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了三十年之后,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瓶頸。在急需“提速”、卻久“推”不“動”的當下,政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201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三十周年。對任何一個了解中國當代史的人而言,“深圳經濟特區(qū)”具有非凡的意義。正是在那里,伴隨著思想的解放,中國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改革、對外開放;也正是從那時起,中國人才開始不再一味跟“政治”較勁,而是一心一意為擺脫貧困、走向富裕而努力。
三十年光陰荏苒,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GDP連年沖高,至2009年,我國GDP總量已達49100億美元,人均3711美元。保守估計,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且年內就有可能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三十年來,當人民如孺子牛般默默耕耘的時候,他們心里牢記的是“國富民強”。而當國家真正強盛起來的時候,人民卻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裕。相反地,就業(yè)、就醫(yī)、就學、住房、養(yǎng)老,以及環(huán)境、資源,諸如此類,卻使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好在,國家也意識到了人民面臨的這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可能對國家長治久安構成的威脅。于是,在紀念深圳特區(qū)建立三十周年這個重要的日子里,人民聽到了來自黨內高層的聲音: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上取得突破。
經濟發(fā)展方式調整“推”而不“動”緣于政治體制改革裹足不前
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
——鄧小平
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xiàn)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xiàn)。
——溫家寶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在經濟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伴隨而來的,卻是經濟增長方式上的嚴重失衡。多年來,我們始終高喊要調整產業(yè)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但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的GDP仍然要依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我們的經濟發(fā)展仍然要以犧牲環(huán)境和資源為代價。以至于,事到如今,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解決投資結構、產業(yè)結構、分配結構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已演化為一場“持久戰(zhàn)”。
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調整產業(yè)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意義,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為什么解決起來,阻力卻如此之大呢?
這里固然有經濟運行的慣性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非經濟的。于是,有人從干部考核標準上尋找答案,認為干部的選用和考核要看GDP,而最能凸顯GDP的當然在第二產業(yè)領域;也有人認為,這與上下權限劃分不合理,權力與責任不一致有關;還有人說,這與民主監(jiān)督不夠有關,等等。
有專家指出,與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關系最直接的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而最能觸動經濟發(fā)展方式深層次“神經”的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是說,要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打贏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這場持久戰(zhàn),就必須加快推進黨內民主,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在改革開放了三十年之后,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瓶頸,在急需“提速”,卻久“推”不“動”的當下,政治體制改革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事實上,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現(xiàn)政治民主,是本屆黨中央一開始就提出過的目標。只不過,實際生活中,這個最重要的政治目標,卻總是有意無意地被人們,尤其是有權有勢的人們所忽略。
這又所為何來?
公平與正義 政治體制改革的起止點
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
——鄧小平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
——溫家寶
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實現(xiàn)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曾反復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p>
古希臘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公平正義包括分配的公平正義和校正的公平正義。分配的公平正義涉及到財產、榮譽、權力等有價值的東西。對相同的人給予相同的對待,就是公平正義。校正的公平正義涉及到被侵害者的財產、榮譽和權力的多少。使受害者從傷害者那里得到補償,就是公平正義。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的GDP從2680多億美元上升到了49100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們的基尼系數(shù)也從0.28上升到了0.47(按照國際通常標準,基尼系數(shù)超過0.4即為警戒狀態(tài))。
另有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是3.33倍;最富裕地區(qū)和最窮地區(qū)的收入差距是2.68倍,行業(yè)之間的收入相差是11倍;不同群體之間收入相差23倍。
而一份關于經濟社會狀況的權威調查報告則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約孕育了2~3萬名億萬富豪,其中90%以上是高干子女。他們中的3000人,共擁有資產2萬億元,并且掌控著國家的金融、外貿、國土、大型工程、證券等五大領域。
貧富差距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內需求的萎縮,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必將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改革勢在必行。然而,如果說三十年前的改革是人人受益的話,那么,今天的改革則是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損。而利益受損的那一部分人,又恰恰是有權有勢,足以對改革施加惡劣影響的人。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這股阻礙改革的勢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部門利益,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博弈;二是集團利益,包括國有壟斷企業(yè)等的利益;三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如土地財政,亂收費等;四是階層的利益,比如,沒有房產的階層可能支持房產稅的開征,而房子特別多的,可能會反對開征房產稅等。
這股勢力不可小覷。壟斷者的壟斷,既得利益者的討價還價,成功阻礙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而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又直接導致了改革三十年“放權”與“收權”的周期反復;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扭曲變形;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步履蹣跚。對此,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qū)研究中心主任鐘堅教授認為,在傳統(tǒng)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并存的情況下,只有突破政治利益的剛性,才能實現(xiàn)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才能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所以,中國的改革只能走經濟市場化與政治民主化兼容的道路。只有通過政治民主化才能最終實現(xiàn)經濟市場化,才能使社會和文化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和發(fā)展。鐘教授認為,我們深化改革的任務就在于,打破過去的舊體制,建立和完善以效率和公平兩大目標相適應的新的經濟社會運行機制,走出一條公平與效率兼得、穩(wěn)定與激勵并舉的現(xiàn)實之路。
社會發(fā)展的最大阻力是腐敗消除腐敗只能靠政治體制改革
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jiān)督檢查。
——鄧小平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胡錦濤
沒有有效制衡的絕對權力造成的以權謀私的腐敗,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所有重大問題的根源和改革發(fā)展的最主要阻力。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年賭博資金流出量達6000億元左右;公車消費達3000億元;公款吃喝2000億元;官員公款出國旅游花費4000億元。
1978~2005年的二十八年間,我國人均GDP增長約10倍,政府行政費用則增加了140多倍。2007年,我國行政事業(yè)單位一般性開支和投資開支,是政府預算內收入的75%,占全部政府實際收入的44%。而日本的行政公務開支則只占全部預算比例的2.5%左右,美國在15%左右。我國政府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行政體制一直沿用前蘇聯(lián)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我們的政府機構也進行了幾次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不徹底,多年來,我們的政府、機構越減越龐雜,官員越改越多,政權成本越改越高,效率卻越改越低,人民和企業(yè)的負擔越改越重,納稅人的錢也越改越不夠用。在某些官員眼里,政府已不再是人民的服務機關,而成了管人民的權威機關。許多機構更是憑借手中權力,瘋狂謀取部門利益,導致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獲利途徑審批化、審批方式和環(huán)節(jié)復雜化。
效率低下、臃腫落后的行政體制已嚴重妨礙了經濟的發(fā)展;以權謀私、官僚腐敗更是讓百姓深惡痛絕。中國的政府行政體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對此,周天勇認為,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實現(xiàn)財政的民主化。這是關鍵。簡單來說,就是管住政府收錢和花錢。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政府的各種收入,包括賣地收入、社會保障收入、收費罰款等,必須完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不再游離于人大監(jiān)督之外。
第二,建立一個完全的公共服務型財政,加大教育衛(wèi)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管理等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
除此而外,中國的許多行政執(zhí)法部門,實際上都成了收費養(yǎng)自己的事業(yè)單位,比如質監(jiān)、環(huán)保、銀監(jiān)、保監(jiān)、海事、空管等。他們雖在名義上是行政公務機構,但也是靠收費養(yǎng)自己。政府、事業(yè)單位無限度地恣意對企業(yè)亂收費,無疑會打擊創(chuàng)業(yè)、投資、經營和就業(yè)。這些問題都必須盡快解決。
說到底,市場經濟之所以能出效率,關鍵在于它具有三大功能:第一是“公平競爭”;第二是“利益激勵”;第三是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最有效、最科學地調配社會各種資源,使社會生產和經濟能夠協(xié)調、平衡地發(fā)展。而一旦社會上缺少了有效制衡絕對權力的機制,其產生的以權謀私的腐敗,就馬上會嚴重危害市場經濟的上述調節(jié)功能。只要有腐敗妨礙競爭的公平性,就必然損害社會經濟效率;只要以權謀私的腐敗的獲利,比創(chuàng)造性勞動來得容易,就必然激勵人的“不勞而獲”的自私天性。同樣,如果以權謀私這只“看得見的手”,干擾了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那么,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也將被打亂。因此,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民主憲政和法制體系,才能確實保障市場經濟體系調節(jié)功能的充分實現(xiàn)。
社會發(fā)展很重要社會健康發(fā)展更重要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
——溫家寶
“站在又一個三十年的當口,走錯了,就可能跌入社會動蕩、經濟低速發(fā)展、人民長期不富裕的陷阱;走對了,就可以避免發(fā)展中的陷阱?!闭劦狡仍诿冀薜恼误w制改革,周天勇如是說。
持相同看法的絕不止他一個人?!皼]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xiàn)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xiàn)?!睖乜偫淼脑?,實際上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內以及中國整個社會對于政治改革的一種迫切的愿望。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的改革已進入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三十年間,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的增長。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其中的一些問題又是非常嚴重的,甚至是決定改革和發(fā)展成敗的致命問題。這不能不倒逼我們重新審視曾經走過的路。
驚回首,我們驀然警覺:評價一個社會是否健全,我們真的不能只看其經濟社會有沒有實現(xiàn)發(fā)展,而且還要看經濟社會有沒有健康地發(fā)展。社會要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就必須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否則,一切都可能歸零。
這并非危言聳聽。依照發(fā)展經濟學的規(guī)律,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之間時,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就將處于快速變動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也開始集中凸現(xiàn)。中國目前就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而且,三十年間,由于我們事實上實行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先行的政策,因此,我們社會積累下來的各種矛盾也遠比一般發(fā)展中國家更尖銳、更復雜。而實現(xiàn)公平正義,實踐從“國富”向“貴民”的重要轉身,必然會觸及一部分群體的利益,他們也必然會變本加厲地阻撓改革,討價還價。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政治體制改革不但是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當務之急,而且是我們的唯一出路。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用三十年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令世界驚奇的經濟成就,他們也同樣能抓住這最后的機會,贏得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