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3日,為了宣傳保護木蘭科的珍稀瀕危植物,我國郵電部發(fā)行了一套特種郵票《T111珍稀瀕危木蘭科植物》,全套3枚。其中第3枚就是長蕊木蘭。
長蕊木蘭Alcinlandra cathcardii,為長蕊木蘭屬植物,該屬僅此一種。它最初被發(fā)現(xiàn)于喜馬拉雅山南坡。其拉丁屬名Alcinlandra,意為雄蕊具長花藥,種附加詞cathcard6則是一種植物的東印度俗名。
長蕊木蘭為常綠喬木,高達50米,胸徑達80厘米;嫩枝被柔毛;頂芽長錐形,被淡黃或白色長毛。托葉與葉柄離生;葉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花白色,單生枝頂,佛焰苞狀苞片為綠色;雄蕊群具雄蕊35~40枚,超出雌蕊群之上;雌蕊群圓柱形;成熟瞢莢果革質,沿背縫線開裂。種子1~40枚。花期5月,果期9~10月。
長蕊木蘭在我國僅零星生于云南東南和滇西南、西藏南部,分布區(qū)旱季多霧,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以上。生長在海拔1200~28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長蕊木蘭為喜濕偏陽性樹種,不耐干旱。幼年要求一定的庇蔭,1米以上的幼樹喜光性逐漸增強,其后需要在全光照下生長。它們常與殼斗科、山茶科、樟科等混交成林,為啉分上層喬木。
云南省文山縣壩心鄉(xiāng),有一株長蕊木蘭,樹高約30米,胸徑74厘米,樹齡約210年,長勢較好,是我國目前已知最大的一株長蕊木蘭。此外,不丹、印度東北部阿薩姆和緬甸北部也有其分布。
木蘭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類群之一,是研究被子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及起源的寶貴材料,歷來為國內外學者所矚目。
根據(jù)已發(fā)現(xiàn)的化石資料推測,木蘭科早期分化時間為早白堊紀初期,甚至更早,在中國西南形成后,向外輻射,經白令海峽進入北美,由于大陸的分離和溫度變化,形成東亞和北美間斷分布。據(jù)木蘭科專家劉玉壺先生最新研究資料:木蘭科共15屬約335種,我國有11屬約156種,是木蘭科分布、保存和發(fā)源中心。其中有許多是特有的珍稀種屬,長蕊木蘭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稀有單種屬植物以及植被中的古遺生物,長蕊木蘭早先曾被認為是含笑屬的一個種,以后因其不似含笑屬的其他種類具有腋生花而將其分出來獨立作為一個屬。它對研究植物區(qū)系及該科分類系統(tǒng)有學術價值。
長蕊木蘭樹干通直,其木材黃白色或淺黃褐色,有光澤;在主產地又被叫做“黃心樹”,其心邊材不明顯;木材紋理直,結構細而均勻,硬度及強度適中,適于做室內裝修、雕刻、建筑等用材。
長蕊木蘭花色純白,美觀芳香,為產區(qū)的珍稀造林樹種,亦可選作城鄉(xiāng)庭園綠化樹種。
由于分布范圍非常狹窄,種群數(shù)量稀少,自身結果率和結籽率非常低,長蕊木蘭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1984年,由當時的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發(fā)布的《中國植物紅書》,將其列為國家二級稀有瀕危植物;1996年在國務院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長蕊木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根據(jù)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IUCN)1994年公布、為國際共同采用的受威脅植物等級系統(tǒng),其被列為“極危種(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