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耀州窯博物館在經(jīng)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先后在西安及周邊地區(qū)征集耀州窯瓷器200多件。這批文物多來源于西安市西大街的拓寬改造工程工地,器物以青瓷為主,其中有五代青瓷13件套,器型有碗、盞、盤、洗、盞托、執(zhí)壺、瓶等,現(xiàn)將其介紹如下,與讀者共賞之。
1 天青釉碗(圖1—1、圖1—2),高6.7厘米,口徑17.2厘米,底徑7.2厘米。敞口,圓唇較薄,斜腹,內(nèi)底坦,圈足。通體施釉,釉裹足,足底有三支釘痕。釉色天青,釉面開片,半失透狀。胎色灰,質(zhì)略顯粗。釉下施化妝土。黃堡窯址銅川市四中附近出土。
2 青釉葵口碗(圖2-1、圖2-2),高7.0厘米,口徑17.6厘米,足徑7.6厘米。翻沿,五葵口,斜腹,坦底,圈足。內(nèi)外通體施青釉,釉面勻凈滋潤,無開片,釉裹足,足底有托珠痕。胎色深灰,質(zhì)較細。釉下施化妝土。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3 青釉葵口碗(圖3—1、圖3—2),高7.8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8厘米。葵口,六葵口對應(yīng)腹部六條凸棱,斜腹略弧,坦底,圈足。通體施釉,釉面光潤,無開片,釉裹足。足底一周粘砂粒,深灰胎,質(zhì)細。釉下施化妝土,器外施化妝土不及足。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4 淡天青釉盞(圖4—1、圖4—2),高5.3厘米,口徑12.2厘米,足徑5.0厘米。斂口,圓弧腹,內(nèi)底心微凸,圈足。內(nèi)外施青釉,釉色淡天青,釉面失透,無開片,釉裹足,足底有三托珠痕??谘嘏c底足泛褐色。釉下施化妝土。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5 青釉花口盤(圖5—1,圖5—2),高3.6厘米,口徑13.2厘米,底徑5.4厘米。敞口,弧腹,口與腹呈十曲花瓣形,平底,圈足,足墻外斜。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灰,釉面無開片,足底刮釉露胎,胎色土黃,質(zhì)較細。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6 青釉劃花團菊紋盤(圖6—1、圖6—2),殘高4厘米,口徑17.6厘米,殘底徑6.8厘米。敞口,斜弧腹,內(nèi)底坦,圈足。內(nèi)外施青釉,釉下施化妝土,足內(nèi)釉下無化妝土。釉青綠泛黃,釉面光潔潤澤,胎色黑灰,質(zhì)較細。器內(nèi)底劃團菊紋,內(nèi)腹劃蔓草紋,內(nèi)沿劃弦紋一周。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7 青釉洗(圖7—1、圖7—2),高4.6厘米,口徑16.5厘米,底徑5.6厘米。折沿,斂口,圓弧腹較淺,內(nèi)底坦,矮餅足。內(nèi)外施釉,足部露胎,釉下施化妝土。釉青綠泛灰,釉面不均勻。胎色深灰,質(zhì)較粗。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8 淡天青釉盞托(圖8—1、圖8—2、圖8—3),高3.3厘米,口徑15.6厘米,足徑7.3厘米。五葵口,寬斜沿,淺弧腹,內(nèi)底心有一凸起的淺圓池形托口,高圈足外撇。通體施淡天青釉,釉面無開片,呈半失透狀,釉下施化妝土。足底擦釉露胎,釉薄處呈紅褐色。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9 青釉盞托(圖9—1、圖9—2),高3.2厘米,盤口徑14.4N米,托口徑5.9厘米,底徑8.9厘米。雙層盤式,六葵口,弧形盤沿,淺弧腹,盤內(nèi)托口隆起,高于二層盤面,外圍印十二個蓮瓣,高圈足外撇。內(nèi)外施青釉,釉呈淡青色,透亮,有玻璃質(zhì)感,釉面開片。足底刮釉露胎,露胎處呈黃褐色。胎呈灰白色,質(zhì)較細。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10 青釉杯、托一套(圖10-1,圖10—2、圖10一5),杯高5.8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4.9厘米;托高3.5厘米,口徑15.1厘米,足徑9.1厘米。杯敞口,六曲形腹,花口,內(nèi)底坦,喇叭形高圈足。托盤寬斜沿,淺弧腹,內(nèi)底心有一凸起的周圈模印蓮瓣紋的淺圓池形托口,高圈足外撇。杯與托均內(nèi)外施淡青釉,釉面開片,足底擦釉露胎,胎色灰白,露胎處呈土紅色。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11 青釉剔花牡丹紋執(zhí)壺(圖11—1、圖11—2),高19厘米,口徑4.4厘米,足徑9.5厘米。小直口,長頸較直,斜廣肩,圓球形腹,長流略曲,扁平曲柄,圈足外撇。器內(nèi)頸部及器外通體施青釉,內(nèi)頸以下露胎,足底刮釉露胎。釉呈淡青色,微偏藍,釉面開片。胎白色,質(zhì)較細,足底呈土紅色。流刻劃雙十字交叉紋,柄印纏枝花卉紋,肩與頸和腹相交處各飾一周凸棱,肩部線刻團菊紋,腹部剔刻五組多重牡丹花瓣紋,細線勾劃葉脈。釉色淡雅,裝飾富麗,為五代耀州窯剔花青瓷代表作品。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12 青釉剔花纏枝牡丹紋執(zhí)壺(圖12—1、圖12-2),高19.3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10厘米。小直口微敞,長頸較直,斜廣肩,圓球形腹,圈足外撇,足徑較大,長曲流,扁平曲柄。器內(nèi)施釉至頸,器外滿釉,足底刮釉露胎,露胎處呈土紅色。釉淡青色,青中泛綠,釉面開片,足底刮釉,胎呈白色,質(zhì)較細。頸與肩、肩與腹、腹下近足處各有一周凸棱。流刻劃幾何紋,柄印幾何紋,肩部一周劃菊瓣紋,腹部剔刻纏枝牡丹紋,用刀較深,近似浮雕。雕刻精細,立體感強,釉色淡雅,為五代剔花青瓷之精品。征集于香港私人收藏家。
13 青釉劃花盤口瓶(圖15—1、圖13-2),高33.3厘米,口徑10.7厘米,腹徑18.0厘米,足徑11.3厘米。盤口,細長頸,廣肩,上腹圓弧,腹下反弧收,餅足外撇。內(nèi)施釉至沿下,外施滿釉,足底外圍及外側(cè)刮釉露胎,露胎處呈紅褐色。釉色青灰。深灰胎,多小黑點。釉下施化妝土,下腹以下釉下無化妝土。以劃花作裝飾,盤口內(nèi)劃團菊紋,盤口外壁及頸部劃卷草紋,腹部劃纏枝牡丹紋,肩與腹相交處陰刻一道弦紋。西安市西大街出土。
這批瓷器從胎色上分,可分為黑胎和白胎兩種,黑胎釉下多施化妝土,釉面多呈失透狀,少開片,釉色呈淡天青,或青中泛灰。白胎釉色多淡青或淡天青,釉面多開片,透亮。其年代判斷主要參照《五代黃堡窯址》考古報告,目前為止,青釉剔花執(zhí)壺產(chǎn)品在國內(nèi)同期五代墓葬或遼代早期墓葬中還沒有出土過,只是在遼代中期墓葬(960-1050年)中出土過,因而這類瓷器的年代能否定在五代晚期,還有待以后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
(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