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阿凡達》看上了張家界,然后有了哈利路亞山和哈利路亞音樂廳,這要是《哈利波特》看上了張家界,就得改成“霍格沃茨”了吧?
張家界繼“南天一柱”正式更名為“哈利路亞山”之后,新近又把去年完工的黃龍洞生態(tài)劇場更名為“哈利路亞”音樂廳,請問張家界何時改名“哈利路亞”市?
南天一柱更名時,有關(guān)負責人表示,“南天一柱”更名為《阿凡達》中“哈利路亞山”,只是順應(yīng)了景區(qū)土著居民和廣大游客的心聲。這次呢?有關(guān)人員又說,“哈里路亞”是希伯來語,中文意思是贊美主。這是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所熟知的一個符號。照這個說法,“上帝的山”和“上帝的音樂廳”都在張家界。
更名更得倒冠冕堂皇。怎么不認為自己是文化自卑呢?既然如此,張家界為什么不直接更名為“阿凡達”呢,張家界的老百姓統(tǒng)一更名為“納美人”,這樣豈不更與《阿凡達》接軌,更能向全世界營銷張家界,從而為張家界帶來更加旺盛的人氣和財路。只要能賺來吆喝聲和大把的鈔票,名和利是硬道理,其他的都靠邊站。
張家界自身的文化魅力本來無可替代,卻因為一部風靡全球的電影《阿凡達》而認定了該披上這件“洋皮”,看似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卻也有其必然的一面。老舍先生《茶館》說的是清末的事情,里面的小劉麻子諂媚憲兵司令部沈處長時就說:“他呀,老把‘好’說成‘蒿’,特別有個洋味兒!”你看,那個時候,一個繼承了父親“說媒拉纖,心狠意毒”的小人物,都嗅出了洋味兒的不同。如今,既曰與“國際化”接軌,舉凡樓盤、服裝、汽車、電器、店鋪之類的取名、商標、招牌等等,當然都要弄個洋名,至少也要疑似,讓你以為。張家界覺得有了“哈利路亞”才底氣十足,哪有不抓住大作文章的道理?
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在中國,這是數(shù)千年都亙古不變的真理。莫非張家界的官員嫌國人不捧場?還是覺得生它養(yǎng)它的中國已經(jīng)一無是處,可以恩斷兩絕了?可想當初是誰把張家界的“三千奇峰”推向世人?又是誰簇擁著,讓南天一柱(錯了,現(xiàn)在叫哈利路亞山)所在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成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又是誰把“南天一柱”譽為“乾坤柱”?如今,一個國外的電影,竟讓張家界忘了自己的“媽媽”,并好上了“哈利路亞”這個洋名,這簡直是天大的“杯具”!
我慶幸,是《阿凡達》看上了張家界,然后有了哈利路亞山和哈利路亞音樂廳,這要是《哈利波特》看上了張家界,就得改成“霍格沃茨”了吧?這要是被《喜羊羊與灰太狼》看上了,是不是就得改成“羊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