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機關,不是信口開河??偟脑瓌t是,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是應該說也必須說的。超越職責范圍的家長里短,并無實質意義。而且,凡是習慣議論長短的人,最終,會被領導在潛意識里認為“能力有限”。但對職責范圍內的事情,你必須要有獨特的見解,隨時能夠“自圓其說”。
一個習慣做“乖學生”的處長到分管部長那里匯報工作,談到某項工作,他問部長應該怎么辦。部長發(fā)火:“是要你告訴我怎么辦,不是讓我來告訴你怎么辦;否則,要你這個處長干什么!”
就算職責范圍內的事情,你也要等待發(fā)言的機會。一般來說,被領導安排或者被點名,你可以說,特別是有更高級領導在場的時候,被點名發(fā)言的機會更是彌足珍貴。還有,在研討會上,你更可以大加發(fā)揮,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才干。說的機會總是有的,就怕你沒有準備。
“說”在機關,還要注意把握“場合”與“分寸”。比如,有領導在場,你最好是援引、補充、詮釋他講的內容,而不是洋洋灑灑自說自話。代表上級組織去下級單位講話,既要提要求,又要謙虛恭敬,那種背靠大樹就以為自己是棵大樹的人,會遭人議論:“充什么大尾巴狼!”
在機關,“說”常常與工作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有些事情要“先說后做”,因為這項工作需要發(fā)動群眾,只有先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才能成功;有些事情要“先做后說”,這可能是一些開拓性的工作,說早了、說大了而沒有成功,會使自己陷入被動;有些事情要“只說不做”,比如,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就沒有必要投入那么多時間和精力;有些事情要“只做不說”,比如,為大家謀點福利、搞個集體活動什么的,就不宜大肆渲染。
更多時候,“說”的過程就是“做”的過程。搞一個決策、做一個活動、采取一個動作,之前要解釋背景與意義、目標與任務、效果與問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做,也為了讓別人說好。其首要的任務,就是有意地回應可能的懷疑、猜測、非議。沒有針對性的話,只能使自己陷入被動。再比如,在談工作計劃的時候,不要說得太“滿”,太滿了容易被夾上夾板;總結工作的時候,就不要說得太“虛”,只有“點”上的細致描述,才會給人留下印象。(摘自《中國青年》)
成功與團隊
團隊是成功的支撐與保證。一個人的精力與智慧是十分有限的,即便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的一生也只在他的研究領域中獲得了成就,整個人類的發(fā)展是不是僅靠愛因斯坦的理論就行了呢?任何一項事業(yè),沒有集體的智慧最終是不會長久的。按人的生命周期來論,那也是一個團隊的延續(xù)問題。因此,每一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不僅自己要會成為團隊中的一分子,成為團隊中的黏合劑,更要學會成為團隊中的核心,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穩(wěn)健而迅捷地創(chuàng)立自己事業(yè)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