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爾澤尼希樂團在音樂總監(jiān)馬庫斯·施坦茲的指揮下傳達出具有室內(nèi)樂精準(zhǔn)性質(zhì)的聲響,這與菲利普·奧古因棒下的紐倫堡國立歌劇院的爆棚效果有所不同。
2010年,樂迷萬眾期待的無疑是科隆歌劇院9月份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的兩輪瓦格納曠世巨著《尼伯龍根指環(huán)》。筆者有幸于6月8日在科隆歌劇院欣賞了四聯(lián)劇中《萊茵的黃金》,演出團隊與制作均是此次滬上之行的原班人馬。
這一版本由歌劇導(dǎo)演羅伯特·卡森為科隆歌劇院制作,首演于2000年12月9日,2003年完成整套制作,2010年6月亦是科隆歌劇院首次重演兩輪。與筆者2005年在北京所關(guān)注紐倫堡國立歌劇院帶來的斯蒂芬·勞利斯的版本相比,卡森的制作更具前衛(wèi)意向,先鋒元素和故事原始背景交織在一起,形散而神不散?;鹕駣涓耱T單車出場,不戴眼罩的沃坦成為包工頭,而巨人則是討薪民工的角色轉(zhuǎn)變在中國一定能引起不少共鳴。歌劇開場是環(huán)保主題,堆滿破爛的舞臺,過往路人隨地扔垃圾,萊茵河三仙女成了撿破爛三人組,調(diào)戲著伏在地上的阿爾貝里希。沃坦率火神下尼伯龍根時,舞臺拉幕,場景變成地下。兩人在之前的天界從舞臺地面下沉,第三場時從舞臺頂端沿著消防樓梯爬下,動感的處理讓人想起任天堂NDS的雙屏游戲。制作的畫龍點睛之筆出現(xiàn)在劇終。諸神進駐瓦爾哈拉時舞臺背后的幕布徐徐拉起,側(cè)逆光打出一派鵝毛大雪的場景,整個舞臺背景最終成了一扇巨大的通天落地窗,窗外雪花飄飄,舞臺也就不言而喻地成了瓦爾哈拉宮。這種總攬全局的逆向置景,以及借景為音樂高潮掀風(fēng)作浪的做法,在筆者看來是歌劇制作中的巔峰意識。興許另一位于2002年逝世的赫伯特·維爾尼克(Herbert Wernicke)為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制作的《萊茵的黃金》將整個拜羅伊特節(jié)慶劇院的觀眾席作為舞臺布景,恰巧與卡森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位導(dǎo)演幾乎同時完成各自的制作,只能用英雄所見略同來解釋了。
居爾澤尼希樂團在音樂總監(jiān)馬庫斯·施坦茲的指揮下傳達出具有室內(nèi)樂精準(zhǔn)性質(zhì)的聲響,這與菲利普·奧古因棒下的紐倫堡國立歌劇院的爆棚效果有所不同。惟一的遺憾便是相對較弱的歌唱家,就《黃金》而言,陣容中因為法索特的飾演者庫特·里德爾的量級太高,在舞臺上洪亮的聲音和強烈的氣場明顯高出其他演員一大截,甚至蓋過Greer Grimsley的沃坦。Carsten Suess的婁格褪去了險惡,多了一份無辜和狡黠,是一位非常地道的火神。在拜羅伊特演唱的吉拉德·西格爾是當(dāng)今迷魅的頂尖詮釋者。但四聯(lián)劇中重量級角色布倫希爾德、齊格蒙德、齊格琳德和齊格弗里德將在《女武神》中盡數(shù)亮相,其演唱者均為世界級頭牌靚聲,其中不乏拜羅伊特的常客,亦為全劇設(shè)下諸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