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清朝有位錢秀才寫文章很啰唆。有一次,他上京趕考,臨走前妻子再三囑咐他寫文章一定不能啰唆,他答應了。來到京城后,他給妻子寫了這樣一封信:“吾妻:前日啰唆而今日不復啰唆矣。吾在下月即將返回,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家中存有棉鞋一雙,望吾妻拿出來拍打拍打,因多灰塵之故也,望吾妻千千萬萬不要忘記,為省筆墨起見……”
小朋友,這位啰唆先生的“不復啰唆”夠水平吧?
讓我們再來看看“簡潔”的范例吧。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把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寄給出版社后,過了些日子還沒有回音,雨果就給這家出版社寫了一封奇怪的信,全文是:“?——雨果?!本庉嬍盏叫藕罅⒓椿亓艘环馔瑯雍喍痰男牛骸埃 庉嬍??!辈痪?,世界名著《悲慘世界》就同廣大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故事中,雨果和編輯之間的通信可算是惜墨如金,高度默契了。
博士丁告訴你
如果我們僅從上面的例子就得出文章越短越好的結(jié)論,那是錯誤的。
我們要明白,文章究竟是長好還是短好,應該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文章的性質(zhì)、內(nèi)容、對象等具體情況而定,努力做到繁簡得當、長短適宜。只要能把意思說清楚,說明白,文章能短則短,該長則長。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