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衣蠟蟬屬蠟蟬科,別名椿皮蠟蟬、斑衣、樗雞、紅娘子等,分布于我國陜西、遼寧、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北京、江蘇、四川、浙江、廣東及臺灣等地。該蟲主要為害葡萄、蘋果、海棠、山楂、桃、杏、李、花椒、臭椿、香椿、苦楝、刺槐等。
1. 為害情況 斑衣蠟蟬幼若蟲與成蟲皆刺吸寄主汁液,葡萄自早春至秋季采果均可受害。在本地區(qū)葡萄園,特別是在周圍有較多雜樹的葡萄園中種群密度大、為害較重,是葡萄展葉后的首發(fā)害蟲,常引起葉片穿孔、新梢變黑等。由于本地區(qū)屬丘陵山區(qū),桃、李、櫻桃、椿樹及其他寄主樹木較多,且隨著本地區(qū)葡萄種植面積增加,該蟲為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2. 形態(tài)特征
①成蟲。雄蟲體長14~17毫米,雌蟲體長18~22毫米。頭頂向上翹起呈短角狀。觸角剛毛狀,3節(jié),紅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質(zhì),基部2/3為淡灰褐色,散生20余個黑點,端部1/3為黑色,脈紋色淡。后翅1/3紅色,上有6~10個黑褐色斑點,中部有倒三角形白色區(qū),半透明,端部黑色。體翅常有粉狀白蠟。
②若蟲。初孵化時白色,不久即變?yōu)楹谏?齡若蟲體長4毫米,體背有白色蠟粉形成的斑點。觸角黑色,具長形的冠毛。2齡若蟲體長7毫米,冠毛短,體形似1齡。3齡若蟲體長10毫米,觸角鞭節(jié)細小。4齡若蟲體長13毫米,體背淡紅色,頭部最前的尖角、兩側(cè)及復眼基部黑色。體足基色黑,布有白色斑點。
③卵。長圓柱形,長3毫米,寬2毫米左右,狀似麥粒,背面兩側(cè)有凹入線,使中部形成1長條隆起,隆起的前半部有長卵形的蓋。卵粒平行排列成卵塊,上覆1層灰色土狀分泌物。
3. 防治方法 一是建園地區(qū)盡量減少臭椿和苦楝等植物種植,以減少斑衣蠟蟬食物來源。二是清園要徹底。在葡萄萌芽前,給枝干和支架噴4~5波美度石硫合劑等,徹底殺卵,減少蟲源。三是抓住卵孵化期噴藥。4~5月,剛孵化出的若蟲容易殺死,這是防治的關(guān)鍵時期,可噴菊酯類農(nóng)藥防治,一般應噴2次,2次間隔7~10天。四是抓住成蟲羽化期噴藥。雖然成蟲沒有若蟲容易防治,但是殺死成蟲可以大大減少次年蟲源。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江蘇丘陵地區(qū)鎮(zhèn)江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郵編: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