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歲的魏小雨出生于四川省南部一個普通農家。小時候因為家窮,她自娛自樂的最好工具就是泥巴,用泥巴做小房子、捏小人、塑小狗,魏小雨做得惟妙惟肖。1993年,魏小雨隨丈夫來到重慶打工,丈夫做建筑泥工,她則到了張姓人家當保姆。雇主是雙職工,有一個才4歲的寶貝女兒張韋。
哄孩子玩泥巴玩出商機
2000年10月底的一天早晨,張家夫婦上班去了,魏小雨趁小張韋還沒有睡醒趕到菜場去買菜。可是等她買好菜回來頓時驚呆了:張韋將陽臺上的一個花盆弄翻了,花盆摔得粉碎,泥土撒了一地,小張韋正在地板上玩那些泥土,手上臉上全是泥。魏小雨趕緊上前制止,可小張韋哭著鬧著一定要玩。沒辦法,她只得拿來一個盆子,用水和了泥,教小張韋捏泥人。小張韋玩得很開心。
不久,小張韋上了幼兒園,常偷偷帶著魏小雨捏的小泥人去上學。一天,魏小雨去幼兒園接小張韋時,被與小張韋同班的幾個小孩子圍住了,他們紛紛央求魏小雨也為他們做個小泥人,有好幾個孩子還掏出了錢。魏小雨心中一動,是呀,小孩子這樣喜歡小泥人,我何不做小泥人賣呢?她決定試試。
她要點“泥”成金
在重慶鬧市區(qū)想要弄來一點泥土確實是件為難事。她想到了搞建筑的丈夫,建筑工地上一定有泥土。丈夫用塑料袋裝了半袋泥土送過來,趁東家夫婦上班去了,魏小雨將這些土加上水和成泥,做出了人、貓、狗等多種形狀。第二天,趁接小張韋的機會,她就將這些做出來的泥人泥狗帶到幼兒園門口賣,結果一下子賣出了13個。魏小雨高興壞了,可是沒幾天就沒有小朋友買了。問題出在哪兒呢?小朋友們七嘴八舌說了一大通:泥巴做的東西沒有其他玩具好玩,其他玩具會動,泥巴的不會動;泥巴干了就裂縫,而且不好看……
魏小雨失望極了。接下來的十多天里,她再也沒做泥人。但小張韋一有空就纏著她,讓她教做小泥人,魏小雨的心里不由得活動開了——為什么其他小朋友玩一天兩天就厭倦了,而小張韋玩了十多天還興趣盎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他小朋友玩的是現成的泥人,而小張韋是自己用泥巴做泥人。自己動手做泥人是一種創(chuàng)造,小張韋可以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找到樂趣。
魏小雨只覺得眼前豁然開朗:她要開一家類似于“陶吧”的店,只是,她的店是讓小孩子“玩泥巴”。
魏小雨將這想法告訴了丈夫,他嚇了一跳,極力反對,說自己長這么大從來沒聽說過“玩泥巴”也能賺錢的。但魏小雨想自己開店的沖動越來越大,便毅然向張家辭了工,2002年1月,這間名為“泥藝泥趣”的店鋪開張了。但是一個月下來,扣除房租等費用,魏小雨不但沒賺到錢,反而虧了近400元。丈夫要她及時罷手,她不肯,她堅信生意總會好起來的。
靠賣泥掙了60萬
魏小雨果斷地將店鋪關了門,她要尋找一種新的經營方法。她到各建筑工地和郊外找到了黃色、褐色、灰色等不同顏色的泥土,然后將它們碾細、摻和、調配,做出了多種顏色的泥巴。在制作過程中,又一個念頭在魏小雨的腦海中產生了:如果能將這些泥巴做成顏料那樣五顏六色是不是就可以像布貼畫一樣做成泥畫了?經過無數次鍥而不舍的實驗,一種不會干燥開裂的畫泥終于誕生了!
懷著成功后的喜悅,魏小雨一口氣做出了500斤畫泥,畫泥的顏色有大紅、黝黑、雪白、湖藍、靛青、橘黃、草綠等29種顏色。她將不同顏色的畫泥分別用小塑料袋進行包裝,在塑料袋的外面貼上顏色的名稱,每一袋一兩,售價1.5元。
經過兩個月的醞釀準備,2002年5月,魏小雨那停業(yè)了兩個多月的店又重新開張了,她將店名改為“畫泥畫廊”。畫泥畫廊一開張,立即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學生,這些學生不管是會作畫的還是不會作畫的,都喜歡到魏小雨的店里來買上幾袋畫泥,滿足一下創(chuàng)作的欲望。一時間,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半個月不到,500斤畫泥就銷售一空了。
第一個月下來,魏小雨仔細算了一筆賬,除去房租、成本等費用,畫泥畫廊凈賺了11000元。這個數目可是過去魏小雨當保姆時一年半的收入,她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干勁兒更大了。
如今因為生意火爆忙不過來,魏小雨已經聘請了三位學美術的人員為顧客畫底稿,還請了四位職員打理售貨業(yè)務。魏小雨說,通過賣畫泥和畫框,現在,她正在考慮開兩家分店,進一步將生意做大。她還說,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可以看出,成功其實并不難,只要肯動心思,敢于堅持,每個人都有創(chuàng)業(yè)致富做老板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