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刁艷)“半箱式的琴應該是流行于中國古代楚文化范圍的一種楚式琴,也許一種流行在中國北方的琴(齊琴)才是古琴的直接源頭”;“鋼琴,在一個半世紀之前的情形并沒有比現(xiàn)在高尚多少,別以為十九世紀中葉前后的鋼琴社會是一個多么純凈的藝術世界”;“樂器上凝聚著文化意義,樂器的符號特點使他在文化象征的表達形式方面比純粹的音樂聲音更為明確,因此被人們更為廣泛地加以應用”9月18日,由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辦的“樂器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外國專家大廈舉行。這是繼2005年臺灣、2006年上海會議之后,在我國第3次舉辦的樂器學國際研討會。
楊通八、杜維松、姚藝君、劉勇、楊紅、洛秦、應有勤、李玫、薛藝兵、楊民康等內地學者以及來自香港、臺灣等地的蔡燦煌、Racy、Victor等專家參與了研討會。學者們的研討既涉及“樂器學研究的范圍和途徑”、“樂器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樂器與文化”、“樂器、音樂與人際關系”等宏觀話題,也有“樂器的音位分類”、“葡萄牙民族樂器法度的前景”、“馬王堆七弦琴和早期琴史問題”、“黃河河套內外高原地區(qū)古代諸民族音樂文化遺存的考察”等微觀深入的討論。雖然樂器學這門年輕學科的許多問題都沒有定論,但是學者們一致呼吁音樂學界和社會人士更多重視樂器學的研究并將樂器學的研究與當代文化現(xiàn)象、音樂發(fā)展更多地結合,讓樂器學更好地為社會音樂文化服務。
樂器學是研究樂器起源、發(fā)展、分類、音響工藝、機械性能、文化屬性等問題的學科,與材料學、工藝學、音樂聲學、音樂考古學、音樂民族學、音樂史學、音樂人類學、文化學等學科相關聯(lián),屬于世界范圍內一門新興的音樂文化類前沿學科,她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極大地影響了音樂學大學科的成熟和完善。該學科進入我國只有短短20余年的時間,盡管目前從事該研究的人員相對較少,但其科研、建設、專著出版都處于蓬勃發(fā)展階段,許多相關學科人士正不斷地加入到樂器學的研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