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在高校業(yè)余黨校的課程設置中加入中國民族歌劇的教育內容,積極響應中央十六號文件的號召,在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中積極開展素質教育,用鮮明生動的藝術作品去感染、教育這些學生,同時又讓學生獲得了音樂藝術的熏陶,提高其藝術修養(yǎng),讓藝術的種子在黨課中萌芽。
關鍵詞:高校業(yè)余黨校 課程設置 中國民族歌劇 素質教育
中共中央一貫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1990年以來,每年召開一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是中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黨組貫徹中央的決策精神,協同抓好高校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下發(fā)了中共中央國務院16號文件,召開了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系統(tǒng)部署。七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觀念初步確立,整體工作全面推進,重點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每年召開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加強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工作成效顯著,大學生入黨積極性很高,學生黨員的比例不斷增長。各高校也大力開辦學生業(yè)余黨校,加強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訓教育,不斷把符合條件的優(yōu)秀大學生吸納到黨的隊伍中來。筆者從事高校黨建工作多年,現就“中國民族歌劇融入到業(yè)余黨校的課程中”這個觀點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1 業(yè)余黨校課程的設置
1.1 基礎課程的設置 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全國高職高專教育水平評估優(yōu)秀學校,在學生黨建工作方面也是卓有成效,根據中央十六號文件的精神,通過建章立制,聯系、吸引優(yōu)秀青年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采用“早啟發(fā)引導,早教育培養(yǎng),早考察發(fā)展,早發(fā)揮作用”的“四早”原則,從新生一進校就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的政治上進心,開設學生業(yè)余黨校,對入黨積極分子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入黨啟蒙教育。通過教育培養(yǎng),使之逐漸成長為高標準、嚴要求的合格黨員,確保發(fā)展黨員的質量。在學院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在各系黨總支的具體實施下,開設了“黨的歷程、性質和作風”、“保持黨員先進性”、“黨員的權利義務及入黨的程序”、“新形勢下的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建設與大學生思想素質培養(yǎng)”等方面的課程,同時組織開展業(yè)余黨校學員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等活動,從理論上和直觀上讓學生了解黨的歷史,縮短了青年學生與黨之間的距離,使青年學生明確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明確了自身成長與發(fā)展的動力和方向。
1.2 中國民族歌劇融入到業(yè)余黨校的課程中的嘗試 中國民族歌劇,是作為中國戲劇藝術的一種新的類別,是在繼承傳統(tǒng)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正因如此,中國民族歌劇具有其特定的歷史內涵、美學追求和藝術樣式。中國民族歌劇既深受西洋歌劇的影響,同時,又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營養(yǎng)并借鑒現代話劇所形成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形式。歌劇是一門集詩歌、戲劇、聲樂、器樂、舞蹈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近代西洋歌劇產生于被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十六世紀末的意大利。以后逐漸傳遍世界各地。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中國音樂工作者借鑒西洋歌劇開始了中國歌劇的探索之路。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以后,出現了盛極一時的新秧歌運動。隨著第一部新秧歌劇《兄妹開荒》到后來的《一朵紅花》、《夫妻識字》等數十部秧歌劇的先后上演,全國上下掀起了創(chuàng)作演出新秧歌劇的熱潮。40年代中期,民族風格歌劇《白毛女》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歌劇的創(chuàng)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歌劇發(fā)展的新階段。取材于長篇小說《紅巖》的歌劇《江姐》是中國民族歌劇的豐碑之作。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歌劇團1964年首演于北京。該劇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鮮明的人物形象,強烈的藝術力,征服了無數觀眾的心,在全國歌劇舞臺獨領風騷,成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劇精品。1964年后,歌劇《江姐》數次重排,在全國各地廣泛上演,享譽國內外,其中《紅梅贊》、《繡紅旗》、《春蠶到死絲不斷》、《五洲人民齊歡笑》等經典唱段影響了幾代觀眾。從中國的第一部歌劇《白毛女》開始,到《江姐》、《洪湖赤衛(wèi)隊》、《劉胡蘭》、《黨的女兒》等“紅色”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中國民族歌劇從誕生到現在已有很長的歷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歌劇作品又有了新的突破。中國歌劇舞劇院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而作了歌劇新作《八女投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排演了現代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熱情謳歌了堅強不屈、同仇敵愾、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偉大民族精神,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高校業(yè)余黨校的課程設置中加入民族歌劇的教育內容,既是響應中央十六號文件的號召,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素質教育,用鮮明生動的藝術作品去感染、教育學生,又讓學生獲得了音樂藝術的熏陶,提高其藝術修養(yǎng),達到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方法和內容也可以很豐富。如通過對《白毛女》、《江姐》、《洪湖赤衛(wèi)隊》、《劉胡蘭》、《黨的女兒》等這些堪稱紅色經典的藝術作品的欣賞中,使學生沉浸在鮮明的歌劇音樂形象中,體會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不易,那是多少革命志士、多少黨的優(yōu)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讓歌劇中所傳達的高尚品格、堅定的黨性修養(yǎng)、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等思想滲入到學生的心里,讓這些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深入學生心靈,使其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經在我校業(yè)余黨校中設置紅色經典歌劇賞析內容的實踐來看,效果是明顯的。一方面使學生對歌劇作品中塑造的一個個為了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的黨的優(yōu)秀兒女的事跡有了更直觀而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如今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深刻意義,只有國家繁榮富強,和平安定,人民的生活才會幸福安康。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大學學習機會,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盡快成才來回報家庭和社會。另一方面,從大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來看,通過對一些紅色經典民族歌劇的內容的賞析,引導在校大學生關注流行音樂之外的其他音樂形式,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以此為契機影響他們的審美取向,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健康、積極的音樂藝術作品滲透進他們的心靈,影響他們的人生。
2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高校業(yè)余黨校的課程設置中有必要加入民族歌劇的內容,以更豐富的形式和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去影響高校業(yè)余黨校學員,進而使學生進一步端正入黨動機,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歌劇產生的歷史成因》.萬和榮.《藝術百家》-2007年2期-174-177頁.
[2]《耕耘在中國民族歌劇的沃土上》.李小祥.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 《人民音樂》.2007年第6期.
作者簡介:沈艷,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城市建設工程系講師,研究方向:職業(yè)生涯咨詢指導、音樂藝術學,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