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把握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韻律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閱讀本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重點揣摩寫景的技法,咀嚼蘊涵其中的人生況味。
資料助詩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故鄣(今安吉)縣人。他出身貧寒,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曾撰《齊春秋》,不顧忌諱,記載齊、梁問歷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書不實”為由,下令焚毀,并免去他的官職。不久,武帝又召吳均,命他撰寫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齊代這一段的《通史》,吳均撰成其中“本紀”、“世家”,還余“列傳”未寫就病逝了。
吳均體
吳均詩文自成一家,“文體清拔有古氣”。時人仿效,號稱“吳均體”。這種體裁,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韻味雋永,屬于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對中晚唐詩人如賈島、孟郊等有影響。
駢儷文
魏晉以來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于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
富春江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一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人稱“歸來不看岳”的安徽黃山。全程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繞水生,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跡,綴連成片,相映成輝,為旅游風光中少見。藝出版社
課文探究
意境美
文章開篇即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接著用一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勾勒畫面,意境闊大,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又引領全篇,構建起了全文畫面的骨骼。下文緊承上文“異水”和“奇山”來寫。寫水,抓住“縹碧”的特點,寫出其晶瑩清澈的靜態(tài)美和急湍猛浪的動態(tài)美,突出一個“異”字;寫山,作者抓住山的“形”、“聲”、“光影”,緊扣一個“奇”字。山水相連,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充滿生命活力的水墨山水畫圖,讀者閱讀本文,如在畫中游覽。
志趣美
王國維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歷來優(yōu)秀的山水小品都講究情景相生。本文寫景,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便能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作者忘情于山水,陶醉于美景,悠閑恬淡的志趣從“任意”二字中便可展現(xiàn);結尾“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揭示的是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然的熱愛和避世退隱的思想。
諳言美
本文是一篇駢體文,讀起來十分酣暢,猶如行云流水一般,究其原因,在于作者超拔的語言表現(xiàn)力。在結構上,駢體文強調句式整齊,因而全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兩兩相對,有的幾句甚至整個段落結構相同,讀來鏗鏘悅耳,節(jié)奏感極強。文章的句式不是一成不變,那樣會帶來視覺上和審美的疲勞,因而作者采用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使語言靈動活潑,更具韻律美;在聲律上,作者注意平仄配合,有的兩句一韻,有的三五句一韻到底,并運用“泠泠”、“嚶嚶”等疊音詞,使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音樂感極強。另外,本篇雖為駢體文,但作者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并靈活運用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使文章語言清新自然。
結構美
文章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打破先山后水的常規(guī)思維,以“異水”和“奇山”兩方面分承,略寫水,詳寫山,處處緊扣“獨絕”二字展開和生發(fā),綱舉目張,脈絡分明;內容上,作品先寫景,后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一句,將寫景自然而然地轉入到情感的抒發(fā),展現(xiàn)了作者忘情山水的志趣,卒章顯志,水到渠成。篇末追筆,用“橫柯”、“疏條”緊承上文的“寒樹”,補寫出兩岸山間的繁茂之狀。既照應前文,又營造了令人“息心忘返”的意境,余猶未盡,耐人尋味。
知識積累
1 找出并掌握文中的通假字。
①窺欲忘反
②千轉不窮
2 整體感知課文,自主完成下列題目。
①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并說明在結構中起到的作用。
②第二段寫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寫法?
③第三段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山景,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④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發(fā)出的這些感慨?
美文薦讀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以其山色青翠秀麗,江水清澈碧綠撩撥著古今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情思,讓他們陶醉流連、噴涌出無數(shù)的詩作畫卷。讀過了吳均的精彩,讓我們再來欣賞當代作家葉文玲的描繪……
烏篷搖夢到春江
葉文玲
當年。在青海戈壁灘竟日奔波時。被輝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經大發(fā)奇想:假如讓富春江瀉到這兒。那該多么好l
那時。我沒有到過富春江。卻千百次做過關于她的夢。郁達夫“屋住蘭江夢亦香”的詩文和葉淺予墨韻淋漓的畫卷,早把我對富春江的夢幻濡染得又濃又甜,那綠沉沉的甜夢中??偸怯剖幹l(xiāng)思綿綿的烏篷船。
我終于圓了夢?;卣憬瓋H兩年,兩次遂了與她相親的,也愿。兩次都是旱路走,水路歸。這行程頗使人得其佳妙。
當你迂回山間不勝引頸張目之苦時,突然一條銀練素帶在前方閃閃爍爍,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覺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鮮活可愛:待盼到日程。蕩舟起槳開始真正的春江游時,這蕩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從她與新安江、蘭江的匯合處下行。越見委婉婀娜:行過淹沒在水中的烏石灘。行至流急渦回的七里瀧。富春江裙裾一閃。又閃出個江中之江葫蘆灣。葫蘆灣灣形畢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蘆。壁立灣畔的奇巖崛石。似乎觸手可及,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民,更添無限情趣。
我還想,富春江的嬌,也在于它的色澤。那江水,活脫脫是天神地母揀盡翡翠綠玉鋪就的。烏篷船行在江上。望兩岸,只見千嶂染翠。峰峰嶺嶺都濃濃淡淡地綠進去:立在船頭,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團團,俱是深深淺淺綠出來。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無與倫比的靜。電站的建成,益發(fā)使江水浪斂波平。它雖然還是千里澗水匯清流。但那匯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處悄悄進行的。“臨流鼓棹。帆飛若馳”的光景已不復見,那或順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動畫一般悠悠來去。
奇山異水的富春江。鐘靈毓秀,風物獨絕,而七里瀧碑文薈萃的嚴子陵釣魚臺,尤能偏現(xiàn)它揚古啟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們到這兒瞻仰、憑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懸崖的釣臺當年是否真能垂釣,而是表達對嚴子陵不慕富貴不媚皇親的風骨的敬崇。對今之世風清新的呼喚吧。哦,釣臺不僅是一處風景點,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
豐哉。富春江!烏篷搖夢夢越甜。唯愿年年得相見。
(摘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讀后一思
山與水是大自然的靈魂,而富春江的山水,更是人間仙境的極品,古人有“三吳行盡天下水。猶道桐廬景情美”的描繪。葉文玲作品以夢境寫起,以圓夢為線,主體部分用一組排比段從俏、嬌、靜三個方面展示富春江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以及用嚴子陵釣魚臺展示富春江深厚的文化底蘊。最后再次以夢做結,表達了留戀之情。全文結構圓合,首尾呼應,綱舉目張,層次分明。特別是作者將多種修辭手法融于一體,新奇的比喻、大膽的夸張和恰當?shù)囊玫?,再加上作者簡約含蓄、以少勝多的詩般的語言,使文章讀來清新淡雅,如一首詩,如一幅畫。想一想,這類山水散文,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鏈接閱讀
與顧章書
吳均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②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華,偏饒竹實③。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之樂。豈徒語哉!
(選自歐陽詢《藝文類聚》卷^)
注釋:①意思是正準備隱居。②幽深的山穴。③又名竹米,隱士所食之物。
閱讀指導:這篇文言文很短簡,僅以83個字就把石門山清幽秀美的風景,如詩如畫般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語言的簡潔精美,清新淡雅,值得仔細品味。
參考答案
知識積累
1 ①反通返,返回。②轉通囀,鳥叫聲。
2 ①中心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用:統(tǒng)領全篇。
②水清、水急;動靜結合。
③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
④作者發(fā)出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感慨;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贊美,向往寧靜閑適的生活,鄙棄名利的思想。
美文薦讀
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鏈接閱讀
譯文:我上個月因病辭官,回到家鄉(xiāng)尋找隱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門山,陰森陡峭的崖壁與天上的云霞爭高下,獨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陽,幽深的洞穴包含著云霧,深谷小溪積聚著翠綠。蟬噪鶴鳴,水聲響猿猴啼。和諧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悠長有音韻之美。我既然一向來推崇隱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旁邊又有很多竹實。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里都已具備。這種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愛,哪里是隨便說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