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武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從事新聞工作多年。他先是在《質(zhì)量時報》,后入《鄭州日報》,我們的來往一直沒有間斷,且從事的行當近似:我編新聞學雜志,他搞評報和研究。國慶節(jié)前,他突然送來一大堆書稿,囑我寫幾句話。這倒使我吃驚和慚愧。吃驚的是,在“熙熙攘攘,人為利往”的今天,在浮躁跟潮的新聞界,在清淡寡味的新聞研究室的崗位上,竟有這樣的有心人,一點兒一點兒的積累,幾年間,居然取得這樣的成就。慚愧的是,我混跡新聞界四十余年,至今連一本書也沒得出版。
馬武先生將他的集子稱作“五味新聞紙”,一下子拉近了和我的“貼近性”:我讀此書,亦有五味雜陳之感。作品是個人經(jīng)歷的記錄,讀其文,想其人,也會聯(lián)系到自己的經(jīng)歷,激發(fā)自己的感受。這期間,有難言的酸楚,有會心的甜美,有可作追憶的甘苦,有痛快淋漓的辛辣,也會品味到一些能夠調(diào)和寡淡的咸味。馬武先生對我說:“酸甜苦辣咸”既不是新銳詞匯,也沒有被賦予新的內(nèi)容。但是“五味”卻貫穿著每個人的一生體驗。作為一張新聞紙的生產(chǎn)者,感受的更是個人與社會的“五味疊加”、新聞與生活的“重組混雜”。
“報紙”、“新聞工作者”,當人們聽到這些相關(guān)詞語時,表情或眼神流露出的多為尊重與敬畏,尊重的是它代表一種“聲音”,可以傳遞人民意愿,反映群眾心聲,是老百姓的“傳話筒”;敬畏的是它閃耀著社會和組織的光與力,散發(fā)著熱量和溫暖,令黑幕與暗流無處棲身。新聞紙就是這樣一個載體,承擔著傳播信息、為民謀利、維護社會公平、監(jiān)督社會秩序的責任。它與百姓零距離接觸,也連接著政府和各個階層。清香的油墨、光潔的紙張,組合的既不是寫意山水,也不是詩詞圖畫,鮮明的立場和深刻的思想就在一張紙中體現(xiàn)。
當新聞紙的厚重成為新聞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時,新聞人便時刻肩負著這個重擔,將使命感帶入到生活的每個側(cè)面,“五味”也由此而來。馬武說:從看盡底層艱辛卻難有作為的酸,到為民分憂讀者回激的甜;從盡心工作虧欠家庭的苦,到直面惡勢力竭力斗爭的辣,再到榮譽加身、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咸,從事新聞工作,各種滋味真是一應(yīng)俱全。作為記者,習慣了生活無規(guī)律,飲食不定點;作為編輯,適應(yīng)了披星戴月時出,朝霞滿天時歸;作為廣告經(jīng)營人員,也常常體驗白眼冷對、委屈苦悶;作為發(fā)行、校對、印刷工,更是默默付出,任勞任怨。新聞紙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生產(chǎn)者,為了這白紙黑字的時效產(chǎn)品,在與眾不同的行業(yè)中付出和體驗著別樣的“五味”人生。
“新聞紙”經(jīng)過多重人生的反復浸透和著色,在這里呈現(xiàn)的已不再是一張簡單的印刷品,而是生產(chǎn)者和使用者“五味”的匯集。它書寫著百姓的喜怒哀樂,也捆綁了新聞人的酸甜苦辣咸;它包裹著多種滋味,滲透到社會的角角落落,又從城市的大街小巷回流到新聞生產(chǎn)線。太陽升起時,回歸家庭,夕陽西下時,化作文字。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
在這架循環(huán)往復工作的機器中,還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工作和崗位。它沒有一線記者的風光,也沒有編輯崗位的重要。它不是媒體的“核心業(yè)務(wù)”,但是沒有他們的勤苦工作,這架機器的運轉(zhuǎn)就成了問題。馬武先生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這樣的工作。我對他產(chǎn)生敬意,不僅是由于我們之間的惺惺相惜,更是由于他在這份工作中悟出了報紙工作的三昧和真諦。比如他這部書的第三部分,是講同質(zhì)新聞的博弈的。面對“命題作文”、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或新聞事實,很多媒體和記者都感到無奈和困惑。其實,這正是對媒體和記者的“考試”,更是媒體和記者一顯身手,“木秀于林”或“出盡風頭”的機會。不考試,怎么能分高低?分不出個高低來,怎么在競爭中看輸贏?沒有競爭和輸贏怎么推進媒體和記者的進步?而作為媒體和記者,要想在競爭中拔頭籌,就要知己知彼。從新聞業(yè)務(wù)這方面說,就是要多看看其他媒體是怎么做的,多想想自己有哪些差距。如果,不比較,不研究,就難免陷入盲目性,看別人“豆腐渣”,看自己“一朵花”。這種記者、這種媒體,就不會有多大進步。因此,我衷心希望,“同題作文”之后,媒體的領(lǐng)導和記者都能認真地讀讀其他媒體和記者的報道,研究研究他們的報道和自己的報道有什么不同,虛心地汲取別家的長處,在比較中鑒別、在比較中提高。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有比較才能鑒別。還說:把別人的經(jīng)驗變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而現(xiàn)在,我們新聞界的一種不良風氣是盲目自大,或者根本就不重視研究業(yè)務(wù),僅僅滿足于完成上面交給的任務(wù)、僅僅滿足于自己掙夠“工分”,拿到獎金。從我接觸到的情況來看,真是值得引起注意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和個人愛好,平時,我比較注意將同城的幾家媒體的“同題新聞”進行比對。在比對中,可見不同媒體的不同報道角度,也可見由于認識的差異、水平的高低、經(jīng)驗的多寡等因素造成的報道的優(yōu)劣。比如今年9月30日,鄭州幾家報紙都報道了“鄭新黃河大橋公路橋建成通車”的消息,但是,我看了其中的一篇報道后,還有很多“不解之謎”,直到看了河南日報、鄭州晚報、河南商報、大河報等四家報紙的報道之后,才算把心中的疑惑弄清楚。我想:如果當事的媒體領(lǐng)導和當事的記者和編輯同志,能站在如我這個讀者的角度,把服務(wù)性放在第一的位置來考慮,那么,他們的報道必定會在新聞的競爭中勝出一籌。這就是比較鑒別的好處,也是克服新聞同質(zhì)化的良方。由馬武先生書稿的一部分,引出了我的這一番同感;我愿其他新聞界的朋友,閱讀或瀏覽馬武先生這部書的時候,能得到更多的啟發(fā)。
2010年10月10日