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人類最大的不平等,是出生地的不平等。
前年四月,我去杭州,住到了西湖柳浪聞鶯的一家飯店。早起看西湖,薄霧似紗,堤柳如煙,正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季節(jié)。雖然不是“西湖七月半”,但已能領略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的美麗了,此時,徒發(fā)“恨不生江南”的慨嘆。
接著“五一”節(jié),我去了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帶——可可西里。雖已是春去夏來的季節(jié),這里卻是冰天雪地,晚上,寒風砭人,風吹倒了我們的帳篷,但沒有人愿意起來重新支起,任它壓在身上。在平均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人昏昏欲睡,一舉手一投足都要付出不小的體力代價,然而這個所謂的無人區(qū),卻生活著一些牧人。在去長江源——姜根迪如冰川的路上,兩個牧羊姑娘,見到我們,以為遇到強盜立刻棄羊逃走。望著她們在寒風中遠去的背影,我在想:她們非得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嗎?
我剛剛從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回來,那里一個個高大的沙山間,藏著一個個小小的海子(湖泊),圍繞湖岸是綠色的草地。因為這草地能牧羊,因此這些沙漠中的海子旁,有牧民生存。我們去了其中一個海子(海子的水是咸的),見到一戶人家,他們面臨的問題是水,他們需要用駱駝去有淡水的地方馱水。還有交通,他們要見另一戶人家,都要翻越一個個沙山。家里只有老人,年輕人出去,就不再回來了。
我說了我曾經去過的3個地方,為什么說它們?因為這3個地方的人命運差別太大,命運的差別,則主要是由各自出生地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所造成的。對此有人認為是“天經地義”。
這3個地方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我們直觀的印象是它們之間的對比強烈,仿佛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三個極端:一個是江南,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江南;一個是塞北,是“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塞北;一個是青藏高原,是號稱“世界屋脊”的又高又寒的青藏高原。
塞北和江南,真正的對比是干與濕的對比,是風與雨的對比。要揭示兩者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不得不說說中國地理上的三大自然區(qū)。
如果把塞北(長城以北)加上西域(也就是新疆),就構成了中國的西北干旱區(qū);把江南擴大到東北和南海,就覆蓋了中國被季風吹拂的東部濕潤地區(qū)。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高寒的青藏高原與這兩個區(qū)域一起,并稱中國的“三大自然區(qū)”。
找一張世界土壤分布圖來看,在緯度23度到35度之間,環(huán)繞地球,無論東半球還是西半球,也不論北半球還是南半球,大都是荒漠分布的地方??梢哉f南北緯度30度附近是荒漠帶。但是中國是一個例外。沙漠在中國終止了腳步,不但終止了腳步,還來了一個180度的轉變,由炎熱干旱的荒漠變成了細雨如絲的江南??梢哉f中國的上海、江浙、福建、廣東、廣西這些地方是全球副熱帶荒漠中的一片綠洲。
這全有賴于青藏高原。
假如沒有青藏高原,我國的氣候帶將按照太陽輻射的角度和熱量的分布,現(xiàn)在的東部濕潤地帶有可能會是干旱的荒漠地帶,而現(xiàn)在的西北干旱區(qū),則有可能是溫暖濕潤的地區(qū)。青藏高原的寒,西北干旱區(qū)的旱,換來了江浙、福建、廣東、廣西的雨,這就是三大自然區(qū)之間的因果鏈條。
中國分為三大自然區(qū),這三大自然區(qū)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因此可以把它們看做是一個整體,一個更大的自然區(qū)。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是一個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自然的概念。中國不僅是一個文化區(qū)域、政治區(qū)域,還是一個自然區(qū)域,這三者的邊界是重合的。
這真是一個奇跡: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機的自然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