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羽,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一個美麗的地方。
早在古代就被酈道元老先生在他的名著《水經(jīng)注》里記載下來:“……有葉榆縣,縣西北八十里有吊鳥山,眾鳥千百為群共會,鳴呼啁哳。每歲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則止,一歲六至,雉雀來吊,夜燃火伺取之。其無嗉不食,似特悲者,以為義鳥,則不取也。俗言鳳凰死于此山,故眾鳥集吊,因名吊鳥。”我國大旅行家、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先生曾兩次考察了被人們稱為“地下石林”的清源洞,寫下了“游清源洞”一文。
鳳羽,是云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被徐霞客稱為是一個世外桃花源的地方。這里不僅風(fēng)光旖旎,是一個休閑旅游的好地方,而且還有歷史悠久的地方名食。
骨頭咸菜
骨頭咸菜,是當(dāng)?shù)匕鬃迦罕娨坏廓?dú)有的咸菜。
一般吃這咸菜,是在陽春時間或秋收時節(jié)。陽春三月,當(dāng)所有的蔬菜還沒有長成,只有洋芋可以作菜的時候,在飯頭上蒸一碗這樣的咸菜,就一碗白開水,一樣可以快快地吃下三碗飯;而在秋收農(nóng)活正忙的時候,在飯頭上蒸一碗這樣的骨頭咸菜,同樣可以快快地吃下三碗飯,而且可以吃得鼻頭冒汗,一整天都精神十足。說這是骨頭咸菜,可真的就是吃到肉,滋補(bǔ)了身體所需。
這咸菜,在漢語里叫“骨頭參”,白族人叫“光等色”。這種做咸菜的辦法,最早是白族人發(fā)明的,那個“參”字怎么解釋?應(yīng)該是從“色”這個白族音直接引用到漢語里了。這“光等色”是白族話,白族人把“骨頭”叫“光等”,實際上是同“豬肝胙”性質(zhì)相同的東西,只不過在這里從來都是以骨頭為主的,可以沒有豬腸在里頭,有也只可能是極少的一點(diǎn),就是在灌香腸時用不了的肉,那么一點(diǎn)才舍得腌進(jìn)去的。而這碎骨頭,其實是和肉連在一起的,那些在剔骨頭時不可能剔凈的肉,都隨著骨頭一起被剁碎了和在一起腌制,不僅油分足,肉和骨頭的香在被蒸熟時,會引得人淌口水,香辣下飯。
豬身上的骨頭,除了豬頭、豬腳和小排上的骨頭外,以大脊骨為主的,都要細(xì)細(xì)地剁碎。把這些堅硬的、不規(guī)則的骨頭剁成粉末狀,是一件艱難的事。剁的人要有耐心,力氣也要大,當(dāng)然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就不會吃力。在一陣陣有節(jié)奏的剁刀聲中,一團(tuán)團(tuán)有1 000 g左右、被團(tuán)成圓球狀的碎骨頭放到面盆里,面盆被擺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臅r候,任務(wù)就完成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把這一大盆碎骨頭團(tuán)一個個擺放到洗干凈的陶罐里,加上多多的鹽,重重的干辣椒面,倒入芬芳的糧食酒,然后密封好罐口,在屋內(nèi)的陰涼處放著。三個月后,這剁碎的骨頭做成的咸菜就好了,可以開吃了。
而有趣的是,當(dāng)?shù)卦谂胫萍庸み@“光等色”時,剁骨頭的活計是留給女婿的。因此,當(dāng)?shù)匕鬃迦嗽讱⒛曦i,請女婿來吃飯,不說請來做殺年豬客,而是說來剁“光等色”。殺年豬時,當(dāng)豬燒好,各種事情都已經(jīng)收拾停當(dāng),其他人都已經(jīng)入席喝酒、吃肉時,女婿還坐在小凳子上,在一個高30多公分,半徑40多公分的大樹墩上,手拿砍刀很認(rèn)真地一刀一刀地剁著骨頭,一剁就一個下午,直到把要加工 “光等色”的豬骨頭剁得很細(xì)很碎,想到在咀嚼了之后,咽得下去才算剁完。
只吃腌菜不吃魚
鳳羽壩子里有一道菜。叫“腌菜蒸魚”。
一碗腌菜蒸魚端上桌,品食的人們就食用蒸魚的腌菜下飯。而那腌菜已經(jīng)帶上了濃濃的魚的香味和臘肉的葷腥味,酸中帶辣,辣中帶麻,非常下飯,腌菜吃完,飯也吃飽,心滿意足,而魚卻還絲毫未動。人們把這種依食法叫:只吃腌菜不吃魚。
由于鳳羽沒有湖泊,沒有水潭,只有嘩嘩流動的河,沒有養(yǎng)殖魚的條件,當(dāng)?shù)夭划a(chǎn)魚。要吃魚就要到離鳳羽10多公里的縣城買魚,那里有一個叫茈碧湖的海。魚是個很難保鮮的食材,買回來的魚又不能存放三五天。所以鳳羽做魚菜的方式方法就顯得很特別,簡直就是把魚當(dāng)作一種調(diào)料來用了。一條魚可以吃八九天甚至十天,這完全取決于魚的烹飪加工方法。
魚買回來后,摳去鰓,認(rèn)真洗干凈,不刮魚鱗,也不開膛破肚。在灶上的大鍋里加上足夠多的菜籽油,丟一小把花椒粒,放幾片生姜,旺火加熱,待油冒出青煙,放魚入鍋,炸熟一面。翻過來再炸另一面,要確保每面都是黃而不焦,然后把水淋淋的水腌菜一大碗全倒進(jìn)鍋里,緊緊地蓋在魚上,再撒上一層紅紅的干辣椒面,撒上適當(dāng)?shù)柠},以小火煨,十來分鐘后,水腌菜的所有湯汁都被收到魚里去了,這魚也就算初步做成了。當(dāng)然了,在條件許可,也就是說家里要是有而且舍得的話,在腌菜上頭放上幾片肥肥的臘肉一起煨,味道會更好。把魚和腌菜起出來,盛到碗里,順序還是魚在下,腌菜在上,開吃。吃也是有講究的,只吃腌菜不吃魚,而那腌菜已經(jīng)帶上了濃濃的魚香味和臘肉的葷腥味,酸中帶辣,辣中帶麻,非常下飯,腌菜吃完,飯也吃飽,心滿意足,而魚卻還絲毫未動。
下一頓飯,在蒸飯之前,再撈一把水腌菜擱在魚上,加鹽加辣椒面,放到飯頭上蒸。到飯熟時,魚和腌菜再一次熟了,于是再一次用蒸魚的腌菜下飯,一樣吃得舒服而飽脹。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到第三四天,可以在吃腌菜的同時也挑點(diǎn)魚肉吃吃。自然,首先吃到的不是魚肉,魚肚里的東西,在最后吃魚肉時才被挑出來,魚蛋、魚膘和魚油可以吃,腸膽之類多數(shù)人不吃。魚鱗,軟而脆,很香,這幾天用的所有配料的滋味都能吃出來了,再吃到的是魚皮,味道也不錯,而魚肉,已經(jīng)由乳白色變成了暗紅色,像極了火腿的色澤。這肉,是集所有菜、肉、調(diào)味品的精華為一體的,很緊,經(jīng)嚼,還帶上了咸干魚的風(fēng)味,甚至可以說是臘魚了。你想,臘香味是渾厚而綿長的,已經(jīng)不是魚特有的鮮甜所能比擬的,很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