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的英雄兒女,激起了一朵朵美麗的浪花。當時間的車輪駛進輝煌燦爛的21世紀,華夏兒女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譜寫著一首首動人的英雄之歌……
【選文一】
英雄
□立夏
一
他二十歲的時候,她正好十歲。
她坐在臺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臺上英武的他。
他是學校請來的英雄,軍裝筆挺,一張黝黑卻棱角分明的臉,因為激動透著健康的紅暈。
他在臺上大聲地念著手中的演講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舉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幟。在一次實彈演習中,面對一顆嗞嗞作響的手榴彈,他毫不猶豫地撿起來扔了出去,挽救了被嚇呆的戰(zhàn)友。
她的眼里噙滿了淚水,朦朧中臺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連他那濃重的鄉(xiāng)音都顯得那么親切。
“他真是個英雄,我會一輩子記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二
他三十歲的時候,她二十歲。
學校組織去農(nóng)村體驗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鄭重地向大家介紹他曾經(jīng)是英雄,她是一丁點兒也認不出他了。
埋頭在田里勞作的他跟其他的農(nóng)民已沒什么兩樣,披著一件灰撲撲的褂子,失卻了紅暈的臉還是那么黑,卻變得暗沉。村干部介紹的時候,他憨憨地笑,臉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輕的影子。
他坐在田頭抽著煙卷,好幾次她都想走過去跟他說幾句話??粗鵁燁^一明一滅,她終于還是沒過去。
她實在想不出該對他說什么話。
三
他四十歲的時候,她三十歲。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擺了個攤,賣雞蛋煎餅。
五歲的女兒吵著要吃煎餅,她先認出了他的手,抬頭看他的臉,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訴女兒賣煎餅的是一個英雄,女兒懵懂地吵鬧著,要去看英雄。
她帶著女兒折回去,女兒仔細看著那只殘缺的手,然后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她匆忙帶著女兒離開。一邊哄著女兒,一邊回憶自己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看見這只手,她一點都不覺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還記起來當時聽完報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彎曲起兩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樣子,想象著那種悲壯。
四
他五十歲的時候,她四十歲。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長的位置,工作還算清閑,生活不好不壞。
當他在她辦公室外面探頭探腦的時候,她根本就沒認出他,原來他是來申請困難補助的。
她給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寵若驚地捧著,只會一迭聲地說謝謝。她陪著他辦完了所有手續(xù),而他不知道為何受到如此禮遇,越發(fā)地惶恐不安,一個小時里說了不下五十聲的謝謝。
望著他佝僂著背離開,她開始努力回想他年輕時的樣子,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了。
“他真的曾經(jīng)是個英雄嗎?”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她覺得那么茫然。
五
她五十歲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不在了。
那天她在辦公室喝著茶,翻著報紙,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簾。猶如被雷擊般,她手中的茶杯砰然落地。
他在回鄉(xiāng)的公交車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車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數(shù)刀身亡。報道還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輕時他就曾因救人成為部隊里的英雄典型。那張穿著軍裝的年輕的照片,據(jù)說是他唯一的一張照片。
一瞬間,淚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著眼淚坐在臺下仰望。
(選自《讀者》)
賞析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以年歲的變化為線索,敘述了女主人公對英雄“敬仰—懷疑—再次敬仰”的情感變化歷程,而出奇的結(jié)尾在呼應開頭的同時把小說的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情節(jié)頓生曲折,更塑造了一位平凡普通而偉大崇高的英雄形象。文章人物不多,但作者簡潔的敘述,細致入微的動作、心理等描寫使作為英雄的“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英雄所具有的精神魅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選文二】
英雄涌現(xiàn)
□楊晨雨
常言道:“大難之中方顯英雄本色”?!?·12”大地震是我們所遇到的特大災害,是建國以來的最大災害,其破壞范圍和破壞程度都超過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災害面前,我們迫切呼喚英雄,盼望英雄的出現(xiàn)!
于是,一個英雄涌現(xiàn)的時刻到了: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全民動員,舉國出動。我們的總理首先出動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步履蹣跚卻不乏堅毅的老人出沒于廢墟和傷病員間,坐鎮(zhèn)前線,親自指揮。他說:“災區(qū)需要什么,我們就支援什么。”于是解放軍到了,消防官兵到了,防疫人員到了,還有我們可愛的新聞工作者,哪里有險情,他們就往哪里走,并將珍貴的救災一手資料及時送到各電臺,及時向全世界公布。那些被困在廢墟中的英雄們更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跡:三十個小時后有生還者,六十個小時后有生還者,一百個小時后有生還者,一百一、一百二……直到一百七十九個小時后依然有生還者。那些不知名的、系綠絲帶的人,那些大小車輛的私家司機都匆匆出沒于救災大軍的隊伍中。嗚呼!地震來勢是如此的兇,我們的民族、我們的英雄們臨難又是何等的從容。這是一個出產(chǎn)英雄的時刻,這是一個盛產(chǎn)英雄的時代!
幾十萬英雄在前線工作的同時,后方自發(fā)的捐款、捐助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展開。八九十的老太太將錢投入募捐箱的時候說:“我們也要為災區(qū)人民貢獻一份力量!”七八歲的孩子在把為數(shù)不多的壓歲錢投入募捐箱的時候說:“我們要同災區(qū)的孩子們在一起!”一個老太太抱著一個大約只有一兩歲的孩子來到了募捐箱旁,可那孩子卻死活不將錢往募捐箱里投——多么真實感人啊!一個一兩歲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募捐是什么意思,他只知道那錢一旦放入箱子便永遠不是屬于自己的了,他便不能買小吃了,這是多么可愛的孩子啊!還有那些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嬰兒竟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成了孤兒,在別人母親的懷抱中仍然笑得那樣歡。5月18日晚,中央電視臺舉行《愛的奉獻》大型募捐活動。各行各業(yè)的文藝工作者都來了,他們出手的大方程度讓人欽佩。他們是抗震救災幕后的英雄,給我們充足的精神食糧和情感慰藉。眼前的英雄更是目不暇接:中央領(lǐng)導來了,省委領(lǐng)導來了,市委領(lǐng)導已經(jīng)全面地展開工作。解放軍來了,救災物資來了。我們各行各業(yè)的災區(qū)人民非常鎮(zhèn)定地奮戰(zhàn)在各條戰(zhàn)線上。
這是一個英雄涌現(xiàn)的時刻,更是一個英雄涌現(xiàn)的時代!“5·12”地震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人們淡忘,地震給人們造成的身心傷害也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唯有那些英雄的事跡將永遠被人們記住。在這個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英雄的時代里,我們的民族將會永立不敗之地,世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高處!
(選自《隴南日報》)
賞析
本文用平實而質(zhì)樸的語言記錄了難以忘懷的“5·12”汶川大地震,留下了一個個、一群群英雄的身影,詮釋了新時代英雄的真諦。作者以獨特的視角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在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英雄,給人的心靈帶來強烈震撼,而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摯情感更是讓國人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選文三】
道德英雄
□劉醒龍
人的素質(zhì),不能僅僅在知識,而在人文精神。
在相去不遠的諸暨小城,上個世紀70年代末,還只有一千戶人家,大家都靠種地為生。耕種之余,這一千戶人家用那種流行于19世紀的古老工具,一把把地編織襪子,然后拿到附近的公路上叫賣。那時的政策法規(guī)不允許他們這樣做,但這一千戶人家竟然沒有一個退縮的,不管禁令發(fā)了多少回,禁行搞了多少次,總是抵擋不住他們的勤勞與聰明。連他們自己也沒想到,如今,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襪子,其產(chǎn)出地都是諸暨。
妻子的外婆家離上虞不遠,離諸暨更近。第一次陪妻子去時,舅舅家的兩個表妹,高興是高興,卻一點也不肯放下手里的事。她們從附近工廠領(lǐng)回需要縫紉的衣物,一邊說著體己話,一邊飛快地工作著。感覺她們還沒說上什么,一大堆需要縫制的布料,便按照所設(shè)計的樣式,從左手邊飛到了右手邊。幾年后再去,舅舅家境大為改觀,一棟五層高的大樓蓋在當?shù)刈詈玫闹袑W旁邊,在一樓的另一半安裝了一臺價值幾十萬元的機器,表妹夫們都成了老板。讓我們驚訝的是表弟和表弟媳兩口子竟然去了遙遠的非洲,在尼日利亞做起零售生意,如果不出意外,一年要賣三四個集裝箱,在義烏當?shù)?,一個集裝箱的貨大約要兩百萬,到達目的地后,至少要賣五六百萬之多。最驚訝的卻是那天在義烏城內(nèi)的一家商場,我選了兩款休閑衣服,一共付了四百多元,家產(chǎn)已比我們富有許多的表妹們當即小聲詫異地表示:這么貴呀!
一直以來,我信奉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然而,肯定要比我們富裕的舅舅家的表妹和表弟們,用讓人嘆服的事實說明:財富是掙來的,更是省來的。正是這些在昏暗的燈光下一針一線地忙碌到深夜的女子,還有那些在辛辛苦苦地干完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后,卻無法從工頭那里拿到工錢的工人,才是中國近二十年來經(jīng)濟起飛的功臣。在那些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物產(chǎn)面前,知識界如果還不臉紅,那便是厚顏了,因為與經(jīng)濟奇跡伴生的這些東西幾乎全是所謂素質(zhì)極低的農(nóng)民或者是農(nóng)民工所參與創(chuàng)造的。如果我們還不承認,如此才是民族之魂、時代之魂,而還要堅持認為他們只是任人驅(qū)使的行尸走肉,那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氐交A(chǔ),回到普通,我們才能夠發(fā)現(xiàn)作為脊梁挺起的歷史在向前進時不可缺席的道德英雄。
(選自《今晚報》)
賞析
在這篇美文中,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水到渠成地提出了道德英雄在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記敘、議論的敘事手法巧妙地融為一體,彰顯了文章的獨特魅力。作者對人文精神的呼喚,對道德英雄的謳歌,無疑是普通百姓最真實的情感和向往,也是本文最動人的人性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