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個秀才和一個書童去山間踏青。他們進山不久,就遇到一條小溪擋住了去路。書童往前一跳,輕易地過去了。秀才繞來繞去,心里害怕,不知如何過去,于是問書童:“你剛才是怎么過去的?”
書童比畫著對秀才說:“公子,你用足力氣,往前一蹦,就可以過來了?!?/p>
于是,秀才雙腿并攏,用力一躍,本想跳過小溪,卻正好掉在小溪中間,弄得全身是水,像落湯雞似的。秀才感到十分尷尬,指責(zé)河岸上嬉笑的書童。
書童告訴秀才:“應(yīng)從遠處起跑,到了溪邊,單腿往前一躍,這叫起步用力大,抬腿躍得遠。”
秀才苦笑著說:“單腿為‘躍’,雙腿為‘蹦’,你剛才說的是‘蹦’而不是‘躍’呀!”
故事教會我
這則故事中的秀才雖然可笑,但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寫作文時,用詞一定要準(zhǔn)確,否則會鬧出笑話,或者產(chǎn)生歧義。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