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岫茹:不學禮無以立
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岫茹指出,兒童禮儀教育,必須從小在家庭中做起,這種“黃金人格”的基石,是一種“童子功”;如果在家中即學會彬彬有禮,不驕不躁,自然會懂得社會禮儀,并有能力在不同場合適當?shù)卣{(diào)適、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禮貌用語要從家庭做起,家長平時可做如下的努力——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家里將說話的聲調(diào)適當放低,多談心、多溝通;聽音樂、看電視等時,也千萬要在中等音量以下,處處為別人著想,這有利于穩(wěn)定情緒,修身養(yǎng)性。
環(huán)境宜熏陶,語境留烙印:家人、親子之間,一定要自然地多使用禮貌用語;進孩子的房間要敲門,檢查孩子作業(yè)等,也要得到孩子允許。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對于孩子符合禮儀的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時表揚、肯定,例如生活自理,主動問候,敬老助人,關心集體和同學等,都要給以正面強化。
家園勤耕耘,禮儀易入心:家有客人,或帶孩子外出參加活動之前,不僅應說明注意事項,最好要進行必要的演練;如果從幼兒期即以游戲形式進行訓練,孩子就會對各種社交禮儀習以為常,學會大方得體地與人交往。
胡奇輝:挽救“問題少年”需先從家庭教育做起
湖南春雷教育學校校長、資深青少年教育專家胡奇輝認為,家長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不斷給孩子施壓,這是“問題少年”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而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但這樣的優(yōu)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其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部分家長常常會對他們進行貶損、責罰,嚴重摧殘他們?nèi)跣〉男撵`。再次,家長經(jīng)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做比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為可怕的是,部分家長甚至代替孩子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讓孩子失去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和自由,成為父母生活里的附屬品,間接導致他們的叛逆心理。
挽救“問題孩子”,需要先從家庭教育做起,從矯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差做起。家長需要摒棄過去存在的各種教育陋習,這其中包括給孩子施壓、對孩子進行貶損責罰、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替孩子做決定、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數(shù)落孩子的不是、預言孩子沒出息、限制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總是擔心孩子、不相信孩子等。
王艷明:感恩教育缺的不是錢
今年教師節(jié),某中學以每個學生發(fā)10元的數(shù)額,共發(fā)給學生約1.8萬元的“感恩經(jīng)費”,讓學生自制賀卡、玫瑰等禮品送給老師。該校校長表示,以后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還要給學生發(fā)錢,讓學生給父母送禮物,以提倡感恩和孝道。
據(jù)實而論,“感恩經(jīng)費”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一點并不體現(xiàn)在學生所送禮品的對象上,而是體現(xiàn)在單調(diào)的送禮形式上。我們不能將感恩教育完全理解成送禮。在形式上,小學生鄭重地向老師行一個隊禮;中學生給老師一個深情的擁抱,這都應該是感恩的表達形式。在時間刻度上,也并非只有在節(jié)日里才能讓感恩之情乍現(xiàn),發(fā)自肺腑與真情的感恩,恰恰應該流淌在平凡瑣事的細枝末節(jié)處。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nèi)找嫱怀龅淖晕乙庾R后,在切實具有矯正力的感恩教育建構上,卻顯得茫然失措,于是“洗腳”、“獻花”乃至下跪等等要求,都被我們作為法寶,卻往往形式的意義大于內(nèi)涵的價值。究其根本,這些舉措多是節(jié)日性的或者運動式的,構不成觸及心靈的培養(yǎng)。
假如能夠將這筆“感恩經(jīng)費”用來支持感恩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讓感恩教育貫穿于學生求學的全過程,讓學生的感恩情愫不只表達給老師和家長,還向更多需要感恩的人致以心靈的敬重與回饋,當是最為理想且頗具價值的經(jīng)費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