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有余的指揮大師鄭小瑛依然精神矍鑠步履嬌健不噓不喘笑聲朗朗毫無年進耄耋之跡。就連她給記者發(fā)邀請都活力盎然:“我又在撲騰一項‘教育培訓’工程,這件事情由民辦的廈門工學院董事長、金帝集團老總李德文為后盾。我們打算于6月29日下午在廈門開一個新聞發(fā)布會。吳靈芬、呂嘉、張國勇、俞峰、王進(從維也納專程趕來)等各方面歌劇‘大帥’都來參加,這些忙人好不容易湊到一個共同的半天時間,你們可得大力支持!”
在廈門與鄭小瑛見面,便知道她有多忙:上午,還在貴陽排練樂團;中午,返廈后直接從機場直奔廈門工學院舉辦她“撲騰”的這件事的開張儀式——廈門工學院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成立新聞發(fā)布會。
鄭小瑛很是得意于自己的“如愿以償”。她對來自各地的專家、媒體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撿了一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比缓罂滟澦徒o她這個“餡餅”的民辦的廈門工學院董事長、金帝集團老總李德文說:“幾個月前,我跟他說要辦一個歌劇中心。他問我,可不可以辦在工學院?我說,辦這個中心是不贏利的喲!他說,沒有關系的;我又說,你這個學院離市區(qū)遠,可沒有觀眾來的!他再說:我們是為了培養(yǎng)歌劇人才的,不光是為票房!”
鄭重得就這么簡單,雙方一拍即合。
于是,幾個月后的現在,建造得富麗堂皇而又雅致含韻的一所建筑群在廈門工學院亭亭玉立:里面有音樂教室、排練廳、琴房,還有一座五百觀眾座席的歌劇劇場。鄭小瑛笑得那樣開心,看得出,這就是她心中追求的那座放飛理想的歌劇藝術中心。
鄭小瑛說:“我一輩子搞歌劇,其實就兩個理想,也應該說是久蘊宏圖:一是把歌劇的中文譯唱進行到底,讓中國大眾真正走進西洋歌劇;二是確立歌劇的主帥——指揮的地位;讓歌劇真正‘立’起來?!?/p>
鄭小瑛表示:歌劇在中國大都市雖然逐漸有了些市場,但西洋歌劇用原文演唱,仍然是中國觀眾的欣賞屏障。一個藝術再好,讓人因聽不懂而猶如‘隔靴搔癢’,沒人覺得聽著舒服,觀眾就留不下來,留不住觀眾的藝術徒有其“好”。解決的辦法是想辦法讓歌劇過“語言關”。
她說,1978年中央歌劇院復排《茶花女》。那時,所有的外國歌劇都是譯成中文演唱的,大家聽得懂,便趨之若鶩,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有2000個座位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宮連演40場,場場爆滿。鄭小瑛贊成這樣的說法:“讓所有中國人都聽懂歌詞,那份價值卻比什么都重要。英國、德國、法國、甚至意大利,也一樣有將(別國)歌劇改成(本國)母語演出的傳統(tǒng)?!?/p>
鄭小瑛說:“我要大聲疾呼,我們的劇院在表演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和西洋原文歌劇的同時應該大力恢復中文譯唱西洋歌劇,讓中國大眾也能走近人類智慧創(chuàng)造的這顆優(yōu)美奪目的結晶--西洋歌劇,解開束縛在許多青年演員身上的語言枷鎖,讓他們的青春才能為更多中國聽眾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
身為中國著名歌劇指揮家,雖然鄭小瑛以創(chuàng)辦廈門愛樂樂團享譽天下,但她癡情不改。上世紀50年代,留學蘇聯成績優(yōu)異的鄭小瑛在莫斯科成功指揮歌劇《托斯卡》公演,成為中國指揮家在外國揮棒歌劇第一人。她的體會是,指揮是歌劇的靈魂,這位“靈魂”的棒下快與慢那怕只差一丁點,滿臺的演唱的效果將悲劇不是悲劇、喜劇不是喜劇。因此,要讓指揮“立”起來、讓歌劇在指揮棒下“立”來,是鄭小瑛描述這所歌劇藝術中心一項重要的教育職責。
很多人追問鄭小瑛:為什么把歌劇藝術中心辦在工學院,為什么找個民辦的學院?鄭小瑛一樂:“辦在工學院,好使更多讀書郎聽到這所殿堂飄出的天籟;國營的效率太低,若想辦成事,要遠離‘國有’?!?/p>
意猶未盡的鄭小瑛恢諧地對大家來了句廣告:“學歌劇,來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