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某一個概念的指向,就可以繼續(xù)深入討論指向,沒必要非澄清只有蘭花指月才準確,甭管是拳頭還是腳甚至眼神,指向了月關注月才是真的。
中國唱法分美聲、民族、通俗、原生態(tài)。我常見有人評論這樣劃分不科學。民族唱法就不追求美了嗎?原生態(tài)就不民族了嗎?美聲的對應概念是丑聲,通俗對應該概念是高雅。討論來討論去,央視青歌賽依舊是這套混亂的概念,但指向,人人都清楚。
美術也這樣,混亂國畫、油畫,這是對應概念,一個國家的畫派怎么能對應一種畫法的油質顏料呢?但人們也都知道其指向。
藝術史上的流派,古典、浪漫、印象、現(xiàn)代等概念對應也是混亂的,古典對應今典,浪漫對應現(xiàn)實,印象對應客觀,現(xiàn)代對應古代。但人們也清楚“四派”的所指。
在日常語言中,“張愛民生前將自己的存款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誰也不會理解成張愛民在娘肚子里就捐了自己的存款。這里的“生”,恰好是“死”的意思?!熬然稹辈皇前鸦鹦蔷瘸纱蠡?,而是將大火撲滅。
其實人們的思維常態(tài),就是概念清晰與混亂并存,想讓地球上所有的人思維縝密,概念都準確是不可能的,一旦可能將是很恐怖的。我說地球上所有人當然包括音樂界和非音樂界,日常語言和學術語言。
如,在音樂之外的文學學界,“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公認正確的。單獨看這個命題,百分之百正確,但如對應上“英文是拼音文字”,這還能叫正確嗎?起碼思維不縝密。難道說拼音文字就不表意嗎?對應英文,“漢字是拼象文字”才叫縝密。每一個獨體象形字就是字母,英文的字母記錄聲音,漢字的字母記錄的是形象,所以漢字是拼象文字,英文是拼音文字。但除了我,沒人這么說。而人們并不會因為“表意”和“拼音”的不縝密而妨礙討論交流。
再如,聲樂界有一句流傳廣的“真理”:“歌唱的動力是呼吸!”可要深究,人怎樣才能呼吸呢?得有肌肉運動。其實歌唱的動力是肌肉運動。我寫過一篇文章《氣息如弓噪是弦》,誰拉氣息這個弓子呢?當然是肌肉的收縮舒張。但數(shù)十年來,聲樂教師就用“呼吸是歌唱的動力”這句話培養(yǎng)出了大量的歌唱家。
“字正腔圓”是一句老話,如果這個“腔”指腔體的話,要想把歌唱好,恰好要“字正腔隨”。但多少聲樂大師和戲曲大師都遵循著“字正腔圓”。
所以遇到這種不太縝密的情況,別太較勁。我經常參加一些音樂理論研討會,有時會議探討沒任何進展,整天在理清概念。其實知道某一個概念的指向,就可以繼續(xù)深入討論指向,沒必要非澄清只有蘭花指月才準確,甭管是拳頭還是腳甚至眼神,指向了月關注月才是真的。
人的生理聽覺也是如此,有時喜歡不邏輯。中國二千年前就有了純律,嚴格按數(shù)學分的,但五聲音階大行其道,因為這樣,人聽著舒服。阿拉伯音樂和印度音樂也類似。印度的sa、ma音階,阿拉伯的扎爾扎爾音階、也都不玩平均,人聽著又舒服,又顯示著地域民族特征。而12音體系或24音體系從數(shù)字關系上看清晰了,純粹了,但照此體系做的音樂既不悅耳又不適合養(yǎng)生。人從心理到生理,有時就喜歡一碗糊涂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