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輝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做過編輯,之后出國做訪問學者,然后在家做家庭主婦。2007年8月,張映輝與意大利籍丈夫和孩子回到中國后,一直居住在北京。
張映輝的生活原則,表面看是“不”是減法,實際上,每一個“不”的背后,都可能意味著時間、精力和金錢支出的增加。對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了便捷、廉價產品和服務的都市上班族來說,改變每天清晨在街頭匆匆買一份早餐,或在周末才抽空到超市抱回一周食物的習慣,做得到嗎?對于普通工薪階層,這樣的生活方式有借鑒意義嗎?
為什么不看病也不吃藥?
張映輝有兩個兒子,老大昆侖,老二德倫。昆侖5個月大的時候,有一次發(fā)高燒,燒到40℃,但她唯一做的只是不停地給孩子用溫的濕毛巾敷頭和擦身子。丈夫有點緊張,但她還是堅持只用物理降溫的方式。兩天之后,退燒了?!昂⒆影l(fā)燒,大都會自行退燒,重要的是搞清楚發(fā)燒的原因,有時僅僅是玩得太累,也會引起發(fā)燒的。只要不是長期低燒,不是燒到不省人事,平時身體素質比較好,父母無需過分擔心。發(fā)燒是身體免疫系統(tǒng)在工作,正在擊退病毒或細菌的進攻,發(fā)出來才好?!?br/> 還有一次,是在英國的時候,1歲4個月的德倫摔倒在暖氣片上,臉部碰出很深的傷口,血流如注。他們急忙打急救電話,救護車來把孩子送到醫(yī)院。醫(yī)生在第二天才給孩子進行了縫合,然后開了消炎藥和止痛藥帶回家服用。張映輝對醫(yī)生說:“我們不需要,我的孩子從不吃西藥?!贬t(yī)生卻堅持,為了避免發(fā)炎和止痛,一定要給孩子吃消炎藥和止痛藥。爭執(zhí)不下,最后,醫(yī)生不但開了藥,還讓他們簽署了免責書才放他們走?;丶液?,張映輝沒有給孩子用一粒藥,而是將所有的藥送回醫(yī)院的藥房(在英國,藥品須送藥房回收,不能亂投垃圾箱),德倫既沒有嚷痛,傷口也沒發(fā)炎。
此后,他們再沒有去過醫(yī)院。
孩子健康,并不意味著不生病,實際上,張映輝的兩個孩子都發(fā)過高燒,年年得流感,出過水痘,得過手足口病,鬧鬧肚子、磕磕碰碰也是常有的事,但她從不帶孩子去看醫(yī)生,也不給孩子用任何西藥,中藥也僅僅用最簡單的藥。9年來,張映輝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照顧著家人。
而他們一家人確實很少生病。
說到這方面,她有兩點心得:一是多曬太陽,一年四季,盡量多在戶外接受陽光,即使夏日正午,也不過多戴個帽子,絕不按“磚家”的說法去防曬。道理很簡單,萬物中的一切都要有太陽才能長得好、長得健康,人類也是一樣的;第二,盡可能吃應季的健康食物,冬天就吃冬天應該有的蔬菜和水果。飲食對孩子的健康是第一決定因素,如果孩子吃得健康,就會有較強的免疫力,這樣即便生病,也會很快恢復。
“回國后,常常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畫面:醫(yī)院里成堆的孩子在輸液,有些孩子很小,頭上插著針頭和膠帶,覺得他們真是太可憐了!”
且不說目前濫用抗生素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也不說張映輝的選擇是否完全正確,僅僅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看,張映輝就給了我們足夠的警醒:過度醫(yī)療,過度依賴藥物,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什么是真正的食物?
采訪中,幾次聽到張映輝談到“真正的食物”。我問:“為什么你極少在外面的餐館吃飯?”她的回答是:“那不是真正的食物。”
什么才是真正的食物?在張映輝看來,反季節(jié)蔬菜不是,轉基因食品不是,靠飼料工業(yè)化喂養(yǎng)出來的肉蛋不是,用化肥和農藥種出來的果蔬不是,超市里的加工食品更加不是……環(huán)顧四周,除了這些,還有能吃的食物嗎?
有的。她說的是有機食品。
大型超市都有有機食品,但經過流通渠道后,價格自然較貴,而且消費者難以在超市了解到生產者的情況。在張映輝那里,真正的食物不僅是有機的,而且這種有機的過程是自己了解的、確知的。換句話說,列入她食物清單的內容,來路都一清二楚,哪家農場生產,環(huán)境如何,長勢和收成怎樣,什么人在生產,甚至包括企業(yè)負責人的道德水準……“一句話,要了解誰是真正生產你每天所吃食物的人!”
在一般人看來,為一日三餐如此費心,也許有點匪夷所思。但回國后,張映輝用了一兩年的時間,四處走訪,與生產者溝通交流,了解了北京周邊生產有機食品的農場,作為自己和家人的可靠的食物來源。后來,她把自己的收獲貢獻出來,寫成《北京有機食物及環(huán)保安全家庭生活用品采購點》的帖子,發(fā)在有機生活論壇“自然之子”專欄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得到了眾多網友的感謝與喝彩;再后來,2010年5月,她干脆組織了“北京第一屆有機農夫市場”,從蔬菜到面粉,從豆腐、魚類到肉蛋、蜂蜜,品種很多,令更多消費者受益,也讓那些遵循有機生產方式生產食品的農夫受益。
為什么要吃真正的食物?
張映輝承認,即使在英國,像她這種對于有機食物如此認真和考究的,也屬于小眾。
那么,她的有機生活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回答是,從有了孩子。
老大昆侖剛出生,張映輝就收到了嬰兒食品公司送的禮包,內有幾個小瓶裝的胡蘿卜泥等,她打開一瓶嘗了一口,然后就決定,自己的孩子將來永遠都不要碰這些所謂的嬰兒食品或兒童食品!
她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在北大荒的一個小鎮(zhèn)上,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些艱苦生活的歲月里,貧窮同時也富足的黑土地;土豆、紅薯、胡蘿卜、南瓜、麥子、稻子、黃豆……那種再難找回的口感,那些來自大自然的真正食物的香味。
她的兩個孩子都是吃母乳長大的。孩子出牙后,開始增添一些五谷雜糧、根莖類蔬菜和水果。比如用大米、小米加胡蘿卜絲煮成粥,或者用蕎麥加紅薯絲煮成粥;再大了,就逐漸增添品種,豌豆粒、玉米面和栗子面,以及甜菜頭、花椰菜、小西葫蘆、扁豆等蔬菜,也把梨塊和蘿卜塊煮成羹,把蘋果和香蕉做成果泥,孩子都非常愛吃,而且這些都是不添加鹽、糖等調味品的,讓孩子從小習慣和喜歡自然的味道。
從1歲開始,孩子們就跟大人吃完全一樣的飯菜了。直到現在,全家人的主要食物都是五谷雜糧、蔬菜加上水果和堅果,魚、肉只是偶爾的點綴———“從今年1月開始,全家一致決定,不再吃肉,全吃素食了!”
常見到中國家長把吃麥當勞和肯德基當做給孩子的獎勵,但在國外生活多年的張映輝卻說:“漢堡包,不但我,我們家兩個孩子長到現在,從來也沒有碰過!”
她的孩子也不吃學校提供的食物,包括水。每天都是張映輝替他們準備好,帶到學校去吃。張映輝會把軟軟的飯給兒子做好,放在大玻璃罐里,讓飯店幫著加熱,而且不允許他們用微波爐來加熱。
自然和多樣的飲食,就是張映輝所說的“真正的食物”,令孩子胃口很好,酸甜苦辣都喜歡,消化吸收也非常好,營養(yǎng)均衡,身體健康!
為什么不用化學洗滌用品?
到過張映輝家的人都會有新奇和驚異的感覺,那就是在她的家里找不到塑料餐具,沒有電飯鍋這類含化學鍍層的廚具,也沒有幾乎家家都在用的洗衣粉、洗潔精。
為什么如此執(zhí)拗地排斥這些給大眾生活帶來方便的化工產品?
張映輝說:“我們應該問問的其實是,這些東西真是我們生活必需的嗎?”一次性餐盒,一次性鞋套,最后去了哪里?做了垃圾。這類垃圾處理方式無非兩種,一是填埋,二是焚燒。有誰愿意把這個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場建在自己家門口?不建在自家門口,又建在哪里?
張映輝說,她是在2001年以后堅定了自己“自然生活”的想法的。為此,她很感激曾經讀過的一些英文書籍,例如《童年》、《自然健康的孩子》(尚未有中譯本);也很感激小時候在黑土地上的生活,那個時候買菜自己拿著筐子,買糧自己拿著袋子,買醬油自己拿著瓶子,那時候很少有工業(yè)垃圾。
化學洗滌劑污染江河水源,塑料制品不僅帶來環(huán)境污染,而且有的含有雙酚A(聚碳酸酯),長時間使用或在高溫下,這些有害成分會滲透到液體里,直接危害健康。
“所以,自然生活不是什么高深的東西,不是什么時髦的東西,就是從一點點小事情做起,保護環(huán)境,其實就是保護自己,就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不要把什么都交給專家,交給別人,健康是自己的,那就從點點滴滴做起?!?br/> 在很多場合,張映輝都不厭其煩地向別人介紹如何用白醋和小蘇打清洗抽水馬桶,用茶籽粉清洗碗筷以及用無患子果皮清洗衣服和頭發(fā),她還會現場演示如何用無患子果皮自己加工皂液。
這個時候,張映輝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自然生活的實踐者,還是它的引領者?!?br/> (摘自《羊城晚報》)(責編 達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