歡迎來電來函推薦、自薦top sales的采訪線索。聯(lián)系信箱:topsales2011@163.com電話:13958120338]
【欄目主持.點評】
孔繁任
會做人,大概這是銷售高手的第一要義吧!因為我們采訪的所有銷售人精幾乎都強調(diào)了這一點。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用這么一個唱段來描寫賣茶的生意人:“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辈煅杂^色,巧舌如簧,虛情假意,賺錢至上,這或許就是許多人眼里的買賣人。如此,買賣人的“會做人”就成了無商不奸。
本期人物王曉麗好像不是這樣。采訪人江志明先生是一介書生,平生最不會的就是討價還價,但他在王曉麗這里從沒吃過虧,而且還經(jīng)常得到些“小恩小惠”,江先生也就此成了她的鐵桿主顧。
先做人,后做事,這是當下中國商人最愛說的一句話。做生意要會做人,大概誰也不會反對,但什么是“會做人”,卻大有講究。和陌生人做生意,看似艱難其實簡單,一方是王婆賣瓜,另一方是討價還價,談成談不成都在當下;和熟人做生意,看似簡單其實卻很難,賣便宜了,自己吃虧,賣貴了,傷和氣;和朋友做生意更是難上加難,朋友的要求是“特殊化”,有的人不客氣,越是朋友越賣高價,這叫“殺熟”;有的人客氣,超低價賣,如此一來價格體系被破壞了,其他熟人就有了攀比,結(jié)果是討好了一個得罪了一批。
然而,會做人的生意人不這么干,賣是賣,送是送,價格分明,情誼猶在。在這點上,王曉麗就能棋高一招兒,她把與陌生人的生意也當做朋友一樣去做。當然,這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態(tài)度,而不是純粹的商業(yè)技巧。所謂“百術不如一誠”是也。
對于銷售人來說,“見面熟”算一種本事;“會來事”算一種本事;“能賣貨”算一種本事。但真正的本事是做了別人的生意,別人還能說你好,而且貢獻越大的顧客越道你的好,等到你們已經(jīng)沒有買賣關系了,人家還在惦記你。
比比王曉麗,你會做人嗎?
?。ň庉嫞和?放 fangwen1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