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公司董事會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闡述了公司董事會的結構功能,并針對目前我國公司董事會建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公司董事會公司治理獨立董事制度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2-089-02
一、董事會制度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內容
在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過程中,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等因素總是難以理順。產權結構的理順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除了經濟因素,還有政治因素;但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通過努力是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的,因為它涉及的內容相對簡單,無非是一個企業(yè)管理學問題。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科學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應該是一種由《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規(guī)范的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之間的“分立平衡”關系的制度安排。而規(guī)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關鍵要看董事會能否充分發(fā)揮作用。董事會的建設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關鍵,一個好的董事會,對于企業(yè)的影響也許是決定性的。董事會是由公司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董事所組成的,是對內管理公司事務,對外代表公司的公司決策和執(zhí)行機關。任何現代公司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是具有一個完善且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功髓的董事會。
眾所周知,現代公司從權力結構來講分為股東大會、董事會、高管人員三個層次,從權力中心的定位來看,則相繼經歷了股東大會中心主義、經理中心主義和董事會中心主義三個歷史演變階段。
股東大會中心主義誕生于公司制發(fā)展的早期,股東大會高度控制董事會和經理階層,資本的話語權決定一切。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公司規(guī)模迅速擴大。股權日趨分散,公司的控制權逐步集中在高管人員手中,從而產生了“弱股東、強管理者”的經理中心主義。隨著美國世通、安然等公司財務丑聞的揭露、紐交所總裁格拉索操縱董事會為自己發(fā)放上億美金年薪的事件曝光,人們開始認真反思公司少數高管人員大權獨攬、缺乏監(jiān)督的缺陷。在股東積極主義的推動下,全球范圍內興起了建立強有力的董事會改革浪潮。
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Sarbanes-Oxley法案。提出了一系列強化公司董事的職責、增強董事會獨立性,加大董事、高管人員違法的處罰力度的措施,引起了市場的強烈反響。與此同時,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董事會改革也在同步進行。2003年6月,日本開始按照美國的改革思路對公司董事會制度進行改革,目的同樣是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和監(jiān)督能力,防止公司被大股東及內部人操縱。2004年1月,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頒布了新版的《公司治理準則》,新準則對如何加強公司董事會的民主性、獨立性及社會責任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以上發(fā)展趨勢不難看出,各國監(jiān)管部門的關注焦點均為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落實董事及高管人員的法律責任,從而防止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內部人向公司掠奪或輸送利益。
為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我國企業(yè)也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董事會制度,從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我國的《公司法》對董事會的構成,選舉規(guī)則,董事、董事長和董事會的職責與義務,以及董事會的議事規(guī)則等,作了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公司章程》再據《公司法》對董事會章程和董事會議事規(guī)則加以具體化和條文化。
二、公司董事會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的實踐看,我國公司董事會的結構功能建設處于一個演進的過程中,但整體說來,不如人意處甚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不少。具體如下:
1.經理層與董事會高度重疊,監(jiān)督職能被弱化。按照公司制改革的最初設想,董事會的作用至少有這么兩個:一是重大決策集體負責,每一個董事都有一票,不強調董事長的絕對權力;二是董事會對經理層進行制衡,決策層和管理層分開。
認真觀察股份制改造較為規(guī)范徹底的上市公司??梢园l(fā)現,董事長兼總經理、經理層成員占據了董事會的大多數地位的現象比較嚴重,不少經營班子成員既是經理層又進入董事會,董事會成員和經理成員高度重疊,為內部人控制敞開方便之門,難以真正集體決策,聘任經理也成了走形式,無法對總經理進行有效監(jiān)督,其結果是,董事長的權利被絕對化,董事會的作用被淡化,作為科學性的公司治理結構重要一環(huán)的決策層與經理層的分離就無從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