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足球二字在這個如火的6月里,又一次充斥所有人的眼睛和耳朵時,我想起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蹴鞠和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球星”高俅。
現(xiàn)代足球最早誕生在英國。1863年10月26日,英國人在倫敦皇后大街弗里馬森旅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足球協(xié)會——英格蘭足球協(xié)會。但是,有關足球的真正起源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中國學者一直就宣稱蹴鞠是現(xiàn)代足球的起源。直到2004年5月8日,國際足聯(lián)主席布拉特在參加亞足聯(lián)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時,向中國足協(xié)頒發(fā)“足球運動起源于中國”的象征性獎杯,蹴鞠作為現(xiàn)代足球的起源事實才被民間和官方廣泛認可。
從我國最早的,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足球專業(yè)書籍漢代的《蹴鞠》和班固的《漢書#8226;藝文志》等看,足球運動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如用淺顯的語言來解釋蹴鞠二字,“蹴”即用腳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的意思。據史書記載,唐代的鞠是用8片皮草縫制成的,里面塞進一個動物的膀胱并充足氣成為氣球。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藝大為提高,把皮草增加到了12片,使其更接近圓形,而且縫成的球殼表面不露線角,也就是縫好后翻轉。雖然漢代、唐朝的文獻中對蹴鞠有過記載,但其發(fā)展的巔峰是在大宋王朝。宋王朝時,蹴鞠不僅繼承了對抗性,更增加了觀賞性。《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記事》對北宋、南宋足球的打法都有詳細的記錄:中央豎立的球門高約三丈,上面扎彩結絡,留門約略一丈。參賽的左右軍各有十八人,南宋時各為十二到十六人。其中,第一人為球頭,第二人為次球頭,其余為球員,包括蹺頭、正挾、頭挾、右竿網、左竿網各一人,散立六至十人。雙方的服色不統(tǒng)一。比賽時,球頭頭戴長腳幞頭,其余隊員戴卷腳幞頭。一人場競賽時,參加者還逐一表演,稱為井輪,表演有足踢以及頭、肩、臀、腹、胸、膝等各個部位的表演。
史書上記載的足球名人很多,包括唐玄宗在位時的姜皎、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等,但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宋徽宗時的殿帥府太尉高俅。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小說里描述高俅球技也只寥寥幾筆,說他拋滾自如,滾異繞身不墜,一會兒在前,一會在后,快若閃電,令人叫絕。宋朝把球高飛落下叫做飛異,把球旋于周身叫做滾異,這也表明作為球手的高俅至少是滾異高手。
高俅的球技到底有多高?現(xiàn)在誰也沒見過。但從他的發(fā)跡史可以斷定,高俅在當時確實精于此道。歷史上的高俅,原名高毬,是東京(今開封)人,先做蘇軾的書童,后來蘇軾將他推薦給樞密院承旨王銑。一次,王銑派他給端王趙佶(宋徽宗)送禮物,端王府正在舉行的一場蹴鞠比賽,高俅隨意一腳便大顯身手,因踢得一腳好球被端王賞識并留用,以至趙佶做了皇帝半年后,提拔高俅做了殿帥府太尉。從史書上看,高俅雖然沒有《水滸傳》里寫得那樣壞,但也碌碌無為,最后落了個“陋室空堂、衰草枯楊”的境地。
這些暫且不提,單說高俅的蹴鞠水平。試想,能給大文豪蘇東坡當書童,就是在其身邊耳聞目染,高俅也應該懂點文墨。再說,如果他沒有一點專長,東坡先生就是為自己的英名作想,也不會留他服伺并向外推薦。同時,皇帝做的一塌糊涂的趙佶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高俅的蹴鞠技術要不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難入他法眼的。這些都說明,高俅確實是踢足球的大牌明星。
我一股勁地吹捧高俅的球技,并非想替他“平反”,我也沒這個資格和能力。我想說的是“人盡其才”的題外話:如果宋徽宗讓高俅只做一個足球教練,讓其在蹴鞠方面進一步拓展和升華才技,難道對中國的足球運動不是一件幸事嗎?有人說,讓高俅執(zhí)掌殿帥府是封建時代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我也贊同這種觀點。但想到現(xiàn)今中國的足球就迷惑起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一些中國足球的官員和球員們不是仍學著高俅拼命躋身官場、錢場和名利場嗎?這又作何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