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種植業(yè)結構的調整,保護地蔬菜栽培面積迅速增加,然而特殊的栽培環(huán)境使得土壤中的根結線蟲得以積聚,特別是在老蔬菜產區(qū),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程度逐年加重,連作的黃瓜和番茄受害最為嚴重,常造成嚴重減產或絕收。在根結線蟲病發(fā)生的同時,又加重了枯萎病、根腐病等土傳性真菌病害和細菌病害的發(fā)生,因此,搞清根結線蟲病重發(fā)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非常重要。
一、重發(fā)的原因
1. 錯過最佳防治時機 根結線蟲病為害初期與蔬菜缺素癥的癥狀表現十分相似,只有在發(fā)病十分嚴重時才表現出獨特的癥狀,所以容易導致生產者難以及時、準確地識別,往往失去最佳防治時機。
2. 復種指數高 受追求栽培效益的驅使,保護地黃瓜、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連作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多年連續(xù)種植同一蔬菜品種,增加了病原線蟲對寄主植物的適應性,致使線蟲病加重。
3. 種植模式為線蟲發(fā)生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 保護地的小氣候(溫度、濕度和其他土壤條件等)非常適于根結線蟲的發(fā)生,為其越冬及加代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于是土壤中的根結線蟲基數不斷增加,為害日益加重。
4. 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預防和防治措施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根結線蟲種類多,適應性強,寄主范圍廣,傳播途徑多,預防極為不易;另一方面,由于生產者預防意識淡薄,如種子消毒、土壤消毒和田間衛(wèi)生清理等工作做得不夠徹底,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根結線蟲的侵害和傳播提供了機會。
二、防治方法
1. 正確識別為害癥狀 蔬菜發(fā)生根結線蟲病后,地上部癥狀因發(fā)病的輕重程度有所差異,輕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表現為營養(yǎng)不良,植株矮、瘦弱、發(fā)育遲緩、大小不一,葉片變小、變黃、似缺素狀,落花落果,果實小、畸形,全株中午萎蔫、早晚恢復,嚴重者全株枯死;植株根部表現為側根增多,并在根部形成球形或圓錐形大小不等的瘤狀物,有時串生。瘤狀物初為白色,質地柔軟,后變?yōu)楹稚涟岛稚?,表面有時龜裂。
2. 了解發(fā)生規(guī)律 根結線蟲以成蟲、卵在發(fā)病組織里或以幼蟲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越冬卵孵化出幼蟲或越冬幼蟲繼續(xù)發(fā)育、侵染。主要通過病土、病根、澆灌水傳播,病苗和人、畜、農具等也可攜帶傳播。因根結線蟲為好氣性害蟲,故多在土壤5~30厘米范圍內活動,其中90%以上的根結線蟲在3~10厘米土層內。
3. 抓住有利防治時機 防治時期的選擇非常關鍵,往往是決定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前茬作物收獲后、后茬作物定植前的空閑時期根結線蟲大多處于表土層,此時進行防治,既可將其有效殺滅,又不會對下茬作物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進行化學防治時),防效較好。
4. 加強無病區(qū)的保護 對尚未發(fā)現有根結線蟲為害的田塊,重點是做好預防保護。農用機械應做到專棚專用或者及時消毒,生產者進入無病田塊前要清除鞋底泥土,杜絕農具、人員出入帶蟲;不從病區(qū)調集蔬菜種苗;選擇沒有根結線蟲為害的田土做苗床土,或以草炭土、蛭石等為基質育苗;避免使用未腐熟的有機肥。
5. 對發(fā)病區(qū)要采取正確的防治方法
①清潔田園。蔬菜生長期發(fā)現重病株應及時拔除、銷毀;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將埋在土層內的須根、蟲瘤全部挖出,深埋或燒毀,不可用來漚肥,嚴禁將病株、病根隨意丟棄在田間、地埂等處,減少侵染來源。
②采用輪作。根結線蟲寄主范圍雖然特別廣,但卻不侵染蔥、蒜等少數幾種作物。生產中已受到線蟲侵害的田塊,特別是受害特別嚴重的地塊,可采取與大蔥、大蒜、韭菜等蔬菜品種輪作的栽培方式,以降低土壤中根結線蟲的蟲口密度,防止為害態(tài)勢的進一步惡化。
③高溫悶棚。利用保護地蔬菜生產休棚調整播期的時機(通常在每年6~8月間),于蔬菜收獲后將棚室按南北向開挖成深30厘米左右相間的溝壟,壟上覆白色透明膜,密閉棚室升溫至60℃以上,10天左右后將壟、溝翻倒,繼續(xù)密閉升溫,共計15天左右,對殺滅10~30厘米土壤中的根結線蟲效果很好。我國北方7~8月份多以晴朗天氣為主,更利于該技術的推廣應用。
④用微生物源農藥防治。在耕地時,每畝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毫升,每1000毫升拌細砂土50千克,均勻撒施于地表,再翻耕l0厘米深;菜苗定植前,每畝可用0.5%阿維菌素顆粒劑3~4千克,拌20千克細砂土穴施;黃瓜生長期初顯癥狀時,每畝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l000毫升對水稀釋成1000~1500倍液灌根進行防治。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招遠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郵編:2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