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進京會試落第,滯留京城。這已經(jīng)是他第四次會試落第了。
京城米貴,生活不易。小時候,王致和在老家?guī)腿俗鲞^豆腐,沒想到,這個技藝在此時幫了他的忙。為了生計,他在北京的安徽會館附近租房制作豆腐,白天沿街叫賣,晚上在狹小的房間里讀書,準(zhǔn)備下次再考。豆腐生意還過得去,王致和半工半讀,苦中作樂。
一次,豆腐做多了,沒有全賣出去,剩下不少。這可怎么辦呢?王致和急得抓耳撓腮。為減少損失,他索性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將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配上鹽、花椒等作料,腌在壇里。他想,這樣興許能減緩豆腐發(fā)霉的速度,反正這些剩豆腐沒法賣了,留著自己吃吧。
秋風(fēng)吹過,天氣一天天涼爽起來。王致和猛然想起那些腌在壇里的剩豆腐。他打開壇子看了看,那些豆腐臭氣撲鼻,已呈青綠色,丟了又覺得可惜。這些豆腐還能不能吃呢?他掏出一小塊嘗了嘗,覺得有點兒咸、有點兒臭,可吃起來臭里透著香,味道十分鮮美,越吃越覺得好吃。
王致和甚感驚奇,于是把壇子里腌的豆腐拿出來分給同鄉(xiāng)品嘗,大家也都一致叫好,無不稱奇。王致和喜出望外,干脆放棄科考,專心做起“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來。
所謂“一招鮮,吃遍天”,王致和的臭豆腐別具風(fēng)味、價格低廉、開胃下飯,適合老百姓食用,銷路逐漸打開,生意十分興隆。
康熙十七年,王致和在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購置了一所鋪面房,取名“王致和南醬園”,前面開店,后面開作坊?!巴踔潞湍厢u園”以經(jīng)營臭豆腐為主,兼營醬豆腐、豆腐干及各種醬菜。不久,臭豆腐的銷路擴大到東北、西北和華北各地。王致和臭豆腐“臭”名遠(yuǎn)揚,他樂得合不攏嘴,賺得盆滿缽滿。
王致和十分注重技術(shù)攻關(guān)與生產(chǎn)工藝的提升。經(jīng)過多次改進,臭豆腐的質(zhì)量更好。清朝末年,王致和臭豆腐傳入宮廷。慈禧太后十分喜歡這道美味,定其為“御膳小菜”,并按其形狀、顏色賜名“青方”。
王致和臭豆腐風(fēng)光倍增?!巴踔潞湍厢u園”門前的三塊匾被加上象征“大內(nèi)上用”之意的彩繪龍頭,狀元孫家鼐、魯琪光親自題寫店名。孫家鼐還特意寫了兩副藏頭對聯(lián),一副為: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yǎng)寸心。另一副為:醬配龍蟠調(diào)芍藥,園開雞跖鐘芙蓉。
“王致和南醬園”的生意越做越興旺,人們開始競相模仿。光緒年間,北京宣武門外、延壽寺街等地相繼出現(xiàn)“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醬園。盡管仿冒者來勢洶洶,“王致和”仍然屹立不倒。
從清朝到現(xiàn)在的三百多年間,“王致和”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傳承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保持著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現(xiàn)在的“王致和”,也早已從一個手工作坊發(fā)展為一家跨行業(yè)經(jīng)營的集團公司??婆e制度拋棄王致和不是壞事,從此世上少了一個腐儒,卻多了一個“中華老字號”。
(摘自《新智慧#8226;財富道》 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