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的巴厘島精英賽將兩張外卡給了漢圖楚娃和伊萬諾維奇,這樣的選材標準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第一要腿長,第二要人靚,至于手上的活兒好不好基本上是放在最次要的位置上考慮的。 從身材的角度而言,這兩張外卡是對兩位WTA資深美女的“高”度認可;但從職業(yè)的角度而言,兩位前頂尖選手通過外卡才能忝居這種級別的賽事之列的確有失“水”準。特別是對伊萬諾維奇來講,按我說,拿這樣一張外卡,真丟不起那個人。
巴厘島精英賽雖謂有“精英賽”之名,其實也就一雞肋,2008年9月WTA三級賽事巴厘島國際賽壽終正寢,次年該項賽事酒瓶子裝新酒,搖身一變成為“聯邦銀行冠軍錦標賽”,這項賽事的包裝突出亮點:其一,成為WTA年終總決賽的一個分支,與多哈總決賽名義上并駕齊驅;其二,推出了“本站冠軍如果本年度已經獲得了三站冠軍,就能夠得到高達百萬美元的額外獎金”的噱頭。
但真實的情況是,多哈索尼愛立信總冠軍賽的總獎金是455萬美元,而巴厘島聯邦銀行冠軍錦標賽的總獎金只有區(qū)區(qū)60萬美元,這種級別上的巨大落差注定巴厘島賽只是狗尾續(xù)貂之作;至于額外獎金,在現在這種女子網球整體環(huán)境下,一年獲得3個以上冠軍幾乎板上釘釘進人多哈總冠軍賽,沒誰愿意去巴厘島裹這個亂。
2009年的巴厘島精英賽幾乎是哀鴻遍野,傷的傷,退的退,既沒有奉獻出來如火如荼的整體戰(zhàn)局,也沒有制造出來刀光劍影的經典戰(zhàn)局。坦率地說,從競技的角度而言,我看不出來在一個身心俱疲的賽季末梢再增加一站沒有任何實質性競爭內容比賽的意義。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放大到整個女子職業(yè)網球體系,又有多少實質內容可言呢?2010年賽季即將完結,但留在我們印象中的女子賽事的經典場景,哪怕是經典片段也乏善可陳。
她大舅她二舅都是她舅,紅粉女力量女都是剩女。巴厘島真要給一個蕭索的女子職業(yè)賽季拴上一個火辣辣的尾巴的話,倒不如完全地豁開了去玩:比誰腿長,比誰胸大,比誰的裙子漂亮,比誰的妝容性感。
這才是女子職業(yè)網球真正的剩余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