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法治猶如一條唯美的河流,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澎湃奔涌,其間的人和事,宛若前進中激蕩起的一朵朵浪花,偶爾的一兩個回旋,也改變不了她奔向大海的方向。梳理紛繁的記憶,那些曾經(jīng)的興奮、感動抑或哀傷、憂慮,無數(shù)個體的體驗都構成了一種集體的法治記憶。
法律篇
鏗鏘的立法步伐,見證了法治在廟堂之上堅不可摧地成長,也席卷著江湖深處數(shù)以億計的公民注意力。十年的行色匆匆,十項立法推動著國家法治的進程。
1.婚姻法修改:邁上民意立法的通途
2001年初,當《婚姻法》修改草案一經(jīng)公布時,不同領域的社會各界人士,從小學生到百歲老人,用信函、電話等方式讓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應接不暇”。不是每一部法律在制定過程中,都會吸引如此多的關注?;蛟S因為這部法律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所以才達到了全民參與討論的境界?!傲⒎☉旙w現(xiàn)人民的意志,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读⒎ǚā凡ハ碌摹懊褚饬⒎ā贝悍N,在《婚姻法》修改中生根發(fā)芽,更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經(jīng)典范本。此后,《物權法》的制定歷程更是傾注了數(shù)以億計的民意熱情,“算著賬立法”、以立法評估追求立法效益等也逐漸受到關注,立法招標、律師參與立法辯論等舉措不斷推出,中國立法開始邁入精細化時代。
2.憲法第四次修正:奠定人權保障的最高契約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高票通過憲法修正案,這是現(xiàn)行憲法的第四次修正。在以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為主導的修憲過程中,私產和人權赫然入憲,成為中國法治史劃時代的里程碑。
如果說幾年前,“私產入憲”還是一個只能小心翼翼表達的猜想,那么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以憲法維護公民私產正在成為一種時尚。這直接源于此次修憲摒棄了對私有財產權的“傲慢與偏見”。同時,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彰顯了憲法的人權意識,使憲法確實成為規(guī)范政府行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最終依據(jù)??v觀世界,人類憲政史莫不以人權為肇始并與之相伴行,憲法是保障人權的契約書,是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最高契約。人權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入憲,標志著我國政府權力無限超越和遮蔽個人權利的歷史開始發(fā)生轉折。
3.行政許可法:勾畫法治政府藍圖
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正式實施,政府審批行為從此被套上“緊箍咒”。從中央到地方,繁瑣的行政審批大幅削減,上海和深圳的市民辦理護照只需要兩三分鐘的時間,讓民眾發(fā)出“公章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感嘆。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行政許可單獨立法的國家,這標志著中國政府正在由單純的“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它勾畫了法治政府的基本輪廓,對于規(guī)范政府行為,推進依法行政進程,告別“公章旅行”,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等都有重要意義。在《行政許可法》實施后,我國首例涉及國家工商局商標局因拒絕南京一律師事務所從事商標代理服務而敗訴的行政案件,更昭示著法治政府的紙質藍圖正逐漸走進生活。
4.物權法:邁向私權神圣的法律界碑
在新中國的立法史上,沒有哪部法律的出臺如此引人關注而又爭議四起,從一審到七審,物權法不僅創(chuàng)下了立法史上單部法律草案審議次數(shù)之最,而且創(chuàng)造了全民立法的新奇跡。11543件意見,指責違憲的“史上最牛公開信”,都讓這部法律烙印上民主立法的鮮明印跡。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物權法,終于一錘定音地確立了對公有財產和私有財產平等保護的原則,成為理清我國社會財產權歸屬的一個里程碑。
在中國法治的歷史長河中,物權法之所以成為“繞不過去”的重要法律,就在于其對中國私法觀念的開啟。從大公無私到保護私產,從國家本位到個人本位,從公益優(yōu)先到權利平等,這一系列精神的嬗變,都需要通過民法制度的構建予以助動。物權法典作為民法制度系統(tǒng)而集中的載體,在培育和彰顯私法精神的進程中愈發(fā)不可或缺。因此,堅持物權法所蘊涵的私法精神和理念,推進民眾私法精神的變革,進而致力于私法制度的完善,將是時代中國的必然選擇。
5.監(jiān)督法:20年砥礪的人大職權法
155票贊成,1票反對,5票棄權,2006年8月27日,《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jiān)督法》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高票通過。一部法律,從1986年起草,到最終“破繭而出”,經(jīng)歷了20年,這在新中國立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立法和監(jiān)督是憲法賦予人民代表大會的重要職權,這兩項職權的行使,都需要有相應的法律使之規(guī)范化、程序化。透過監(jiān)督法文本,我們不難發(fā)覺其在內容設計上,注重發(fā)揮對法治的保障功能,對各級人大常委會依法行使監(jiān)督權,加強和改進監(jiān)督工作,增強監(jiān)督實效,促進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無疑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6.勞動合同法:立法史上的最高反饋
200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出臺。這部關系全國勞動者切身利益的法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草案向社會公布后收到19萬件征求意見,成為全國人大立法史上最高的反饋紀錄。
新的勞動合同法重在“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發(fā)展和諧穩(wěn)定勞動關系”,增加了對勞動者保護的多項措施,但這也引起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擔憂。從中央電視臺集中清退1800多名臨時工,到深圳清退代課教師,及至華為公司“7000職工集體辭職事件”,勞動合同法生效前夕的規(guī)避風潮引發(fā)陣陣輿論漩渦,嚴峻考驗著新法的實施。其實,正如同從計劃經(jīng)濟過渡到市場經(jīng)濟的進程一樣,坎坷必不可少,但只要新法實施能夠確保兼顧到更多人的利益,由新法引發(fā)的裁員陣痛就不足為懼。
7.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條例規(guī)定四類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應當主動公開的。這部尚不構成嚴格意義上的“法律”的行政法規(guī),雖然位階不高,卻是打開數(shù)千年來深處封建封閉傳統(tǒng)的政府大門的第一道“鑰匙”。近年來,從公布權力清單到政府網(wǎng)絡問政,從力推政務公開到接受公民信息公開申請,只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建立法治政府,相信這部法規(guī)會把我們的政府引向陽光普照的地方。
8.反壟斷法: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鐵律
2008年8月1日,歷經(jīng)13年長期反復博弈的反壟斷法終于修成正果。它禁止壟斷協(xié)議、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禁止行政壟斷、控制經(jīng)營者集中,這些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內要求,對建立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法律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制訂和實施反壟斷法,旨在通過防止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保護正常的市場競爭,使各類企業(yè)獲得公平的競爭機會。在這部法律的指引下,還應讓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真正與企業(yè)、事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組織脫鉤,在放權的基礎上將政府的“手”退到市場運行監(jiān)管上來,努力構建立法、執(zhí)法、監(jiān)督三位一體的反壟斷法制體系,以及信息、咨詢、協(xié)調、控制和政策導向等多功能的市場服務體系。
9.侵權責任法:精神損害賠償終有“衣”
2010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開始施行,這部法律的核心在于對包括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專利權、繼承權等一系列涉及公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私權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化保護,標志著我國向最終完整民法典的目標邁進了重要一步。
重視對個體民事權利的立法確認和司法保護,不僅是尊重“人”這一最高社會價值的時代需要,也是回應現(xiàn)實中公民法治期待的必然選擇?!肚謾嘭熑畏ā穼ⅰ吧降取钡脑瓌t予以具體確認,明確規(guī)定“同命同價”,體現(xiàn)出立法對公民平等權利的深度關照;它還第一次在立法上明確了精神損害賠償,對于現(xiàn)實中我們重塑人格內涵與尊嚴,以及未來我國民法典的精神構筑,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期待未來的司法實踐,能將法律中的權利本位精神完全“活化”,以動態(tài)的法治重塑我們對個體權利的全新認知。
10.社會保險法:文明社會的新起點
一個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市場經(jīng)濟離不開完善的社會保障這道“安全閥”,一個安定而富有秩序的人類共同體更離不開對弱勢勞動者的制度關懷。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社會保險制度的健全與否,往往標識著社會文明進步水準與社會和諧程度。經(jīng)過四次審議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10年10月28日高票通過了“社會保險法”,將我國境內所有用人單位和個人都納入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對正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而言,這不僅牽涉千萬百姓的安居樂業(yè),更直接關聯(lián)整個社會的正義底線和國家的健康、持續(xù)、文明發(fā)展。它的有效實施,勢必會解除勞動者在養(yǎng)老、疾病醫(yī)療、職業(yè)傷害、失業(yè)等方面的后顧之憂,確保每一位處在社會結構邊緣的勞動者不被甩出“時代列車”。
事件篇
法治的要義是形成一種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所以法治不僅要關注、干預甚至重塑社會生活,而且法治自身就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法治不是玄虛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每個層面、每個角落、每個事件。
1.全國法制宣傳日:上演一段精彩的普法軌跡
在共和國的法治記憶里,“12·4”是一組特殊的日期數(shù)字,它來自1982年,成于2001年。1982年的這一天,現(xiàn)行憲法正式實施;2001年的這一天,第一個全國法制宣傳日誕生。此后每年的“12·4”,都成為宣傳憲法知識、普及法治觀念的標志性載體。它不僅是一個紀念日,更標注了中國普法十年所走過的輝煌歷程。從“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到“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十年十個主題像一劑劑強有力的“助推劑”,始終注重緊扣時代發(fā)展脈搏,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宣傳和弘揚法治精神,推動著中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斷向深度拓展、向廣度推進,推動中國依法治國方略扎實前行。
2.統(tǒng)一司法考試:精選“執(zhí)掌正義天平的人”
2002年是中國法律人值得銘記的一年,這年3月,36萬名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第一次走進司法考試考場,在這場堪稱中國最嚴格考試的競爭中,用智慧和汗水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們中的佼佼者,最終成為我們值得信賴的法官、檢察官、律師。
作為司法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統(tǒng)一司法考試制度的確立,猶如在司法正義入??凇F滹@性意義主要在于,通過建立法律職業(yè)的準入制度提高法律職業(yè)的門檻,進而提升法律職業(yè)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隱性意義在于,通過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的準入途徑,構筑法律職業(yè)共同的學識背景和職業(yè)共識,有利于培育共同的法律語言、法律邏輯思維和法律精神,最終促使我國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孵化;而從更深的層次看,統(tǒng)一司法考試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司法改革舉措,“開了中國幾千年來司法體制變更的先河”。
3.首個全國性聽證會:開啟行政決策民主化路徑
2002年1月12日,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召開的全國性價格聽證會——鐵路價格聽證會在北京舉行。行政聽證這個老百姓從前聞所未聞的新名詞,開始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法律詞匯。
行政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程序上的民主與法治。早在1996年出臺的行政處罰法就首次引進了行政聽證制度,該制度作為行政程序現(xiàn)代化與民主化的重要標志,其后又在價格法和立法法中得到進一步拓展,形成了價格聽證制度和立法聽證制度。然而,法律的條文性規(guī)定卻從來沒有體現(xiàn)得像今天這樣形象、生動。日益流行的“聽證”體現(xiàn)了一種民主參與的過程,樹立了一個行政程序觀念,有力地促進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它的背后,蘊含著政府運作透明化、行政決策民主化的必然趨勢。
4.“孫志剛”事件:一個生命終結一項制度
2003年3月,一個青年之死,牽動億萬人的心。因為一張暫住證,從大學畢業(yè)兩年的孫志剛死在廣州收容救治站。隨后,3位法學博士和5位教授相繼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對國務院《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進行違憲審查。在無數(shù)公民和媒體的行動下,最終國家收容遣送制度終結。短短三個月,從一個生命的死亡,到宣告一項舊制度的滅亡,其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從此,超過一億的進城務工農民可以免遭收容遣送制度的歧視,公民在憲法上的平等權利和尊嚴將得到進一步保障。
從某種意義上說,孫志剛事件之所以成為我國法治進程的重要標志,普遍性的價值在于公民對憲政的推動。樹立憲法權威,維護憲法尊嚴,不再是寫在紙上、停留在口頭上的一句口號,它以更鮮明的姿態(tài)進入了公民視野。以孫志剛事件中公民上書為肇端,近年來公民向有關機關提交呼吁書、立法建議書、違憲審查建議書等上書行為層出不窮,儼然成為中國走向憲政路途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5.死刑核準權回收:邁向司法正義的歸途
2006年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十三條進行修改,明確從2007年1月1日起,所有死刑案件核準權都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統(tǒng)一行使,中國死刑復核終結了下放27年的歷史。回首死刑復核權的下放(1980~1983)、爭議(1996~1997)、回歸(2004~2006)三個階段,可以清晰地看出司法由運動走向理性、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軌跡。
人命關天,含糊不得。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陜西“槍下留人”案件,暴露出死刑程序的非正當性,引發(fā)了法學界對死刑核準權下放的強烈質疑。事實證明,死刑核準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不僅彰顯了生命權尊嚴,而且推動了相關的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作為十年中一項實質性的司法改革成果,死刑復核權的法律歸位,不僅體現(xiàn)了尊重保障人權、防止冤假錯案的程序理性,更昭示著中國刑事司法的進一步成熟與完善。
6.華南虎事件:孕育公民社會的精神內核
2007~2008年持續(xù)發(fā)酵的華南虎事件,無疑是網(wǎng)絡時代的公共事件標本。互聯(lián)網(wǎng)上“挺虎派”與“打虎派”激烈交鋒,周正龍拍虎所席卷的公眾注意力前所未有。綜觀華南虎事件發(fā)展的全過程,公眾積極的政治參與一方面推動了相關部門對事實真相的調查,同時也拷問了政府公信力建設。從對照片的質疑,到對政府責任的追問,及至對司法審判的關切,追尋華南虎真相所負載的意義就在于:它暗合了一種公民責任的宣揚,透過網(wǎng)絡上刨根問底式的追尋,我們看到了公民社會的希望。正如美國法官勒尼德·漢德所說,正確的結論來自多元化的聲音,而不是權威的選擇。在對華南虎真相的追問中,公眾這種不約而同的自覺構筑起孕育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基本精神內核。
7.三鹿奶粉事件:超越食品安全的憲法意義
2008年9月11日,三鹿“毒”奶粉事件被公開曝光,隨后,包括伊利、蒙牛在內的22家奶粉企業(yè)因產品含三聚氰胺被繼續(xù)曝光。一條“潛規(guī)則”帶來人民生命財產巨大損失,也幾乎毀了整個奶制品行業(yè)。這起重大食品公共安全事件,不僅凸顯出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企業(yè)良心的日漸缺席,也讓“國家免檢”制度深陷信任危機。在一個有秩序的社會里,“三聚氰胺”如此長期存在,傷害到如此多的兒童,除了提示單個監(jiān)管部門的缺位之外,更是對整個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制的改革警示。由于涉及到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知情權、表達自由權、訴權等人權,牽扯到司法獨立、權力監(jiān)督、國家機關的責任、信息公開等公權,三鹿奶粉事件也被評為2008年中國十大憲法事件之一。
8.“釣魚執(zhí)法”:政府不可“陷人于不義”
從張暉提起行政訴訟到孫中界無奈而斷指,兩起不同的維權方式,共同將上海交管部門“釣魚執(zhí)法”的黑幕慢慢揭開。從形式上,釣魚執(zhí)法乃是一種陷阱,這種設“圈套”對待善良公民的執(zhí)法行為,從一開始就烙印上執(zhí)法經(jīng)濟的目的性痕跡,構成對法律的嚴重踐踏,是對公民權利的嚴重侵犯。政府執(zhí)法不能陷守法公民于“不義”,而由該案折射出的執(zhí)法行為“請君入甕”、“誘民入罪”,將直接產生不道德的政府,并引發(fā)深刻的正當性危機。幸運的是,在網(wǎng)民“不依不饒”的推動下,受害者的聲音被無限放大,事件發(fā)展為一次良好的法治教育,將政府依法行政、文明執(zhí)法的理念深入到了每一個公民的心里。
9.“躲貓貓”:誰來看守“看守所”
2009年初,云南24歲的李蕎明之死,賦予了小孩游戲“躲貓貓”以全新內涵,這一指稱在押人員非正常死亡的新名詞,也成為十年法治印跡中抹不去的傷痕。此后出現(xiàn)在媒體上的“洗澡死”、“做夢死”、“喝開水死”等一系列事件,將長期游離于公眾視野之外的牢頭獄霸推到了輿論的浪尖風口,看守人員的玩忽職守和羈押場所的人權保障也再一次接受了陽光下的審判。而云南“躲貓貓”的標志性意義,不僅在于拉開了“非正常死亡”這場輿情大幕,創(chuàng)造了輿論為此類案件貼上各種“新死法”標簽的先例;更在于以史無前例的輿情效應匯聚民間關注的力量,從而將個案推演為一種倒逼制度改革的“微動力”。
10.甕安事件:郡縣治則天下安
一個少女的非正常死亡,如何演變成一座縣城的震動?2008年6月28日發(fā)生在貴州甕安的群體性事件,無論從參與人數(shù)、持續(xù)時間、沖突劇烈程度、造成的影響看,都遠遠超出了以往安徽池州事件、重慶萬州事件、四川廣安事件等,成為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標本”。隨后2010年9月江西的“宜黃事件”,再度為此作了注腳,拉響了縣域治理失當?shù)木瘓蟆?br/> 有關部門統(tǒng)計顯示,1993年我國發(fā)生社會群體性事件0.87萬起,2005年上升為8.7萬起,2006年超過9萬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勢頭。這表明,我國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不僅社會底層積累了大量民怨,而且一些地方在管理社會秩序的有效性上出現(xiàn)嚴重危機。類似甕安事件暴露出的干群關系緊張、官員作風官僚、群眾利益訴求閉塞、應對處理方式粗暴等深層問題,已經(jīng)形成縣域治理的重要挑戰(zhàn)。與此同時,從縣委書記到縣公安局長,中央連續(xù)進行的大規(guī)模集中輪訓,也凸顯了高層對縣域治理的高度重視。
(作者單位:西安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