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孫過庭《書譜》對中國書法的影響深遠,奠定了書法理論的基本框架,其基本觀點被歷代書家反復征引和演繹。敢給《書譜》注疏,何許人也?
周士藝原籍蘇州,50多歲時隨女兒移居鎮(zhèn)江江蘇大學,專心書畫,以“拾荒博士”筆名發(fā)表作品,曾有個人畫集問世。近五六年來,周士藝老先生致力于《書譜》注疏,2009年12月經(jīng)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書譜注疏》,在各大新華書店上架,短短時間第一次印刷的2300冊就銷售一空。注疏者,注,即對經(jīng)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即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nèi)容關(guān)乎經(jīng)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為了給《書譜》注疏,周士藝老先生手不釋卷,字斟句酌,所有文字均用小楷抄寫,字字珠璣,足有半米多高。為《書譜》注疏起碼要有三大基本功:一是為原文譯文釋意,導引讀者,不可有一字之訛、一句之錯,否則誤人誤己,貽人口實,沒有渾厚的古文基礎(chǔ)和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注疏切不可為。二是為巨著點評,看似魚游淺底,卻是深不可測。三是孫過庭作書,本就筆走龍蛇,任意揮灑,所謂“書家手下無錯字”,有的已經(jīng)約定俗成,重新為其斷字取義,沒有精到的訓詁學的修為是斷難做到的,而周士藝老先生以其渾厚的古文字功底駕輕就熟,推陳出新。
孫過庭,名虔禮,吳郡富陽(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曾任右衛(wèi)胄參軍、率府錄事參軍。胸懷大志,博雅好古。擅楷書、行書,尤長于草書,師承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著《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六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chuàng)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
《書譜》,孫過庭撰并書于唐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縱27 2厘米,橫898.24厘米。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漢末伯英”下闕30字,“心不厭精”下闕30字。孫氏在數(shù)十年的書法實踐中,認為漢唐以來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nèi)迷其理?!币蜃稌V》一卷,于運筆評加闡述,故唐宋間亦稱為《運筆淪》?!稌V》真跡,流傳有緒,原藏宋內(nèi)府,鈐有“宣和”“政和”印。宋徽宗趙佶手書“唐孫過庭書譜序”七字。后歸孫承澤,又歸安岐,后歸清內(nèi)府,舊藏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臺灣,俗稱真跡本《書譜》。有數(shù)十家出版社影印本出版,幾可亂真的當屬日本二玄社。
《書譜》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提出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即:學習古人的書法不能違背那個時代為書的法則,學習如今的書法不要同流合污,以訛傳訛),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chǔ)。宋米芾評道:“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書史》)清朱履貞:“唯孫虔禮草書《書譜》,全法右軍,而三千七百余言,一氣貫注,筆致具存,實為草書至寶?!?《書學捷要》)。王世貞云:“《書譜》濃潤圓熟,幾在山陰堂室。后復縱放,有渴猊游龍之勢?!?《書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