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是一個美麗而迷人的地方。
她座落在南海之濱,與臺灣隔海相望。
去年的金秋時節(jié),我?guī)е芯可K于到了向往已久的閩南進行寫生。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本應是樹葉開始發(fā)黃凋零的時候,那里卻依然萬木蔥蘢、生機昂然、四季如春,讓你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沉醉其中,真有樂不思蜀之虞。
比這大自然美麗的賜予更為驕傲的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奮和智慧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色彩濃烈班駁的漳州古城、蜚聲中外的土樓、裝束鮮艷奇特的惠安女……若燦爛的鮮花盛開在如畫的山水間;既有陸地富饒資源,又有海洋之利的閩南人享受著富裕的生活,養(yǎng)成了幽雅閑適的人生態(tài)度,傳統(tǒng)中的美德順理成章得到傳承,閩南人的笑臉發(fā)自于內(nèi)心的善意;歷史上的多次變遷與動蕩,形成了中國八大方言之一的閩南語,她因為保留了很多古代的語言成分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這一切和面臨大海、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融為一體,形成了富有閩南個性的文明特色。
優(yōu)秀的文明需要優(yōu)秀的藝術家去描繪、表現(xiàn)、傳唱……
青年才俊藍達文就是這樣一位歌頌自己腳下土地的藝術家。藍達文作品的題材廣泛,風景、靜物、人物,且大多取材于家鄉(xiāng)的景色和日常生活。他無心描寫那些大而無當?shù)纳缴剿?,而感興趣于現(xiàn)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這些司空見慣的情景里,他傾注了純真的感情和一絲不茍的勞動。對閩南土樓的反復刻畫是其作品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他的筆下,土樓不再是對建筑式樣的獵奇,而是通過描寫土樓,反映了對家鄉(xiāng)的一分熱愛和自尊。從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造型中讓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已經(jīng)化入所描寫的情景之中,作品《土樓系列—叢林人家》中的土樓顯得稚拙富于童趣,在這古樸的建筑里人們繁衍生息,他們的家園被茂密的樹林前后相擁、風輕云淡、一片祥和,體現(xiàn)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一股善意撲面而來。藍達文不僅對體現(xiàn)家鄉(xiāng)特色的土樓情有獨鐘,久畫不厭,而且,他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深切的感情;作品《閩南古屋系列—響午》《閩南古屋系列—古雷小巷》描寫的則是家鄉(xiāng)的一堵墻、一扇門……,從中我們同樣感受到對生活熱愛的一股暖流在作品深處靜靜的流淌;同樣,即使面對一朵小花、一叢野草、一株樹苗,他都傾注了內(nèi)心的感受和熱情。
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除了需要真情實感外,更考驗他才能的是在藝術語言上的創(chuàng)造力。在這方面,藍達文也取得了可喜的收獲。他沒有套用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傳統(tǒng)筆墨,也沒有機械地擺弄所謂的色彩關系。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情感需要創(chuàng)造語言形式,不介意是否符合某種規(guī)范,可謂是“得意忘言”。在這“忘言”的積累中,逐步形成了個性化的語言。他采取了虛虛實實、二維與三維混合的方法處理物象之間的構造關系,使畫面中的對象取得了歷史與現(xiàn)實交會疊加的雙重效果,從而超越了表象價值,強化了作品的縱深度。他在色彩的運用上,采取了滯重的方法,讓讀者的視線無法快速滑過,必須慢慢閱讀,與他虛實相間的手法融合起來,增加了作品的內(nèi)涵和厚度。
正因為藍達文用自己的真情和個性化的藝術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所以很早就在美術界斬露頭角,在大學讀書期間就參加了全國美展,之后,相繼有高質(zhì)量的作品入選各類全國性、權威性的展覽并獲獎。他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畫家,除了繪畫,還涉及雕塑、壁畫等領域,在公共美術事業(yè)方面同樣做出了不少貢獻。
藍達文取得這些成果的根本原因,除了勤奮和天賦,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始終用一顆對家鄉(xiāng)充滿愛和激情的心去描繪、表現(xiàn),使他的作品根深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