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見這么一句話: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他就會成為什么樣。也即是說,父母、教育者可以按照做實驗一樣“制造”出一個理想的人。
當然,還有很多如我一般的家長會問:孩子本身的天性呢?他成之為人的“人性”呢々
于是不論是學者還是家長間都產(chǎn)生了兩派:“先天派”與“后天派”。
支持先天論的學者——來自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carey博士說:“人腦中存在著非常古老的表征系統(tǒng)?!?/p>
為了支持她的觀點,carey證明了嬰兒能夠分辨總數(shù)在3以內(nèi)的不同薄餅數(shù)量。實驗表明,嬰兒會趨向并爬向放了三個薄餅的桶的位置而不是只放一個或兩個薄餅的桶。
尊重天性,正確引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無從下手。最起碼,從自身做起,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是一個明確的方向。
與其說孩子是白紙,不如說孩子是鏡子。這其中有DNA的遺傳,更多的是耳濡目染。
孩子出生時絕對不是白紙,有太多天賦的能力等待著蘇醒與挖掘。孩子是七彩調(diào)色板,本身有著豐富的色彩,引領(lǐng)得好,才能畫出美好的圖畫。
紀伯倫在《先知》這首詩中寫道: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產(chǎn)生于“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
他們是經(jīng)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雖然他們與你同在但卻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供他們的身體以安居之所,卻不可錮范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夢中,你也無法探訪。
你可以奮力以求與他們相象。但不要使他們肖似你。
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