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做“笨鳥先飛”,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引用。不過如今流行的賞識教育,卻讓這個成語有些變味了。
經常有老師和家長對一些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努力學習的學生說:“假使你更努力一點,你就會變成班里最好的學生?!薄澳愫苈斆?,就是不努力。你要努力了,一定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當老師和家長說出這些話時,他們沒想到,孩子可能被嚇得不敢努力學習了。
仔細想想,一個班里有那么多學生,很多學生學習都很努力,學習的內容也有一定的難度,并不一定努力了就能夠成為“最好的學生”。所以,當一個學生不用功學習時,家長和老師說:“你很聰明,就是不用功?!薄澳阋遣煌祽校欢艹蔀榘嗬镒詈玫暮⒆印!焙⒆泳蜁X得,勤奮刻苦、努力學習的人是腦子笨的人,我很聰明,不需要那么勤奮。
既然孩子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獲得諸如“你很聰明”“你是班上最好的孩子”之類的殊榮,那他為什么還要冒著失去榮譽的危險努力學習呢?孩子是很聰明的,他會想:“如果我改變了懶惰的習慣,勤奮努力地學習,卻沒有得到令老師和父母滿意的成績,那不等于告訴老師和父母‘其實我很笨’‘我的腦子不好用’嗎?與其被老師和父母嘲笑,還不如不努力,至少能落個聰明的好名聲。”
老師和家長的這些評價,使得一些孩子選擇盡量逃避,不肯輕易和人一較短長。這樣別人多少都會認為,其實他挺聰明的,就是有些懶惰。
“懶”孩子自己也在這種想法里找到了安慰:“只要我肯做,哪件事我做不了?”當“懶”孩子失敗時,他也能夠稍微保持一點的自尊。他會對自己說:“我只是懶,不是無能。”
“懶”孩子的另外一個好處是,當他做了一點點改變,表現(xiàn)出想學好的意思時,老師和家長急于刺激他痛改前非,便迫不及待地給予很多獎勵。但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勤快孩子身上時,便不會受到這么多重視。
先飛的鳥不是笨鳥,而是聰明的鳥。無論天資優(yōu)與劣,先飛無疑是明智的選擇,一切趕在別人前面去做,才能爭取主動,贏得時機,使每一個勝利或失敗成為承上啟下的轉折點。所以,從根本上講,“笨鳥先飛”這個成語是錯誤的。在自然界中,發(fā)現(xiàn)危險和食物而最先飛起的大雁通常是最聰明的,首先發(fā)現(xiàn)偷襲的獅子并最先奔跑的頭羊也往往是最機敏的、最強壯的。人類同樣如此,把握先機、最先反應的人永遠是有智慧的人,不知疲倦、辛勤工作的人也是最聰明、最幸福的人。
孩子通過努力學習,發(fā)展能力,取得成就,贏得贊譽,獲得獨立面對世界和社會所必需的信心。他們也可能對自己做事的能力感到懷疑,認為自己不合格,并且因為自卑感而形成對自己、對他人的敵意。所以,他們需要家長和老師正確的引導。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追求進步、取得好成績的愿望,但是,孩子需要周圍人的重視和關注,也害怕自己努力了,仍然得不到成就感,得不到好的評價。家長和老師應該給孩子確立正確的觀念:只有先飛的鳥,才能把握先機,爭取主動,不是笨鳥,也要先飛。所以,聰明的人懂得為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付出辛勤的勞動,而努力是獲得自信和幸福的唯一源泉。
【編輯: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